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的官服,人們首先聯想到的肯定是「制服部門」的制服。現而今,無論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制服都是統一發放的,唯一的區別只是發放單位不同,像公安、稅務、消防之類單位的制服是全國統一定製、發放,公立醫院的白大褂之類則是各單位自行定製、發放。但無論怎麼說,都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錢,因為這些都是「工作服」、不是私人服裝,您不在單位工作就不能繼續穿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官服卻不同,一些朝代、如明朝,官員的官服就是由國家統一定製、發放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元建國之後曾「命制公服、朝服,以賜百官」。
▲明朝文官官服
但一些朝代、如清朝,官員的官服卻不是由國家統一定製、發放的,清朝的官服都是「DIY」。國家規定具體的樣式、用料等級、顏色、紋飾等等,由官員自行定製,皇帝最多給您免費贈送幾張補子……最初,清王朝還給大臣賞賜一些製作官服的衣料之類,後來索性連這個錢也不出了,大臣只能是自掏腰包。
▲清朝文官官服
這就造成了同品級官員官服之間的巨大差異,有錢的可以選擇規定等級面料中成色、工藝最好的,沒錢的就只能選最差的了。可即便如此,清朝高級官員官服的規定等級面料也是價格不菲的!這對於一些清廉自守的官員無異於是一筆相當巨大的開銷,有時候甚至有些無法承受。因為清朝的官服不只是一套衣服,什麼朝服、吉服……是一大堆衣服,這些做衣服的錢都得自掏腰包。這還不包括頂子、朝珠這些附加物。一品官員朝服的東珠加紅寶石頂子、吉服的紅珊瑚頂子,再加上朝珠,沒有上萬兩銀子、起碼也得幾千兩了……像和珅那樣的官員自然是無所謂,可對「於青菜」這樣的「天下第一廉吏」而言,就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清朝官員頂子
久而久之,清朝居然派生出了一個特殊行業——官服租賃。什麼意思呢?花錢租官服,升遷、貶謫或卸任之後,再還回去或者換更高、更低品級的官服。這類官員升遷之後如何處理官服基本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還給官服租賃店鋪,重新租幾套更高品級的官服。至於自己製作的官服,那就只能是收起來了……價格如此昂貴的衣服,除了和珅那樣的主兒,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捨得全部扔了,不是嗎?晚清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在交代身後事、分家產時就曾經提到自己收藏在家的官服,把這些衣服當遺產給分了。
▲曾文正公著一等侯補服畫像
清朝規定,什麼等級的官服用什麼等級的衣料,升遷之後用原來的官服配新品級的補子是違制的、是要受罰的。因此,不要指望舊衣服換個補子繼續穿。給兄弟子侄穿?那他們得達到這個品級,而且人家還得願意撿二手貨……新官上任,圖的就是個吉利,有多少人會願意去撿人家穿過的二手貨?所以,清朝官員升遷之後,自己製作的官服基本也就是用來壓箱底了,成了雞肋一般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不是食之無味,而是根本不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