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父母高度焦慮,孩子到底長成什麼樣我們才能不擔心?

2020-12-24 常青藤爸爸

跟之前相當一段「煎熬期」相比,這段時間,網上開始又鋪天蓋地地流行起「反焦慮」:

認為雞娃是一場盲目的軍備競賽,考PET、上奧數,不過是資本市場精心設計的韭菜局;還有上重點小學、考上985的希望有多大?如果你放眼全國、算一算概率,認清那些不過是鳳毛麟角後,或許你就會減少期待、放平心態。

而讓我越來越好奇的是,有沒有人不焦慮?真正不焦慮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學習好、有自驅力的,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會焦慮?

最近又刷了一遍紀錄片《零零後》,看到裡面錫坤和媽媽的故事,讓我對育兒焦慮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從幼兒園開始,錫坤就表現出了對物質世界極大的好奇心,他特別痴迷於看到物體出現、落下、消失的過程。

即便錫坤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媽媽自始至終也都非常尊重孩子的探索欲。升入小學之後,錫坤不負媽媽的期望,成了一個小科學迷。他喜歡做實驗,也會自己做一些小發明。

錫坤非常坐得住,能趴在桌上寫作業、做實驗好幾個小時,專注力極強,有耐心、不怕枯燥,再加上天分,或許他以後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研究員。

聰明,又有強烈的專注、好奇和自驅力,這些素質甭管單提出來哪一個,都是普通焦慮中的家長「望塵莫及」的。

(錫坤和媽媽)

但是,錫坤的媽媽依然非常焦慮。

錫坤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相比於和小朋友玩,他更喜歡自己研究電路板、做吊橋。

這讓媽媽很擔憂,媽媽的焦慮點在於:他在探索物質的那方面發展得特別好,或許會一直往上走,但是如果他不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幸福感、獲得人生的意義感,享受不到與人相處的樂趣,這將不利於他日後的人生發展。

因為有這份焦慮,媽媽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她曾經給錫坤舉辦了一個家庭科學展,並邀請了錫坤兒時的夥伴球球來家裡玩,事與願違的是,錫坤還是喜歡自顧自沉浸在自己的電路板樂趣裡。

為了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媽媽又給錫坤報了語言訓練班,班裡有球球,倆人可以搭伴上課。可兩年過去了,錫坤幾乎沒什麼進步,而球球即將升入高級班,錫坤也不想再學,但媽媽還是沒有放棄努力,鼓勵他在結課典禮上,給大家表演自己擅長的魔術。

而小升初的那個暑假,媽媽又給錫坤報名了英語夏令營——學英語不是目的,社交才是。

夏令營裡的孩子們很快打成一片,但錫坤依舊是「不合群」的那一個,他不喜歡和別的孩子嬉戲打鬧、玩水槍、踢球,他喜歡一個人在宿舍裡玩魔方、享受一個人待著的感覺。

在夏令營即將結營的時候,錫坤說想取消原定的魔術表演節目。為此媽媽特地趕到營地,說服錫坤。

錫坤的牴觸情緒很重,他並不想要這個在眾人面前表演的「機會」,以至於後來乾脆有些崩潰了,捂著臉一路走一路哭,但媽媽依舊沒有妥協。

最後,錫坤還是順了媽媽的心願,完成了魔術表演,儘管表演的過程並不順利。

錫坤說自己是「被逼的」,但媽媽並不介意他使用這個字眼,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

讓錫坤走出舒適圈,走到人群中去,而不只是在自己一個人的小天地裡「自閉」,這對他是有好處的。

媽媽一直以來的觀念是:生活的幸福感、作為人享受社交樂趣的能力應該是一個基礎,而以後的科學事業,充當的不過是蛋糕上的裝飾櫻桃的角色。

所以媽媽想盡一切辦法,讓錫坤學會與人相處、並試著體會其中的樂趣。

我相信錫坤媽媽不是要單純的凡爾賽,但每次她一出場,我的心情就立馬會變得很沉重。真切地覺得焦慮就是一個無底洞,即便是我們普通人看來已經足夠優秀的孩子(而且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覺得並不是什麼錯,相反他的專注和探究欲也可能跟他的內向性格強相關),他們的父母依然會不停地操心、擔憂,想的太遠,又想得太多。

焦慮這塊大蛋糕,成績只佔一小塊

之前我一直以為如果孩子學習好,家長的焦慮應該就能少吧?

