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儲蓄市場可謂是「接二連三」的迎來「大動作」。
3月,央媽「出手」,發布了《通知》,點名了兩款產品,它們分別是結構性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定期存款。這一通知也被業內稱之為「存款新規」,這一新規直指一些銀行高息攬儲的行為。被「點名」的這兩類存款可一直都是儲戶的「心頭好」,所以當消息發出之後,在市場上也是引起了多方關注。
12月,在央媽「出手」後,我國六大行也是一起「出手」,紛紛發布了相關的新規定,表示從明年1月1號開始,將調整提取支取計息規則,從原本的靠檔計息調整成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事實上,在六大行出手之前,就已經有銀行早就已經清空了存款「創新」產品。
這一則消息,對於儲戶來說,可是算不得是什麼好消息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存款產品一直都是深受儲戶的追捧,這一則存款同時具備了流動性強以及高利率的優點。不過,自明年1月1號之後,這一種類型的存款將迎來大變動,如果你要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息。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提前支取,那所得的利息和之前相比,可能將下降不少。
最近一段時間,儲蓄市場除了這一類存款引起了多方關注外,還有一類存款也是引起了多方的關注,它就是網際網路存款。目前,有很多網際網路平臺停止了新增上線銀行存款產品,支付寶、騰訊理財通等紛紛出手,下架了網際網路存款。
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來看,網際網路存款的出現對於儲戶以及銀行來說,還是比較有益的。儲戶可以「足不出戶」的就購買到存款產品,而且有一些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利率還相對比較可觀。
一些中小銀行可以藉助平臺的流量去吸儲,畢竟對於銀行而言,吸儲一直都是「頭等大事」。為了能夠藉助平臺吸引到更多的儲戶,甚至有一些銀行還願意「下血本」,給出相對比較高的利率。存款產品的收益最高可以達到5%左右,甚至還有一些平臺為了能夠留住儲戶,還願意給出補貼,導致銷售的一些產品1月的年化收益率能達到7%以上。
而平臺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為有利可圖。畢竟,它不是白白和銀行「合作」的。銀行要想藉助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出存款產品,是要給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一些錢的,比如導流費。
藉助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雖然這樣的行為的確可以幫助銀行吸引到儲戶,也能夠讓儲戶多拿一點利息。但是這樣的行為其實已經算是「高息攬儲」,不利於維護存款市場穩定、公平的競爭。
事實上,近期各大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之所以會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在打擦邊球,可能存在著不合規的行為。按照我國的規定,除了儲蓄機構之外,任何單位以及個人都是不能辦理儲蓄業務的。也就是說,在我國只有銀行以及信用社等才能夠辦理儲蓄業務。
儘管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它們自身並不提供存款產品和服務,但是按照我國目前的規定看,網際網路並不屬於規定的儲蓄機構,它是不能辦理儲蓄業務的。所以,這其中可能會涉及到違規辦理儲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