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森·馬克馬巴夫,一位與阿巴斯齊名的伊朗電影代表人物。秉承了伊朗電影浪潮中的「鄉土寫實」風格,馬克馬巴夫也非常偏愛紀實。他的電影注重即興表演,喜歡自然光拍攝,擅長探究真假和虛實的界限。而隱喻、象徵等敘事手法以及長鏡頭的運用,使得他的電影畫面樸實清新,猶如奔跑時被微風吹起的發梢,輕輕拂過臉龐。
演員的觸覺
《特寫》(1990)
穆森·馬克馬巴夫曾經以「演員」的身份出現在阿巴斯的電影《特寫》中。而他所飾演的角色,就是他自己。
這兩位伊朗大導演的「導」、「演」合作,源於一起詐騙案。一個失業的年輕人假冒穆森·馬克馬巴夫之名騙取了富豪阿汗卡赫一家的信任,謊稱拍電影向他借錢。東窗事發後,年輕人很快被捕。這起真實發生的案件,引起了阿巴斯濃烈的興趣。
於是阿巴斯進行了跟蹤式調查。在他的調查採訪中,年輕的冒充詐騙者內心充滿後悔,他坦誠地供述了自己騙錢的行徑,唯一對自己所做所為的辯解是他熱愛電影。最後富翁決定不再追求年輕人的責任,撤銷了對他的控告。更令人驚喜的是,由於這件事,年輕人居然見到了穆森·馬克馬巴夫本人。
讓真實事件中的當事人在影片中扮演自己,阿巴斯的這一表現手法使得整部影片都在真和假、虛與實之間自由切換。
但當導演從汽車反光鏡中,拍攝被冒名的馬克馬爾巴夫騎著摩託車載著那個年輕人前往阿漢卡赫一家時,那一刻,關於導演、表演、劇情片、紀錄片、真實、虛構這些概念之間所有的界限好像都消解了。
而作為主演的穆森·馬克馬巴夫,對此感受更為明顯,他開始相信電影能創造更大的世界。
形式主義的還原
《魔毯》(1996)
《魔毯》講述了一個愛而不得的故事。一對老夫婦擁有一件編織著人物圖案的波斯繡毯,某一天,在清洗這個繡毯的時候,圖案的女子突然走出來了,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人。
這位女子後來和一位騎士兩情相悅,但是老夫婦並不贊同,並設置重重阻礙,最後女子下定決心和騎手私奔,卻因被發現了行蹤而最終倒在槍口之下。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是形式主義的電影呢,因為這部戲無論從鏡頭運動、內容架構還是剪輯來說都簡單明了,讓人不禁想起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這種二十年代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原始、質樸卻又吸引人。
影片在色彩處理上充滿想像力。片中有一個段落是叔叔手裡捧著一束花,當他指向草地時這花就是綠色,當他指向天空時這花就是藍色,簡單的幾個鏡頭,卻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
穆森·馬克馬巴夫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仿佛每一次靈感湧入的時候,都能從時間的縫隙裡開出一朵花。
如果時間重來
《純真時刻》(1996)
年輕時,穆森·馬克馬巴夫是個激進分子,他曾因襲擊和刺傷過一名警察而獲刑入獄。1995年籌備《電影萬歲》時,他在前來試戲的人群中發現了當年那起暴力事件中的另一名警察。於是馬克馬巴夫決定跟這名警察一起執導一部電影、重建那個事件,這就是《純真時刻》。
在重建這個事件的過程中,他做了很多自己之前沒做的事,也在重建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傷害和憤怒。
這部影片延用了《特寫》的電影特點——虛實結合、真假呼應的偽紀錄片形式,這令觀者產生戲中戲的錯覺。
這種錯覺源於馬克馬巴夫對整個影片結構的精心設計,無論呈現『當年的』事件還是表現『現在的』拍攝,巧妙的時空跳躍將兩條線完美的編織在一起,使整個故事銜接成一個環形結構。
當故事的結尾定格在「純真時刻」,積蓄的情感一觸迸發,為觀者帶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這一時空的凝結為觀者留下無限回味與思考空間。
激進的暴力行為是無用的舉動,人們只祈求平靜、安穩的生活。
或許,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會選擇饢和鮮花。
超現實主義魔法
《坎大哈》(2001)
《坎大哈》主要講述的是納法斯是一名在加拿大避難的阿富汗記者,她在內戰爆發後離開了祖國,遠走異鄉。她卻收到一封妹妹發自國內的信,信中妹妹用絕望的語調告訴說她將在月蝕前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為了挽救瀕臨死亡邊緣的妹妹,她必須冒著戰火和重重危險返回祖國。
而在返回的路上納法斯看見塵土飛揚,滿地的炮火,每個人都殘肢斷腿,喝著有蟲子的井水,血液好像灑在每個縫隙,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死亡的到來。
特別是看見紅十字會只救援信奉伊斯蘭教中最極端的民族的時候,他們的無力感讓納法斯感同身受。這部電影將現實與導演的想法想結合,構成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的魔法電影。
猶記得影片中令人印象至深的那句臺詞:
「如果圍牆過高,天空也會更高。總有一天,世界將會看到你們所處的環境。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一隻螞蟻,那房子就會變得更大。」
關於伊朗電影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變幻的世界格局造就了伊朗的命運。
在經歷了兩次新電影浪潮後,伊朗電影放棄了宗教、道德訓誡的題旨,形成「鄉土寫實」的伊朗電影風格。在禁忌中不斷突圍的伊朗電影,自九十年代以來的飛速發展讓世界影壇為之驚豔。也使得東西方很多電影人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電影」!
九十年代伊朗電影是歐洲電影節的常客,在接連拿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電影節金熊獎後,2012年阿斯哈·發哈蒂憑藉《一次別離》獲得了奧斯卡小金人,2017年他又再次回到他的榮耀戰場,憑藉電影《推銷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小編安利】
穆森·馬克馬巴夫:
《騎單車的人》(1987)《伊朗電影往事》(1992)《萬籟俱寂》(1998)
阿巴斯
《櫻桃的滋味》(1997),《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7),《生生長流》(1992)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
《蘋果》(1998)《黑板》(2000)《背馬鞍的男孩》(2008)
巴赫曼·戈巴迪
《醉馬時刻》(2000)會飛的海龜(2004)
賈法·帕納西
《白氣球》(1995)《誰能帶我回家》(1997)《生命的圓圈》(2000)《計程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