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之風|貴氣的清代服飾

2021-01-15 藝栢圖案設計



中國清朝的建立、強盛、衰微以至滅亡,直接牽動著中華服飾藝術風格的重大變化。服飾按照階級不同大致可分為:皇子嬪妃穿著的「朝服、龍褂」等、五官文將的官服「補服」、普通百姓穿著的「袍服、褂、襖、衫、褲」、女子的「霞帔、雲肩」等等。清代服飾圖案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表現形式上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甄嬛傳》,其原著歷史背景即是清代雍正年間。通過電視劇中人物角色的造型,可以窺探一部分清朝宮廷服飾風格和紋樣細節。比起看書逛博物館,看電視劇找清代傳統服飾紋樣靈感,是一種比較愉悅的方法。


要感激在清代就已經十分精緻細膩的肖像畫,最真實和直觀的反應了當時服裝配飾的細節。我們可以清晰的判斷紋樣的配色、所用元素、循環等,甚至能看到到服飾圖案造型精美、布局完滿、色彩豔麗、材質優良,設計製作工藝完全不輸於當今時裝。


從保存下來的文物來看,清代紋樣形意結合,蘊含招財進寶、功名富貴的人生理想;指物會意,追求生活美滿、福壽綿長的現實願望;圖騰符號,寄託驅邪攘災、迎福納祥的精神期盼等文化內涵。


清代傳統服飾紋樣可分為龍紋、雲紋、水紋、吉祥紋(包括圖騰紋、花卉紋樣等)四大類。


▲雲紋

▲水紋

▲龍紋



▲吉祥紋



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清代服飾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可直接使用,更多的是結合現代服裝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法整理變化後使用,包括圖案造型變化、圖案布局變化、圖案色彩變化、圖案材質變化和圖案工藝變化等,繼承和改良清代服飾圖案的特色,利用好這極具價值的文化素材和靈感。