但顯然是我天真了。

比如錫坤媽媽的媽媽,在談到她的教育觀念時,她對成績隻字未提,通體表達的都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內心充盈、幸福的人。

這和如今調查數據的結論也是不謀而合。《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高度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而有90%的家長都會關注孩子「軟實力」的培養。

軟實力,也就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領導力等等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力。

錫坤媽媽所焦慮的,正是孩子的「軟實力」——社交能力。

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我們這代人比以往任何一輩人,都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停地學習、看育兒書。

我們那輩的爸媽,覺得讓我們吃飽穿暖、好好學習就夠了,但我們不一樣。

孩子身心的方方面面,我們希望都能事無巨細地面面俱到。

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更關注更深入,所以我們才會焦慮:

孩子成績不好,我們焦慮他以後不能有個好出路;成績好了,焦慮他只會讀書不會交際,不能成為一個內心豐富、有幸福感的人;

給孩子安排日程表,孩子不好好執行,我們焦慮孩子沒有自控力,好好執行了,又擔心孩子總是依賴於父母的安排,以後沒有自主性;

孩子不聽話,我們頭疼,過於聽話懂事,我們又擔心他是不是忽略自我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被雞娃的焦慮氛圍裹挾,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裡艱難抉擇、掏錢報名,又會有一瞬間我們也會反思: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

當然,我們還會焦慮自己是不是太焦慮了,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導致他以後也成為一個容易焦慮的人。畢竟書上說,孩子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讓他們不知不覺中習得父母的焦慮。

焦慮既不會遲到,也不會缺席,它幾乎會貫穿我們做父母的整個過程。

父母在各方面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留心觀察孩子,是一件好事,適度的焦慮會促進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也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他自己。

如果錫坤的媽媽只是創造機會、讓兒子試著自己去體驗與人相處的樂趣,我看到的應該是一個「盡力而為不強求」的母親,而不是一個殫精竭慮、過度焦慮的母親。

所以她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再以此回看我們,我們過度焦慮的問題又出在哪?

我們都成了「災難預言家」

焦慮,是一種應對危機的預警機制。

而我們會習慣於把孩子的一個小問題,看成是「大危機」,並由此產生了與問題不適配的焦慮。

錫坤的媽媽為什麼這麼執念於讓孩子融入群體、把他硬推上臺表演?

她在片子裡已經多次表明了:她害怕孩子以後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他應該學會享受人生的樂趣。

媽媽把「不愛社交」的個性,直接腦補了「因果關係」,等同於 「日後即便去了最牛的貝爾實驗室,也很難找到人生意義」。

類似的,我聯想到前段時間登過微博熱搜的陳小春的兒子Jasper道歉事件。

Jasper想給自己的弟弟拍一部閃電俠主題的電影,在拍了幾段之後,他和媽媽說,他把視頻刪掉了。

媽媽應採兒很生氣,連連質問:

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刪掉?全部刪掉了嗎?為什麼?你好奇怪。為什麼要突然之間把它刪除?

我看到這個熱搜的時候,覺得刪掉視頻並不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應採兒倒也不必如此生氣。

而後來應採兒解釋她生氣的原因:「我不是生氣這件事,我是生氣他的個性,他的那種『你沒有什麼,你就要毀掉它』的個性。」

之前Jasper想給弟弟買一件閃電俠的衣服,但是沒有買到,Jasper很生氣,所以媽媽認為,孩子刪掉視頻的真實原因,是源自於他「得不到就毀掉」的個性:

因為沒買到衣服,所以覺得拍得不夠完美,於是不如刪掉。

這兩件事,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媽媽們好像拿著一把放大鏡,把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腦補出很多可能的連鎖反應,將其看成非常嚴重的大問題,並在兩者之間組成了非常強的因果聯繫:

你現在這樣xxx,那將來就要xxx。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把自己活成了「災難預言家」。

孩子的某個小錯、某種「不太好」的個性,我們都要以此預言他日後的人生走向、發展軌跡,然後應激出極強的焦慮,讓自己陷入過度緊張的狀態。

由此我們可能失去好好觀察孩子需求的耐心和能力,轉而聚焦於我們所焦慮的問題:

