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以前在沒有火藥的時代,人們在戰爭和防禦上都是使用冷兵器作戰的,這一點也使得盔甲這類護甲變得極為重要。畢竟在冷兵器的戰場上,如果有東西能夠讓人們抵消掉敵人的攻擊,這往往就是制勝的最佳法寶。
在我們中國的戰爭史上,作為重要一環的防禦盔甲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有過好幾次關鍵的革新,而對於民眾來說,盔甲所承擔的象徵意義也都是很深層的。有記錄的最早是在銀商時代——我們於1934年在安陽發現了商代的墓穴,裡面就有著一副皮甲,這幅皮甲還保存的長度有四十釐米長,在造型方面也與平民百姓的服裝完全不一樣,有一種明顯的威嚴和壓迫感。那個年代的手工藝方面比起後世其實不怎麼樣,但是在皮甲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它們斑斕的色調和凹凸有致的設計。
在農耕方面取得進展的同時,工藝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這裡面最重要的優化當然還是戰事用品拔得頭籌。畢竟要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把工具準備好,而盔甲也在政策的命令下獲得了規範和精良的革新。
在春秋戰國時期對皮甲則有了細分,因為當時的戰事實在是太多了,面對這樣來得又勤、規模又大的戰爭,盔甲的設計也加入了許多功能方面的元素。而秦漢時期又在皮甲製作裡加入適量鐵架,當時犀牛這種動物在中原地區廣泛的繁衍,這也使得犀皮甲飽受歡迎。在當時,高級將領可是標配犀皮甲的。
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鐵製品成為戰爭消耗的核心,玄鐵甲更是登上了最受歡迎的主流盔甲,而且沒有任何其他材質的盔甲能夠撼動它的地位。為了使行動較為方便,鐵甲的設計上使用鐵製品來保護上身的致命器官,在內裡還加上棉麻服務於士兵們,可以說是非常的人性化了。到了我們熟知的繁榮盛唐時期,光明鎧的出現使盔甲的製作成為了一種多人合作的工作。在宋朝強盛的影響之下,鎧甲的製作水平又更上一層樓。不僅是實用性方面,就連藝術性和觀賞作用他們也完全不放過,這正是代表了古代帝國最為精湛的民族工藝。但是隨著火藥的發明、重型火炮對於戰爭的作用之下,漢甲也慢慢失去了它在戰場上的作用。更加上它的機動性不佳,製作它的花費也高,在漢甲之後,布面甲則登上了舞臺。
史料記載,明朝開始的戰爭中已經大範圍使用火器。明成祖為了研究火器還特意開設了專門的神機營。戰爭的革新也使得盔甲火速改革,不便於行動的盔甲在火器面前就像是一個活靶子。之前流行的布面甲在進過改革之後,也成為了大明盔甲的主流樣式。
大明盔甲可以說是融合唐宋漢盔甲與元盔甲的精華,不管是在戰爭中的作用還是整體的藝術性,大明盔甲都能夠在中國歷代盔甲中做到最好。大明盔甲的構造可以分為暗甲明盔,用鐵製品進行填充,能夠抵擋冷兵器的進攻。宋朝大範圍栽種的棉花更是為布甲帶來了不錯的材料。雖然外表是布料,但是裡面還藏有牛皮和金屬製品,布甲也不會讓人行動太難受。不僅是輕便與實用性,大明盔甲的紋飾也是採用了獸紋來進行守護的寄託,用睚眥來當作戰士的守護神,代表著維護正統,還能夠表達剷除邪祟的美好寓意。
【參考文獻:《漢興甲冑鎧甲》、《日胄起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