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處心積慮把清代官服設計成「衣冠禽獸」,只為能回家

2021-01-11 以實言史

清代的官服樣式跟歷史上其他朝代有很大差別,是以官服上的補子和頭上的頂戴來區別官職的大小的,而補子上都是各種動物的圖案,頂戴上又是動物的羽毛,所以被人稱為「衣冠禽獸」。那麼清朝的開創者為何要這樣戲謔自己呢?這裡面是有故事的。

1638年9月,清軍兩路南下進攻大明,陷真定、廣平、順德等地,高陽失守,大學士孫承宗殉職,盧象升在巨鹿陣亡,京師戒嚴。朝廷不得不把當時最有聲望、有能力的主帥洪承疇從西線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

洪承疇在西線戰場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統治階級內部頌聲大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可是到了抗擊清軍的前線,由於各種原因,洪承疇竟然失敗被俘了。

洪承疇是大明祟禎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備,謀略過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皇太極這方便使勁渾身解數終於讓洪承疇降清,而大明朝得到的消息是洪承疇以身殉國,崇禎皇帝親自為洪承疇舉辦喪禮,為他輟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

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京城,洪承疇此時已經是清朝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但是他到了北京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自己的家裡。當他懷著非常複雜的心情來到家門口時,發現大門緊閉,上去敲門,無人應答。他在外面徘徊無數次,終於有個小門童出來,洪承疇上前去要進門,門童說:「太夫人吩咐了,說洪大人已經殉國,再有來者都是冒充。」說罷就關上大門。

洪承疇

洪承疇雖然沒能為崇禎皇帝盡忠,但是卻是個大孝子,母親閉門不見,他實在受不了。於是每天都去門口跪候,跪了十多天,母親才允許他進門,但是跟他說如果想真正回家,那麼需要為大明的子民再辦一件事情。洪承疇自然滿口應承,洪母開口道:「我要你給滿清設計新的官服,要包含衣冠禽獸的含義,出家人、死去的人還要穿大明的服侍不能變動。」洪承疇一聽,這可真是難為他了,但是為了能重新回歸家庭,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經過無數次的考量,洪承疇終於設計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清代官服樣式,衣服上有禽獸,頭頂上也是禽獸,連袖口都設計成馬蹄樣式,跪下就是個真禽獸了。等順治皇帝準許了他的設計方案後,洪母才允許他回家,洪承疇也算是為大明做了最後一點貢獻。