錫坤的媽媽即便看到了孩子「喜靜」的個性,卻認識不到這也是錫坤的樂趣、是他喜歡的生活方式,而只是一個勁地想把錫坤推到人群中去,幫他「找人生意義和樂趣」。

應採兒雖然自己也覺得刪視頻事情本身沒什麼大不了,她也還是沒能控制住情緒和咄咄逼人的質問,因為腦子裡給孩子編排的那出「人生走向」,實在不能讓她忍住憤怒。

可是這些「災難」,只是源自於我們焦慮的想像,而非事實。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是不確定、不可預測的。如果我們試圖給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扣上一個帽子、貼上一個標籤,繼而「預測」他們的未來,並「審判」他們現在的時候,那麼大概率地,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痛苦不堪。

而且還非常可能像錫坤媽媽那樣,做了很多幹預、甚至是控制,發現孩子也未必會按照我們的期望去發展和「轉好」——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談不上能主宰,更何況是孩子的?!

所以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和孩子相處?

最近看了一句描述醫生職責的話,我覺得用在父母身上也挺合適:總是關心,常常幫助,偶爾「治癒」(在父母身上,「治癒」大概就是「變好」)。

對孩子的愛和關心一直在場,對於他們的困難常常施以「合時宜」的幫助,或許孩子能一點點地,做出我們所想要的改變,但我們對此的期望需要降低、放緩。

而我想錫坤和媽媽的故事又能緩解我們的一些焦慮:那個你看起來「樣樣都好」的完美小孩,其實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成長問題,他們的父母也會為此發愁操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能減少一些由「比較」而產生的焦慮: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是問題疊著問題,沒有哪對父母能「倖免」。

所以下一次,我們不妨在孩子出現問題、著急上火的時候停一停:

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而你的焦慮,又真的能改變什麼嗎?

