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官,不同級別官服圖案也不一樣!圖九為一品文官:仙鶴服!

2020-12-22 熊熊談歷史

前言:補子是明、清代官員朝服的前胸與後背上裝飾的方形圖案,用來區分官爵的大小。不同級別官員的補子是不一樣的。文官武官也有差別:武館用"獸"做補子,文官用"禽"做補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同級別文官的補子有何不同!

【九品練雀服】練雀(或作「練鵲」)是一種長尾飛禽,毛色潔白,兩條尾羽長如飄帶。民間視其為瑞鳥。明代將其定為九品以下雜職文吏的補服紋樣,清代沿用其制,並擴大至九品範圍。《清會典》卷四:「補服,色用石清,前後方補……九品、未入流繡練雀。」

【八品鵪鶉服】鵪鶉的四周有蝙蝠與朵朵祥雲,下面還有翻滾的海浪。周邊用盤金繡勾出一圈"回"紋。因為清代補子的前片是對開的,後片是整片的,所以此件應是官服的後片補子。

【七品鸂鶒服】鸂鶒其頭部有頭冠,向後呈尖銳狀,冠羽顏色常見藍白灰雙色或三色;身體顏色極為豔麗,層次感強。鸂鶒紋是經常出現在古代藝術品上的吉祥紋飾,但鸂鶒究竟是什麼水鳥卻一直有爭議,有現代學者推斷鸂鶒就是鴛鴦。

【六品鷺鷥服】清朝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等均穿戴六品鷺鷥補服。 鷺鷥,白鷺,亦稱白鳥,陸機《詩疏》云:「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白鷺是吉祥之鳥,多為白色也寓意官員為官清白,清正廉潔。鷺諧音路,根據諧音更有「一路榮華」之意。

【五品白鷳服】明代五品文官,白鷳補子。現在也是個司局級。白鷳,中型禽類。體長約110cm。頭頂具有輝藍黑色的長冠,頭的裸出部分赤紅色,嘴短而堅,淺綠色,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遇見白鷳鳥寓意有仙鳥的氣質!

【四品鴛鴦服】鴛鴦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三品孔雀服】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 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覆。」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二品錦雞服】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豔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繡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一品仙鶴服】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后的象徵,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

【結語】

補子一般用刺繡和織造兩種方法製成,織造方法又分兩種:緙絲、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緙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於衣服上。文官補子畫面以藍色為主要基底及填充顏色。補子內紋樣,色彩比重偏向冷色調,鮮有暖色。武官紋樣暖色調佔畫面比例較大,冷暖比例適中,運用了大量紅棕和黃。

