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849字,閱讀約4分鐘
官服,又稱章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后妃、王公貴族、各級官吏,按章規定,區分是非等級的服飾。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中國古代官服制度
中國官服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由於等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相應的服飾也產生了明顯的等級差異。社會階層體系是皇帝為上,老百姓為下,皇帝和老百姓的關係也是對應著衣服和衣服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顛倒的。《後漢書·玉符下》中記載:"衣為上,天為上,天為上;衣為下,地為下",在"不同名位,不同禮儀"的社會制度中,這種對天理的理解也被記載為法典禮儀,不可更改,相應的階級服飾制度也就誕生了。
《禮記》
我國從奴隸社會開始,上至皇帝下至庶民,衣、食、住、行,都形成了嚴格的規定,西漢《禮記》的成文也形成了文字記載,這也是我國曆朝歷代禮制的明確區分等級、區分等級、區分官階的制度準則。每個朝代的官服制度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服制度也成為封建社會統治者鞏固統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清代官服制度
清代官服制度是結合滿漢文化體系特點,繼承與創新的產物,既保留了漢族服飾制度的某些特點,又不失其民族風俗禮儀。
清代官服的最大特點是包含了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官職,清代在官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在官服上很容易就能區分出官員的等級,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在其位謀其政"的特點。區分官服種類的最大標誌就是上面的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不同圖案代表著官員的級別。
清代官服
這裡簡單羅列一下清代官員的官階,分為九等,所以官員的服飾也分為九品。在宮廷中有文官和武官,他們的服飾也不盡相同,基本上,文官為鳥類設計,武官為動物設計。
飛禽走獸,聯繫在一起似乎是個貶義詞,但在清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單純泛指飛禽走獸兩大類。從這個小細節出發,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官服以不同種類的動物來劃分官員的等級順序,當然這些動物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清代官服上的圖案象徵吉祥的意味很濃,也許這和統治者的心理有關,統治者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順風順水,所以在實施的細節上、在心理上都能形成一定的暗示,有助於統治者積極的心理建設。
清代官服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和它們的含義。文官官服上的圖案是鳥,在古代代表文學。首官官服頂部為鶴,取"延年益壽"之意;二品官員是錦雞,不是有這麼一個成語嗎,叫做"前程似錦"。武官是麒麟,在古代被視為神獸的象徵,從中既可以看出對官員自身的祝福,也可以看出對國運的深厚祝福。由此可以看出,官服上鑲嵌的不同動物圖案都是吉祥的。
這裡提示一下,清代官員的著裝標準是官位的區分。清代的官制非常詳細,與前朝相比,是在前朝官制和部門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但仍能隱約看到明代的影子。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進行官服的重新裝飾呢?原來,這是由於清朝軍制空前複雜,崗位分工細緻,為了更好地管理和區分,需要在官服上動腦筋。這樣從官服的劃分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部門的官員是誰,對皇帝來說有很強的直觀感受。
因此,清代官服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在視覺方面區分官員的等級。當他上朝時,皇帝可以清楚地識別官員的職位。
信封
此前有說法稱,清代官服前身為明代官服,後改為成為清代特有的官服。我們要了解一下明代的官服。明朝時,已經有了一種叫做"遮甲"的朝服。
"馬甲"這一新名詞見於明代劉若愚的《周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原文如下:"馬甲,軍服之上穿窄袖,加此束小帶,為軍服。"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明代的一種長大衣或大衣。這種盔甲其實是根據當時人們日常的實際需求而設計的。
對比一些明清時期的官員照片,可以明顯發現明代的盔甲與清代的官服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此可以推斷,清代官服的起源其實是明代的鎧甲。
之後,清朝統治者根據統治的實際要求,對明朝的鎧甲進行了補充,並對官服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劃分。這樣,它在促進等級秩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從而有助於清朝的統治。
從清代官服發展的源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想要實現正本清源,其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可行措施就是借鑑前朝的基礎,並對自己進行民族化,這樣可以減少不同民族之間的一些衝突和矛盾,有利於統治的鞏固。
這裡是《等一個喜歡的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