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材料及錦繡工藝

2020-12-27 小小愛同學

清代染織工藝的空前發展,為面料的精細華麗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清代的絲織業主要集中在官營的三大織造所在地江寧(今南京)、蘇州、杭州,以及傳統的絲綢產地四川等處。其中專門為宮廷生產面料的三大織造更是不惜工本、不計效率,將絲綢產品的精緻華貴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如蘇州有妝花紗、妝花緞、三元綢等。南京的雲錦是官營織造生產的提花多彩絲織物,明清時因其富麗豪華、花紋絢爛如雲彩而得名,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錦技術的最高水平。此外,棉織業在此時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產棉地區擴大,棉布也成為大宗出口的手工業商品。

紅色暗花緞右衽女褂

刺繡發展到清代,成為女子必學的技能之一,並湧現出許多刺繡家和著名產地,最著名的有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和京繡等。清代刺繡以華麗炫目、嚴謹精細著稱,常見的品種有龍袍、霞帔、裙服和袍服上的裝飾等,其中以龍袍等宮廷之物最為精美。清代服飾面料,早期以花紋雅麗、色調清新為主,紋樣在繼承明代紋樣的基礎上,更為精緻細膩,後期發展到繁縟堆砌的程度,題材多有富貴、吉祥、如意等寓意。

