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系列微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彰顯了中科協的專業科普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更推動了社會文明建設。
利用碎片時間吸收知識,是每個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一景。中科協敏銳的捕捉到這一現象,推出了系列科普類的微紀錄片《科普中國》,將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文明和環保小知識,以更普世、通俗的小短片展現在大眾面前。簡潔高效的表達,生動有趣的畫面,在短短一兩分鐘的觀看之間,實現了科普落地。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根植於我們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建成真正的文明社會,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就像我國航天航空工程在不斷突破,而其相關命名一向浪漫,衛星系統叫北鬥,載人飛船叫神舟,空間站叫天宮,繞月人造衛星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廣寒宮。
這其中每個都是隔了漫漫歲月而來,有著手可摘星的豪情,又有著國人獨有的浪漫,將神話變成現實。微紀錄片《科普中國》,正是傳承了這份豪情與浪漫,如一葉扁舟,帶著觀眾緩緩駛入了星辰大海。
中國式科普美學
嚴密、理性兼具生活化
《科普中國》通過「健康生活」「文明生活」「綠色生活」三部分完成主題敘事,凸顯「更健康」「更文明」「更綠色」的現實意義。系列專題片分為文明、健康、環保三個系列,每系列5集,共計15集。而每集更是以短小精悍的兩分鐘左右的時長,分別將共節約、愛閱讀、愛科學、AI生活、合理膳食五個話題闡述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文明,是一個族群最美的名片,也是最動人的風景。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特別是國際舞臺上,多次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也對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鑑作出深刻論述。
我們在《科普中國》一系列短片中,看到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跨時空的契合,同時有著科學的秩序、理性、嚴密。整個作品衍生出的意義,延續了中華民族歷來講求的「天下一家」的主旨,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同時也讓當下的觀眾更易接受。
方寸間以小見大
撫慰每個人精神角落
在《科普中國》裡,短片《避免「舌尖浪費」的正確打開方式》指出,在外就餐聚餐時,做到科學點餐、理性消費、文明用餐;吃多少點多少,使用公筷公勺 ,自覺踐行「光碟行動」,防止「舌尖上的浪費」,以自身的示範行動帶動更多人踐行節儉節約新風尚;而短片《怎樣合理膳食》更是以清晰明了的數字羅列,告訴大家吃得不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又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吃好,高效簡潔,一看就會。
除了物質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短片《閱讀有什麼好處?聽聽他們怎麼說》將古今中外的大家,關於閱讀的理解,以影像、聲音和文字同時傳遞給觀眾;短片《科學離我們很遙遠?只要探索,科學就在身邊》,展現當今世界不同的國家實驗室,航天實驗室,醫學實驗室等,給孩子們無盡的遐想和智慧的啟迪,幫助少年兒童更好地認識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激發孩子們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興趣;短片《智能生活啥時候實現?》裡,聚焦信息、製造生命、能源、空間與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探索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最新產品與科技,講述人與科技的故事,展現一個創新的中國。
《科普中國》系列面面俱到,以小見大,關照到不同人的生活和精神角落,也傳遞了「天下一家」的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
人文科學強融合
萬物互聯「天下一家」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2018年10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科普中國》緊跟時代發展,以短篇形式,通俗易懂的內容,和新媒體時代即時互動的傳播特點,將人文和科學,內容和技術緊密融合,把中國人的腳踏實地與精神浪漫以年輕人更易接受的形式傳播出去,實現了萬物互聯。
文明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低頭趕路之時,不忘抬頭看天。中科協也一直致力於向大眾傳播更易懂、更高效的科普知識,搭建、拓寬交流平臺,分享最前沿的科學成果,構建開闊視野的平臺。《科普中國》系列微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彰顯了中科協的專業科普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更推動了社會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