相關焦點

  • 清朝文官武官補服一到九品圖案
    我們知道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而補服上的補子圖案用來區分文官、武官以及品級,文官的補服上繡的圖案都是飛禽類,而武官補服上則是走獸類。一品文官補服上的圖案是鶴,鶴在古代是珍稀禽類,因其姿容挺拔秀麗,被視為鳥中君子。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保爾:美醫學期刊封面印清朝官服,這是赤裸裸的針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最近,在一本具有權威官方性質的美國醫學期刊封面,使用了清朝三品武官的補子圖案。這並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而是通過這個圖案,描述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在當前的環境下,毫無疑問,這又是個影射「中國病毒」的操作。
  • 怎樣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
    ,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官。《清史稿》上說:「清之爵級,冠與補圖別也。」其實,滿清入關後一直沿用明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員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尊卑非常明顯,這在官員的帽子和服裝上都有體現,不同等級的官員穿戴是不一樣的,文官與武官也有區別。同時清政府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差時必須按級別穿戴官服,如有違反就要治罪。怎樣來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呢?下面詳細介紹,讓我們增長一點文史知識。清朝官員戴的帽子叫作」朝冠」,俗稱「頂戴」或「頂子」。
  • 電影中的殭屍們,為什麼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這些記載中殭屍的穿著,和後世影視中出現的身著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還存在差別。比如,《閱微草堂筆記》說:少年常遇一殭屍……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鉤……。可見,這時候的殭屍是不穿衣服的。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有清以降文字獄無比酷烈,如果紀昀的作品中殭屍穿著清朝官服,若是觸怒天顏追究起來,只怕他的腦袋要搬一搬住處。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清朝官吏升官後,原來的官服都怎麼樣處理了?鮮花為你解析
    但無論怎麼說,都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錢,因為這些都是「工作服」、不是私人服裝,您不在單位工作就不能繼續穿了。但是,中國古代的官服卻不同,一些朝代、如明朝,官員的官服就是由國家統一定製、發放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元建國之後曾「命制公服、朝服,以賜百官」。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在明代之前,官員家中的服裝,基本只有顏色和圖案樣式的變化,花樣的翻新特別少。而想要在服飾上看級別差異,都是要靠服裝配飾與冠冕來區分。後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大臣的官服顏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裝飾佩帶金魚袋;五品為緋色衣袍,裝飾佩帶銀魚袋;六品衣裝則為綠色衣袍,裝飾就沒有魚袋。這種靠服裝服色區分品級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換。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我們可以看到好多人都穿著「朝服」,就是滿清官員的官服。但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安貝勒的服裝和其他大臣的服裝不太一樣。安貝勒的朝服的補子是圓團狀,而其他大臣的朝服補子是方形,這有歷史考據嗎?有。根據身份的高低、場合的不同,要穿不一樣的衣服。當然,多說一句,皇帝與百官的服飾要相呼應,同一場合不能出現兩種形式不一樣的服裝,這也是服裝制度的一種。比如說皇帝在著吉服時,臣子不能穿常服袍,所以文武百官的服飾也有禮服、吉服等樣式,當然,禮服、吉服配有相應的冠,就是帽子。
  • 高清照片:清朝文官品級高低就看官服上這塊「補丁」,命婦也有
    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正所謂「衣冠禽獸」是也。今天我們以清朝文官為例,為大家展示不同品級官員補子的不同形式。 清朝中期以後,文官補服的色彩定為石青色,其不同之處就在於補子上繡的禽鳥。
  • 包青天、蘇東坡的官服怎麼可能是這樣子的
    比如《步步驚心》這部電視劇,你既然改編成清代的背景,那劇中人物總應該是清人裝扮吧,總不能讓清朝人穿明朝人的官服吧。而《包青天》中的包拯,一身公服卻是這樣的:其實,宋代的官服是非常簡潔、大方的,並沒有那種舞臺戲服式的花裡胡哨的裝飾。前幾年,有人拍了一部《神探包青天》的連續劇,情節我就不吐槽了,畢竟是戲說嘛,但劇中包拯的服裝還是將我雷了一把,來看看: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北宋建國之後,趙匡胤全面繼承了唐朝的官服制度,又將被棄之不用的青色官服拿了出來。 北宋翰林學士李昉:「準詔,定車服制度。禮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並衣黃。 此外,宋朝的官員品級以及職能也有很大不同。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後漢書·玉符下》中記載:"衣為上,天為上,天為上;衣為下,地為下",在"不同名位,不同禮儀"的社會制度中,這種對天理的理解也被記載為法典禮儀,不可更改,相應的階級服飾制度也就誕生了。清代官服的最大特點是包含了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官職,清代在官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在官服上很容易就能區分出官員的等級,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在其位謀其政"的特點。區分官服種類的最大標誌就是上面的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不同圖案代表著官員的級別。
  • 清朝官帽:一品到九品,頂戴花翎介紹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夏天戴的涼帽;一為冬天所戴的暖帽,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花翎。一品官的帽頂為紅寶石,禮帽上的頂珠都為寶石級剛玉。二品官的帽頂為珊瑚,顏色多為紅色,以豔紅最為名貴。二品官員的紅珊瑚頂珠品質並不是一致的,顏色也不一樣,有些官員使用的是最珍貴的牛血紅珊瑚,價值僅次於紅寶石。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由於清朝是以八旗作為核心,其族人大多數為滿人和蒙古人後裔,所以在入關後,漢人的地位可以說急轉直下。尤其是以漢人貧農來說,其地位更是處在社會最低處。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可以說,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女醫明妃傳》戲服十宗錯,混淆官服、髮髻穿越
    兵部掌管軍隊,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總參謀部,但是明代官制,兵部尚書(相當於部長)與左右侍郎都是文官,同樣順天府尹(相當於首都所在城市的市長)也是文官系列,其補子應為文官三品孔雀。因此,劇中兩位官員的獅子補子,不僅用錯了文武序列,而且品秩也不對,如果是三品武官則該用虎補子。另外,在劇中譚允賢父親杭綱屬於武職,升任四品將軍,應該用四品豹補子,而不是與兵部侍郎和順天府尹一樣的獅子補子。
  • 【穿越知識】從官服「補子」看官員等級
    鑑於此,寫這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一下明清官服上「補子」的有趣歷史知識~ 補子,簡稱為「補」,亦可稱「胸背」或「官補」, 是明清在官服胸前或後背上織綴的一塊圓形或方形織物。根據官位不同,紋樣形式亦不同,圓形補子為王室成員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飛禽,武將繡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