相關焦點

  • 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未來身高不用擔心,肯定矮不了!
    如今這個時代,顏值已經不僅僅只是指好看的面龐,在人群中能做到「鶴立雞群」,是每個父母的殷切希望,尤其是自己身高並不理想的父母,對孩子的身高問題更加看重,由此產生了很多焦慮和無奈,孩子也陷入自卑的陰影。很多爸媽從小就為孩子測試未來身高、骨密度等等,就是希望以後孩子可以長大高個兒,滿足自己的期望。但是身高有70%-80%的因素都來自於父母的遺傳,如果父母個子矮,那麼孩子想長高也是非常難的。但凡事總有例外,身高遺傳當然也是如此,高個子父母生出矮個子孩子的事情也並不是沒有,那麼,如何知道孩子將來是高是矮呢?
  • 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事實上,當人們開始把精力放在活的是否開心這件事情上之後,還真的發現,原來我們之前的確忽視了很多問題,其中一些嚴重的錯誤,比如虐待,會讓很多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付出長久的代價。這是好事,但是在當代中國,卻有時候會出現另外一個極端 —— 非常擔心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對於孩子正常的情緒宣洩,甚至哭一下,都會擔心未來會有心理疾病。
  • 中國父母終極焦慮: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難
    一路鬥智鬥勇,焦慮一定是有的,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更多地彰顯自我意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爆發過「權力之爭」,幸而,都能及時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為由於親子關係的崩裂,而導致「你死我亡」的現象只是極少數的案例,或是影視作品的藝術需要。殊不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節程度不一,飽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卻不在少數。
  • 最近孩子自言自語,行為異常?可能是焦慮情緒在作怪,父母要知道
    孩子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必須父母陪著,有時候行為舉止奇怪,總是自言自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嗎?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出現上面這些情況這些舉止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因為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而可能只是因為孩子正在處於焦慮之中,而他又因為自己無法排解這種焦慮,而導致他們會出現一些「奇怪」舉動。
  • 愛哭鬧,分離焦慮,膽小怕生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譬如說脾氣暴躁,敏感膽小,分離焦慮之類的問題,父母就會擔心是孩子安全感不夠,責怪自己陪伴得太少。就好像陪得多抱得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似的。我覺很多父母對安全感誤會得相當大啊!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的孩子,才算沒有安全感。
  • 父母矮擔心孩子長不高?專家教你如何計算孩子的遺傳身高
    龍頭新聞訊(徐旭 記者 霍營)孩子的身高是寶媽寶爸們最為關心的話題。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出門運動量減少,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生長發育,很多個子不高的父母會擔心自己的孩子長不高,那麼孩子的身高到底由什麼決定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身高?如何正確幫助孩子長高呢?
  • 舉例說明,撕漫男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
    比如,某部影視劇的人物設定中用「撕漫男」來形容一位男性角色的外貌,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認真地討論一下本文標題中提出的問題——「撕漫男」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為了更為精準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討論一個前置性的問題,即,「撕漫男」到底撕的是什麼漫?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溫暖、有趣的相處和愛護中,隱藏的是媽媽對孩子自私的控制,而最後包寶寶要長大離開媽媽的時候,媽媽傷心欲絕的片段更是包含著"分離焦慮"的辛酸。接下來,我們就以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例,從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包寶寶》裡4個階段,解析父母「分離焦慮」
    直到影片最後,我們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夢,是這位母親的一廂情願,但卻真實地揭開了我國幾乎所有母親的面紗,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歷程。01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父母的分離焦慮基本分為4個階段。
  •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對於恐懼和焦慮的區別有什麼樣的感悟
    恐懼和焦慮都是人的一種情緒,也常常被我們定義為負面情緒,也是不想看到的,不希望自己經常有這樣情緒的體驗,而往往事與願違,我們每個人也都體會過什麼是恐懼,也品味過焦慮的味道。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擔心自己演講的時候會說錯話,他會有一些不安,我們把他這時候產生的不安情緒稱為焦慮。而當他乘坐飛機公務旅行的時候,飛機遇到氣流顛簸並出現故障,機長提醒乘客穿好救生衣,系好安全帶的時候,此刻可能和擔心自己演講說錯話,都會有心跳加快、冒冷汗、四肢無力等生理現象,而飛機上的他,此刻體會到的情緒不會是焦慮,而是恐懼。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父母只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得到成長動畫伊始,沙灘上浪潮退去,一群成年的鷸飛來覓食,很快地,下一波海浪湧來,鷸群連忙起飛躲避海浪的侵襲,這時的鷸寶寶躲在媽媽溫暖的懷裡不敢邁出一步。這時,鷸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 平安家庭 | 讀懂孩子,孩子才能理解父母
    平安家庭 | 讀懂孩子,孩子才能理解父母 2020-10-15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的「長相」,藏著父母的婚姻狀態
    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模樣,就會暴露出家庭的真相。董卿小時候,爸爸對她特別嚴格。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被父親叫起床,不得不去家門口附近的操場上,還要至少跑1000米。
  • 什麼樣的小紅龍才能長成「顏值擔當」?
    問:什麼樣的紅龍魚最漂亮?答:別人家的紅龍。
  • 中國媽媽的現狀:面對自己的孩子,出現育兒焦慮,應該怎麼應對
    然而伴隨著這些的到來,我們需要面對的就是各種各樣壓力和焦慮感。焦慮症就是我們現代文化的副產物,它是來自社會、家庭、更甚者是養育孩子方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評價說: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時代的父母都愛思考「如何去做好父母」這件事情。什麼是育兒焦慮?
  • 最好的家庭教育: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溫度,父親的格局決定高度
    其實孩子什麼樣,父母就是什麼樣。反過來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中國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下一代
    02 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輸 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雖然如此,但中國父母依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很有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有人說,當中國孩子太累了! 看看下面這幾張圖:
  • 你的焦慮正讓孩子變得更糟
    我們下面就按焦慮媽媽的類型來分析,媽媽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可怕的影響?這種過度擔心式的焦慮如同詛咒它會讓孩子變得身心脆弱。 我一個朋友上大學時也不怎麼愛收拾宿舍,可有了孩子之後,你一進她的家門,絕對會聞到濃濃的威露士消毒劑的味道。她甚至會一邊跟我聊天,一邊不停地從孩子手裡搶過玩具來,用蘸了酒精的抹布擦拭。
  • 父母花26800讓孩子學蒙眼識字:父母不是傻,而是太焦慮了
    大部分理智尚存的父母都知道,讓孩子學「蒙眼識字」純屬無用功,畢竟孩子考試的時候,又不會被蒙上雙眼。 但是有些父母對「開發大腦」的課程宣傳卻毫無抵抗力,有一位當老師的網友爆料說: 真的就有家長相信這些東西,我們班兩個學生周末回家不寫作業,原來是去學開發大腦課程,沒時間寫作業。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當了父母之後,許多人以為,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孩子懂事明禮,是我們的權利和責任。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被孩子帶動成長,孩子就象上天派來督促我們成長的最佳使者。人的成長,應該是一生的功課。並不是當了父母,就可以按下暫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