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上官雲)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日程和待辦事項,傳統日曆一度漸漸淡出大家的視線。
不過,近年來,一些紙質版的日曆卻大大火了一把。2020年的「餘額」還有兩個多月,眾多精緻的2021年文創日曆、檯曆已經開始扎堆出現,成為很多讀者心目中的「網紅」。
顏值之外,它們為何能「圈粉」眾多讀者?
博物館文創日曆也「圈粉」
近一段時間以來,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紛紛推出頗具創意的日曆。
資料圖:2021年《故宮日曆》 故宮供圖
以故宮為例,2021年對應的生肖是牛,2021年版《故宮日曆》的主題是「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中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
其中,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從不同角度展現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珍貴文物藏品。
2021年版《國博日曆》也於日前上線。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介紹,2021年《國博日曆》從140餘萬件館藏文物中精選365件/套藏品,依時代為序,編為《國博日曆》。
《國博日曆》所用字體大多源於中國傳統書法。如封面所用顏真卿體,「國」「日」「歷」來自《大唐中興頌》,「博」字取於《顏家廟碑》。節日所用的中國歷代名家法書,都集自與該節日有關的作品。
知識和文藝範:一本日曆的才藝比拼
記者梳理發現,眼下許多頗受歡迎的文創日曆、檯曆,其實拼的不光是顏值,也是知識。
比如,《陌上花開》2021年雙語古詩詞檯曆,選用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與四季應景的的中國古詩詞,搭配的則是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經典譯作。
《陌上花開》檯曆。梁媛 攝
再如2021年版《故宮日曆》,一方面反映出古時對農事的重視,一方面也科普了不少文物知識。對《國博日曆》,則有網友調侃稱,「微型博物館,每天漲知識」。
買買買:它們為何吸引讀者「剁手」?
不過,也有人感嘆稱,許多文創日曆雖然精緻,但定價並不便宜。
以2021年版《國博日曆》為例來看,某電商平臺上的信息顯示,其定價為99元,裝幀為「精裝」。一本2021年版《故宮日曆》定價則為76元。
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讀者「剁手」購買:一方面是因為日曆本身獨特設計感,一方面也是因為可以獲取一些實用的知識。說到底,主要就是「文化味兒」。
故宮出版社方面向記者透露,今年普通版本的《故宮日曆》首印數是80萬冊,2020年版的同類型《故宮日曆》首印數也是80萬冊,加印2次,總印數95萬冊。
據故宮出版社方面介紹,近年來《故宮日曆》出現盜版現象,為方便讀者更好分辨正版,2021年《故宮日曆》在設計上有著獨特創新:從外面即可看到印有「故宮日曆」字樣的塑封和絲帶,既美觀又兼具防偽功能。
「文創日曆題材很重要,需要花費不少的心血,製作成本也不低。」五洲傳播出版社編輯梁媛介紹,目前市場上銷售較好的,有《故宮日曆》、《健康日曆》等,都是有一定知識量,讀者比較喜歡。
資料圖:2021年《故宮日曆》內頁 故宮供圖
梁媛同時提到,檯曆的話,則可能更注重裝幀設計和形式。綜合起來看,這大概是上述日曆或檯曆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文創日曆,不能止步於顏值
實際上,一本好的日曆,對用戶群來說不僅僅只是「記事」那麼簡單。
「這其實涉及消費理念的轉變。以前大家注重的是實用,現在也關注外形設計。精緻的日曆,即便價格高一點,一般也會有市場。」梁媛說,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讓消費者覺得值。
所以,文創日曆,也不能止步於顏值。好的文創日曆,往往能滿足人們在創意與知識方面的需求,這樣才能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從這個角度說,文創日曆可以記錄瑣事,也可以留下情懷。(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