以上是流傳許久的一種說法,現在考證不知道清代官服到底出自何人之手,不過從官服的感覺和樣式上看,確實與「衣冠禽獸」分不開。

相關焦點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 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 最早代指「當官的」
    因為按照明代服制的規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  衣冠禽獸最早是代指「當官的」  如今,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 衣冠禽獸本指做官的人,後來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禽獸這個詞很早就有了,而且它基本上就是貶義的,但什麼時候人們將衣冠和它聯繫起來,誕生出「衣冠禽獸」這個詞了呢?這要從明代官員的服飾說起。明代官員所穿的服飾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官員們的官服上都繡有「禽獸」,但文官和武官以及各層級官員官服上繡的禽獸各有不同。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後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大臣的官服顏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裝飾佩帶金魚袋;五品為緋色衣袍,裝飾佩帶銀魚袋;六品衣裝則為綠色衣袍,裝飾就沒有魚袋。這種靠服裝服色區分品級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換。明朝洪武年期間,官員冠服系統才被大致確定下來。其中以烏紗帽、圓形團領衫、黑束帶視為公服。
  • 衣冠禽獸:原來它最初的含義是個褒義詞
    一說到「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下意識想到的應該是這個成語是貶義詞。它往往指道德敗壞的人,徒有人的外表,幹的事情卻如同禽獸。然而剛有這個成語的時候他的含義是褒義詞,指的是明朝當官的,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成語。那麼為什麼它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衣冠禽獸」一詞最早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有所不同。所以,當時的「衣冠禽獸」有令人美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贊語。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
  • 朝廷官員怎麼成了「衣冠禽獸」?原來,這本就是個誇人的詞兒
    說了這麼多,毫無疑問,「衣冠禽獸」是個公認的貶義詞。但在古時,「衣冠禽獸」卻是個誇人的詞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接下來看看。二、古代的文禽武獸歷史上,給不同官員的官服上設計不同的動物圖案,然後將其繡在一塊四五十釐米見方的補子上,接著將這塊補子縫到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這一套極其講究的官服制度就被稱為「補子制度」。
  • 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你知道嗎?
    衣冠禽獸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誕生之初,卻是個萬眾仰慕、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在明清兩朝:文官衣補飾禽,武職飾獸。是為"衣冠禽獸",本意指官員。按照朝廷官制,根據品級不同,彼此"工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單說裝飾圖案吧,不外乎"飛禽"、"走獸"。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有人認為,官員的服飾著裝既是作風問題,也是品位問題。其實,在清代,官員的服飾著裝就是個熱鬧話題。清朝入關後,把滿族的很多習俗搞了次普及,這其中也包括服飾著裝。清朝官員的正式服飾包括花翎、禮帽、帽頂、袍褂、補服、皮裘、朝珠、靴子等等,每一級別的官員都有相應的服飾,法律上不允許自行更改。
  • 電影中的殭屍們,為什麼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由林正英先生一手打造的系列殭屍片曾風靡一時,小時候也曾被嚇得瑟瑟發抖,當時一邊抖動,一邊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殭屍們的統一制服為何是清朝官服?關於殭屍的傳聞,中國古已有之,清代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子不語》中把殭屍分為八大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
  • 「衣冠禽獸」,在明朝竟是吉祥話,成語還可以這樣玩兒
    來到電梯口,遇到了部門主管,一臉奸笑:「喲,今天穿得挺精神,衣冠禽獸啊」。你才衣冠禽獸,你全家都衣冠禽獸,差點把公文包摔他臉上的你暗自咬牙,想了想房租還沒交,你默默地走進了電梯。說起衣冠禽獸的來歷,想當初可不是這個意思。這事的源頭要從俺們老鄉朱重八說起。朱重八生於元朝末年,老家就在我們安徽鳳陽縣。朱重八一家八口,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全家務農給地主種地。因為家裡太窮,他五歲開始就給地主家放牛,結識了一票小夥伴,後來成為他爭霸天下的革命班底。
  • 穿上朝服,哪個不是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這個詞放在誰身上都得和人吵起來,這個詞形容品德敗壞衣冠楚楚徒有其表的人,當代是個十足的貶義詞,就是一翻遍辭海也找不到關於這個詞一點點褒義。其實衣冠禽獸一詞,原是褒義詞。文武官員根據品級不同,顏色及官服所繡禽獸亦有不同。文官一品緋袍,上繡仙鶴;二品緋袍,上有錦雞;三品緋袍,上有孔雀;四品緋袍,上有雲燕;五品緋袍,上有白鷳;六品青袍,上有鷺鷥;七品青袍,上有鸂鶒;八品綠袍,上有黃鸝;九品綠袍,上有鵪鶉。武官一品緋袍,上繡麒麟;二品緋袍,上有狻猊;三品緋袍,上有老虎;四品緋袍,上有豹子;五品緋袍,上有熊;六品七品青袍,上有彪;八品綠袍,上有犀牛;九品綠袍,上有海馬。
  • 包青天、蘇東坡的官服怎麼可能是這樣子的
    比如《步步驚心》這部電視劇,你既然改編成清代的背景,那劇中人物總應該是清人裝扮吧,總不能讓清朝人穿明朝人的官服吧。而《包青天》中的包拯,一身公服卻是這樣的:「補子」就是縫在官服胸前與後背的那個花鳥圖案,用於表明官員的官位品級。明代的文官,「補子」圖案是這樣的: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清代的文官,「補子」圖案略有修改:一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 清代官吏諡號頂戴官服全錄
    頂戴官服:朝帽頂帶補服同正四品。  俸銀:八十兩。京官俸米八十斛。     頂戴官服:朝帽起花,金頂上嵌硨磲,中嵌水晶。帶用玳瑁圓版四片。銀鑲邊鷺鷥補服。平時帽頂用硨磲及白色湟玻璃。    坐褥:  冬用黑羊皮,夏用醬色布襯白氈。    俸銀:  六十兩。京官俸米六十斛。
  • 保爾:美醫學期刊封面印清朝官服,這是赤裸裸的針對
    這並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而是通過這個圖案,描述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在當前的環境下,毫無疑問,這又是個影射「中國病毒」的操作。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西方甩鍋、潑髒水已是家常便飯,並不奇怪。但這次用上清朝武將的官服圖案,估計很多中國人都不甚了解,外國人是怎麼想到的?如果只談歷史,清朝官員幹嘛要在衣服上繡繪這種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動物圖案呢?
  • 為什麼香港鬼片中的殭屍都穿清朝官服?
    對,就是那個穿著全套清朝官服,留著長指甲,被他抓傷咬到就會感染變異的殭屍。有了這部受千萬人追捧的電影之後,後面的跟風之作當然就要模仿前面成功的例子啦,所以後來的殭屍片,穿清朝官服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在傳說中,死屍怨氣藏於胸中,又恰好被埋在了陰氣極重的養屍地,年深日久就會化成殭屍。既然變成了殭屍不能一動不動地呆再棺材裡吧,咱要修煉,要出棺,於是每天吸取陰氣,拜月修煉。
  • 殭屍為什麼都穿清朝官服?
    像很多盜墓探險小說裡所描繪的「屍變」,就是這個樣子,但其實,這是屍體進化成了白僵。再過幾年,褪去白色毛髮,長出黑色的毛髮,就成了毛僵。這幾個階段的殭屍,雖然戰鬥力不斷遞增,但想打過高道行的殭屍道人,可能還難得很,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連陽光都怕。港片裡能打能抗、一跳數米、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殭屍,都屬於飛僵,煉化百年才可成。
  • 皇朝之風|貴氣的清代服飾
    服飾按照階級不同大致可分為:皇子嬪妃穿著的「朝服、龍褂」等、五官文將的官服「補服」、普通百姓穿著的「袍服、褂、襖、衫、褲」、女子的「霞帔、雲肩」等等。清代服飾圖案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表現形式上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 電影裡的殭屍為什麼都穿清朝官服?
    像很多盜墓探險小說裡所描繪的「屍變」,就是這個樣子,但其實,這是屍體進化成了白僵。再過幾年,褪去白色毛髮,長出黑色的毛髮,就成了毛僵。這幾個階段的殭屍,雖然戰鬥力不斷遞增,但想打過高道行的殭屍道人,可能還難得很,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連陽光都怕。港片裡能打能抗、一跳數米、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殭屍,都屬於飛僵,煉化百年才可成。
  • 從「官服」到「常服」,衣邦人揭秘公務員著裝的前世今生
    一部官員服裝演變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制度變革史,衣邦人帶你一起探秘,從「官服」到「常服」的轉變到底意味著什麼? 「衣冠禽獸」原本居然是褒義詞? 明清之際,朝廷將官員的服飾規範化,衣前背後設補子,補子上繡花,文繡禽,武繪獸,每一品級的官員所繪之物又有不同。所以,在當時「衣冠禽獸」並非辱罵他人的言語,而是出自文武官員的服飾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