「藝栢圖案印花設計」是您唾手可得的靈感、素材庫

點擊右上角 ... 分享「藝栢圖案印花設計」,分享更多設計靈感






相關焦點

  • 清代服飾| 皇帝禮服
    清代帝王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其紋樣等級森嚴,圖案繁縟華麗,不但是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更是皇權思想在服飾中的濃縮。 今天我們來聊聊清代皇帝禮服。清 代 乾 隆 皇 帝 朝 服 像 軸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按照《大清會典》的分類,清代皇帝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等,這些服飾分別穿用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閒居等各種不同的場合,既有其禮儀面,也具有實用性。
  • 清代皇帝服飾
    清前期的幾位皇帝認為:衣冠之制關係重大,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尤其是對定鼎中原的少數民族來說,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時進一步認識到,遼、金、元諸君,不循國俗,改用漢唐衣冠,致使傳之未久,趨於滅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飾不但沒有改變,還在不斷恢復完善,最終形成典章制度確定下來。因此,清代服飾與其他方面相比,滿族特點保存的較多。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 清代服飾材料及錦繡工藝
    清代染織工藝的空前發展,為面料的精細華麗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清代的絲織業主要集中在官營的三大織造所在地江寧(今南京)、蘇州、杭州,以及傳統的絲綢產地四川等處。紅色暗花緞右衽女褂刺繡發展到清代,成為女子必學的技能之一,並湧現出許多刺繡家和著名產地,最著名的有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和京繡等。清代刺繡以華麗炫目、嚴謹精細著稱,常見的品種有龍袍、霞帔、裙服和袍服上的裝飾等,其中以龍袍等宮廷之物最為精美。
  • 清代晉中各縣的奢靡之風
    有鑑於此,本文擬對清代晉中奢靡之風作一析論,以期從一個側面揭示晉商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在正式展開本文之前,有必要對」奢靡」作一界定。本文的「奢靡」是明清時傳統觀念所指 ,與「奢侈」、「奢華」、「侈靡」同義。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展開幕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下轄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大型展覽「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16日在澳門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近90件套,涵蓋禮服、吉服、常服、戎服及行服、便服五個部分,其中包括彰顯乾隆皇帝天子地位的明黃色彩雲龍紋朝袍、代表鹹豐皇帝軍權在握的御用盔甲、凸顯皇后綽約風姿的點翠嵌珠石鈿子等,同時還展示繪有帝王后妃在不同場景身穿相應服飾的繪畫,讓觀眾一窺宮廷生活的輪廓和認識清服飾制度。
  • 大國以禮,權力之徵!淺談清代皇朝祭祀禮器究竟有多隆重
    古語有云:「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中國一直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從遠古發展而來的禮儀形制形成了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體系。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重要聚居區,彝族服飾類型多樣,特點明顯,內涵豐富。20世紀80年代的服飾較為常見,但清代至民國的服飾則很少。經調查,對清代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專題系統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清代彝族服飾專題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圖)《清軍入關圖》,金慶讓(繪)近日,網絡對官員的服飾著裝問題頗多議論,見仁見智之言屢屢爆出。
  • 清代哈密流行服飾有多美?一起圍觀→
    這是一批流行於清代的精美服飾它們歷經上百年的歲月洗禮已出現褪色、破損等「病症」12月1日記者從哈密市博物館了解到該館正在對110件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哈密傳統服飾進行修復它們的年代多在清代,少部分屬民國時期。服飾款式有長袍、短襖、坎肩、袷衣等。
  • 64歲王麗雲好精緻,中國風上衣高級有型,這貴氣50後少有
    中國風的服飾往往高貴又大氣,富有美感與時尚氣息,中國風服飾隨著復古潮流的發展而再度回到大家的視線當中,與其它的潮流風格相比,中國風潮流具有很強的普適性,既小到孩子,大到老年人都可以穿,老年人穿中國風的單品會顯得很有文化內涵,很有氣韻,王麗雲就是一位很有時尚感的50後女性,氣韻高級,霸道而瀟灑,她的中國風造型就很多,時尚大氣,值得普通女性借鑑
  • 阿哲好有品——情歌王子張信哲的清代服飾收藏展
    昨天看元愫老師的朋友圈才知道,張信哲在北京農展館的新館有一個「清代服飾收藏展」。當時有些不敢相信的問:是那個唱歌的張信哲麼?答曰:正是!
  • 透過郵票領略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當時貴婦服飾多華麗;頂施盤髻;而盤髻之制,殷已有之。本圖案依據長沙楚墓出土物所作:方領、右衽;繞襟、束帶、緄邊,皆當時傳統服飾。窄袖和雲文飾是楚文化的特色。當時婦女的華貴服飾之一是外加短罩裙,裙內施以多條長形上闊下尖、等邊三角形旗狀彩織(或繡)的飾物,鱗次櫛比,飄垂罩裙之下,其名日「髾」。又在兩側偏後各施一條長長的飄帶,名曰「襳」。兩者相映,飄飛隨之,至若起步因風,更有御鶴振羽、翻浪飛雲之貌。
  • 淺談清代官帽頂戴
    在眾多清代宮廷戲流行的時代,我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除了關注劇情以外,也對清代官員的服飾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光華璀璨的帽頂寶石,格外的奪人眼球。
  • 中國服裝史—清代
    三百年後,當統治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中央集權即將覆滅之時,斷髮易服的服制改革也絕不僅僅只是一場服飾革命。1890年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起的百日維新是近代對「衣冠之治」的第一波衝擊。雖然服制改革沒有以政府詔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但是各省學堂中紛紛出現了效仿西式服裝、短衣皮靴,文武無別的著裝風格。此後,關於服飾變革的要求便在採用西式服裝、剪掉髮辮、放棄纏足三個主要方面展開。 清代男子服飾①、男子服裝主要有:袍、褂、襖、衫、褲等。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澳門展出 反映滿漢文化交融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下轄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大型展覽「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16日在澳門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近90件套,涵蓋禮服、吉服、常服、戎服及行服、便服五個部分,其中包括彰顯乾隆皇帝天子地位的明黃色彩雲龍紋朝袍、代表鹹豐皇帝軍權在握的御用盔甲、凸顯皇后綽約風姿的點翠嵌珠石鈿子等,同時還展示繪有帝王后妃在不同場景身穿相應服飾的繪畫,讓觀眾一窺宮廷生活的輪廓和認識清服飾制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袍、褂是清代士庶男子的主要禮服。與漢民族的寬袍大衫不同,清代男子的袍褂總體上以緊窄著稱,袖長至手,袍長至足,便於行走活動,一般長袍都要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貴戚開四衩。這裡儘管顯示著等級貴賤,但是,開衩之袍更便於行走的實用性也是明顯的。開衩之袍也叫「箭衣」,因為在這種袍的袖口上裝有箭袖而得名。
  • 恩特合達:根據清代滿文文獻試論滿—通古斯音樂配器法
    ■  一.樂器通過對清代相關文獻《御製增訂清文鑑》,《皇朝禮器圖示》,《大清會典》的研究和分析,目前我們可以得知,清代基本形成定式的滿洲通古斯民族樂器有:弦鳴彈撥樂器:騰格里         卓爾格         雅圖翰簧鳴彈撥樂器:莫克尼拉弦樂器:奚吉裡       翁格春
  • 最新館訊 | 最炫民族風!38個民族的服飾都在這裡
    最炫民族風38個民族的服飾都在這裡「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 — 杭州站·美美與共」即將開展2019年3月30日—6月16日,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品牌展「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來到杭州,這也是該展覽繼寧夏銀川、北京、廣西南寧巡展之外的全國第四站。此次杭州站的展覽從現代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切入,以民族服飾為媒介,意在用民族服飾來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展覽分為四個方面,時間:族群歷史與集體記憶、四季與習俗。
  • 宋朝服飾:宋朝服飾特點
    宋代政治勢力較弱,經常受到外來力量的打擊,對宋代的服飾文化也造成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