藏藍緞地平針繡「狀元及第」肚兜

相關焦點

  • 皇朝之風|貴氣的清代服飾
    服飾按照階級不同大致可分為:皇子嬪妃穿著的「朝服、龍褂」等、五官文將的官服「補服」、普通百姓穿著的「袍服、褂、襖、衫、褲」、女子的「霞帔、雲肩」等等。清代服飾圖案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表現形式上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 清代服飾| 皇帝禮服
    清代帝王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其紋樣等級森嚴,圖案繁縟華麗,不但是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更是皇權思想在服飾中的濃縮。 今天我們來聊聊清代皇帝禮服。龍紋均用小米般大小的白色珍珠繡成,裝飾效果立體感強,工藝之精美獨特。此袞服為圓領,對襟,短平袖口,裾左右及後開,綴扣五枚。石青色緞面,用五彩絲線、金線和米珠在胸、背及兩肩繡五爪正面龍四團。仔細觀察可發現肩部團龍紋中並未有日月二章,此服為清康熙期袞服。據會典記載,清代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的袞服均為石青色,而由於清初冠服制度尚未完善,皇帝的袞服實物中也現明黃色袞服。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 清代哈密流行服飾有多美?一起圍觀→
    這是一批流行於清代的精美服飾它們歷經上百年的歲月洗禮已出現褪色、破損等「病症」12月1日記者從哈密市博物館了解到該館正在對110件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哈密傳統服飾進行修復它們的年代多在清代,少部分屬民國時期。服飾款式有長袍、短襖、坎肩、袷衣等。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月9日,在恭王府推出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  6晚11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展演,選取非遺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展現振興中國傳統工藝、非遺走進美好生活的盛況。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展開幕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下轄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大型展覽「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16日在澳門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近90件套,涵蓋禮服、吉服、常服、戎服及行服、便服五個部分,其中包括彰顯乾隆皇帝天子地位的明黃色彩雲龍紋朝袍、代表鹹豐皇帝軍權在握的御用盔甲、凸顯皇后綽約風姿的點翠嵌珠石鈿子等,同時還展示繪有帝王后妃在不同場景身穿相應服飾的繪畫,讓觀眾一窺宮廷生活的輪廓和認識清服飾制度。
  • 清代皇帝服飾
    祖宗的服飾不但沒有改變,還在不斷恢復完善,最終形成典章制度確定下來。因此,清代服飾與其他方面相比,滿族特點保存的較多。如長袍、箭袖的服裝不僅得到保留,還將其定為象徵國家最尊貴的禮服,載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禮上,皇帝視朝、臣屬入朝時所穿的禮服,即為朝覲之服,成為名副其實的朝服了。特別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行「君臣大禮」的行禮動作得以保留。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澳門展出 反映滿漢文化交融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下轄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大型展覽「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16日在澳門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近90件套,涵蓋禮服、吉服、常服、戎服及行服、便服五個部分,其中包括彰顯乾隆皇帝天子地位的明黃色彩雲龍紋朝袍、代表鹹豐皇帝軍權在握的御用盔甲、凸顯皇后綽約風姿的點翠嵌珠石鈿子等,同時還展示繪有帝王后妃在不同場景身穿相應服飾的繪畫,讓觀眾一窺宮廷生活的輪廓和認識清服飾制度。
  • 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
    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朱家溍一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管理內廷演戲及奏樂機構南府的檔案,《穿戴題綱》是其中之一,共兩大本,封面上都寫著:「《穿戴題綱》,二十五年吉日新立」。這是管箱人的檔冊,即管理服裝道具人員的工作手冊。第一冊封面上橫寫「節令開場:弋腔,目連大戲」;第二冊封面上直寫:「崑腔雜戲」。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重要聚居區,彝族服飾類型多樣,特點明顯,內涵豐富。20世紀80年代的服飾較為常見,但清代至民國的服飾則很少。經調查,對清代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專題系統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清代彝族服飾專題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
  • 中國歷代服飾演變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 清代同治官窯瓷器精品賞析
    清代同治粉花鳥繡墩,繡花墩又稱「坐墩」,又稱「繡花墩」,因為它常被錦繡所覆蓋。瓷胎最早見於隋代,稱為青釉小瓷胎。到了明代,世界上盛行著嘉灣時期,種類繁多,裝飾各異。清代,瓷繡墩的生產工藝達到了另一個高潮。清代瓷繡墩的表面多為平面,因此更為細膩典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正是因為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所以「馬蹄袖」不僅出現在入關前的滿族服飾上,而且還沿用於整個清代,成為這段歷史時期最為精彩的服飾特徵之一。穿在袍外面的衣服稱為褂,清代不分男女都可穿著,也是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大眾服裝。褂的長不過腰,袖僅及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也稱為「馬褂」。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清代龍袍上的十二章紋 漢代是禮儀服裝制度化的起始點,十八種冠帽和佩綬標識了穿著者的身份和等級。到了唐代,服色制度取代了冠帽識別方式。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圖)《清軍入關圖》,金慶讓(繪)近日,網絡對官員的服飾著裝問題頗多議論,見仁見智之言屢屢爆出。
  • 中國服裝史—清代
    ②、又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入主中原,又是一場以服飾為首要臣服表徵的朝代更迭。這一次,歷經千餘年的中原服飾系統終於轟然坍塌。留下的,只是從冕服上移植到大清帝龍袍上的十二章紋。③、在中國服飾史上,清代服飾體系是最繁縟的,服飾規章制度也是最龐雜的。儘管服飾款式形制與穿著方式不同,但以服飾等級作為重要管理手段的秩序社會,或許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無法拒絕的。
  • 央視《衣尚中國》追隨錦繡故事 造就中國之美
    11月7日晚19:10央視綜藝頻道(CCTV-3)《衣尚中國》正式迎來了首播,這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在第一期就引起了觀眾們強烈的精神共鳴,本期主題為「錦繡之美」,詮釋了中華兒女對服飾紋樣和手工藝技巧的極致追求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例如,利用扎染、蠟染工藝對面料進行染色,百納布工藝進行面料的拼接鑲嵌以及手法絢爛的刺繡工藝等。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
  • 阿哲好有品——情歌王子張信哲的清代服飾收藏展
    昨天看元愫老師的朋友圈才知道,張信哲在北京農展館的新館有一個「清代服飾收藏展」。當時有些不敢相信的問:是那個唱歌的張信哲麼?答曰:正是!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