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海能夠喚回曾經的愛
就讓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戀
就讓它隨風飄遠
▼
我們從哪裡來?
——大海!
而你是否可以真正讀懂大海的語言?
眼下,裡約奧運正酣。哪怕看不懂賽場上運動員爆發的洪荒之力,也希望躺在裡約的沙灘上:陽光、桑巴、美女.這才是人生啊!
或者你希望安居世界一角,講著《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美國藝術家安妮·帕卡德(Anne Packard),更加沉浸在大海的靜謐中。她筆下的海,是夏日的情人。
或者是莫奈筆下的歐洲海邊生活圖景。
綠色海浪
莫奈 《落潮的埃沃海角》
可是,不要忘記,大海縱然如情人般深情,如日落般瑰麗,它蘊含了太多力量,凝聚著真正的洪荒之力——自然之力,人類的徵服之力,人類的歷史中的厚重與思索之力。
中國最善於運用洪荒之力的少女。有一批藝術家們,他們願意拿出生命中的很多時間耗在海邊,去捕捉大海讓我們經常不願面對的樣貌。
比如葛飾北齋。
19 世紀初,並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的他,將海洋帶給人類的影響與情感,繪製為了一幅超越實景的藝術作品,名為《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衝·浪裡》,葛飾北齋
這幅畫作中的巨浪,使得富士山看上去很小,浪中的船似乎註定要被毀滅。這幅畫描繪的自然環境,據學者考證,是卷浪,並非海嘯。雖然巨浪、船、富士山創造出的場景,讓我們感到緊張,但也帶給我們了一種人生折射,它勾起了我們藏於內心深處的澎湃激情,引導我們突破內心的邊界,去追逐一直企盼卻不曾企及的欲望。
這幅畫作後來傳到歐洲。當時歐洲人的商船,在全世界的海洋上橫衝直撞,鐵路也開始將大城市連接起來,歐洲人的自信心也如徵服大海的雄心一樣,極度膨脹,《神奈川沖浪裏》中的「鬥爭」的一面,與當時歐洲人的心理正好契合,可以說,一下子徵服了歐洲。
而被稱為「二十世紀最有名的海洋畫家」蒙塔古道森(Montague Dawson),有著「縱橫大西洋之夢」。他的畫作,有著大航海時代的烙印。
蒙塔古道森作品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航船生活比今天殘酷的多,遠航意味著冒險,無法準確測量經度,船上儲備的食物也不適於長期航行。然而那個時代,又與殖民、侵略、奴隸交易緊密聯繫到一起。
裡爾克27 歲的他曾寫下《預感》: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開又捲縮回去
我掙脫自身
獨自
置身於偉大的風暴中
如果英國人威廉·透納生在那個時代,他肯定是不在意的,因為他居然十分享受海上的風暴。
這.
有點點理解為何這個傢伙喉嚨裡總是發出怪聲音,而且手指常年染滿藤黃和普魯士藍。
透納的《透納自畫像》對英倫三島來說,海洋既是通路也是屏障。當其英國人在海邊消夏,透納卻在肯特郡海濱小城馬蓋特的海岸,吸收到了神奇的宇宙精華,感受到了摧毀與創造的節奏。
然而大海的能量來自風暴,風暴中有可怕的故事出沒。
1940 年,透納創作了《奴隸船》。此時英國已經廢除奴隸制,但在美國和西班牙,蓄奴仍盛行。透納追溯到 1781 年的一天,桑格號(Zong)上的 132 個非洲人,被英國奴隸販子殘忍地拋入加勒比海,以騙取保險理賠。
透納作品《奴隸船》
海上風暴就這樣在畫作中,與歐洲驕傲的歷史、以及值得同情的非洲兄弟們聯繫在一起。可是人們哪怕有著再多傲氣,也都難以忽視大海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
海洋已經存在了 40 億年,推動氣候變化,並一直控制著生物的命運。
一股洋流的改變就可以讓地球的氣候產生不可控制的變化,讓成千上萬的生物改變生命軌跡。
人類與大海的「戰爭」,會有怎樣的結論?
19 世紀俄羅斯畫家伊凡 ·艾瓦佐夫斯基,他生活在海邊,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畫海。你可以從他的畫中看到掙扎,也能看到希望,但是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自然之力不可戰勝之絕望。
艾瓦佐夫斯基作品
艾瓦佐夫斯基作品 《九級浪》
在風暴中漂泊的人們,乘坐著木筏,在狂風巨浪中掙扎。在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這才是洪荒之力吧!你不可抗拒,只能去膜拜。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受到艾瓦佐夫斯基《九級浪》的啟發,於 2014 年在上海外灘,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裝置作品《九級浪》。
一條來自蔡國強家鄉福建的小船,從泉州航行至上海,船上裝滿了各種動物:熊貓、斑馬、老虎……
你可以認為這是一條諾亞的方舟,但是面對著船上奄奄一息的動物們,更加感到生命的脆弱。
人類與大海的戰爭只會有一個輸家,而且輸家絕對不會是海洋。
——BBC紀錄片 《海洋》
今天的海洋開始改變,罪魁禍首是人類。我們把大量二氧化碳排到大氣層裡,二氧化碳又與海水融合,造成海水酸化,由於這一過程快到讓海洋與海洋中的生物難以「消化」,很多物種消失了,洋流的運動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也遭遇了科學家們從未經歷過的變化。
須有作為。
1980 年,德國著名藝術家博伊斯,提出「須有作為」的主題,在愛丁堡組織和領導了藝術家航海的活動,致力於用新的藝術形式喚起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約瑟夫·博伊斯博伊斯作為一個藝術家,做了一些在很多人看起來不那麼「藝術」的事情。
但他實際上是超越了藝術的形式,藉助藝術來推進社會的改造和文明的進化。
在博伊斯離世後,現任倫敦藝術大學副校長、博伊斯的學生 Chris Wainwright 依然延續了博伊斯的藝術航海項目。他也有很多與海洋相關的作品。
海浪瞬間
法國巴黎的攝影師Pierre Carreau自幼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對藝術有著深厚的領悟,他後來選擇做一個專業攝影師。他從小就著迷海洋,喜歡玩水,第一個攝影工作便與海洋衝浪有關。
他專注的研究波浪形狀,讓這些來自遙遠地方的傳播力如玻璃或者金屬雕塑的那一美麗瞬間被鏡頭捕捉。Pierre Carreau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浪花,小小的波浪比大浪潮更有意思和細節。除了對器材的要求,Pierre Carreau認為攝影時對自然光的控制也相當重要。
雕塑般的浪花上面
閃耀著詩般光彩。
責任編輯:先生
歡迎登陸
轉載合作請後臺回覆:轉載。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iap678@126.com聯繫電話 :185-1195-6910
微信:wyxq2015
試試回復這些詞
不知道會發現什麼奇怪的東西
涉毒 紅色 偷窺欲 陳忠實 上帝視角 狂吐
無人問津 奧斯卡 裸身 硬色情 自殺 IKEA
包浩斯 公開認錯 搞死藝術 妓女 蜷川幸雄 世外桃源
【閱讀原文】吐槽帝想約你幹件大事,讓中國藝術重新獲得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