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科普中國》,以一葉扁舟之勢,駛入星辰大海

2021-12-20 娛樂新觀察

 《科普中國》系列微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彰顯了中科協的專業科普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更推動了社會文明建設。

利用碎片時間吸收知識,是每個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一景。中科協敏銳的捕捉到這一現象,推出了系列科普類的微紀錄片《科普中國》,將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文明和環保小知識,以更普世、通俗的小短片展現在大眾面前。簡潔高效的表達,生動有趣的畫面,在短短一兩分鐘的觀看之間,實現了科普落地。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根植於我們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建成真正的文明社會,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就像我國航天航空工程在不斷突破,而其相關命名一向浪漫,衛星系統叫北鬥,載人飛船叫神舟,空間站叫天宮,繞月人造衛星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廣寒宮。

 

這其中每個都是隔了漫漫歲月而來,有著手可摘星的豪情,又有著國人獨有的浪漫,將神話變成現實。微紀錄片《科普中國》,正是傳承了這份豪情與浪漫,如一葉扁舟,帶著觀眾緩緩駛入了星辰大海。

中國式科普美學

嚴密、理性兼具生活化

《科普中國》通過「健康生活」「文明生活」「綠色生活」三部分完成主題敘事,凸顯「更健康」「更文明」「更綠色」的現實意義。系列專題片分為文明、健康、環保三個系列,每系列5集,共計15集。而每集更是以短小精悍的兩分鐘左右的時長,分別將共節約、愛閱讀、愛科學、AI生活、合理膳食五個話題闡述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文明,是一個族群最美的名片,也是最動人的風景。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特別是國際舞臺上,多次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也對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鑑作出深刻論述。

我們在《科普中國》一系列短片中,看到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跨時空的契合,同時有著科學的秩序、理性、嚴密。整個作品衍生出的意義,延續了中華民族歷來講求的「天下一家」的主旨,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同時也讓當下的觀眾更易接受。

方寸間以小見大

撫慰每個人精神角落

在《科普中國》裡,短片《避免「舌尖浪費」的正確打開方式》指出,在外就餐聚餐時,做到科學點餐、理性消費、文明用餐;吃多少點多少,使用公筷公勺 ,自覺踐行「光碟行動」,防止「舌尖上的浪費」,以自身的示範行動帶動更多人踐行節儉節約新風尚;而短片《怎樣合理膳食》更是以清晰明了的數字羅列,告訴大家吃得不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又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吃好,高效簡潔,一看就會。

除了物質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短片《閱讀有什麼好處?聽聽他們怎麼說》將古今中外的大家,關於閱讀的理解,以影像、聲音和文字同時傳遞給觀眾;短片《科學離我們很遙遠?只要探索,科學就在身邊》,展現當今世界不同的國家實驗室,航天實驗室,醫學實驗室等,給孩子們無盡的遐想和智慧的啟迪,幫助少年兒童更好地認識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激發孩子們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興趣;短片《智能生活啥時候實現?》裡,聚焦信息、製造生命、能源、空間與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探索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最新產品與科技,講述人與科技的故事,展現一個創新的中國。

《科普中國》系列面面俱到,以小見大,關照到不同人的生活和精神角落,也傳遞了「天下一家」的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

人文科學強融合

萬物互聯「天下一家」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2018年10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科普中國》緊跟時代發展,以短篇形式,通俗易懂的內容,和新媒體時代即時互動的傳播特點,將人文和科學,內容和技術緊密融合,把中國人的腳踏實地與精神浪漫以年輕人更易接受的形式傳播出去,實現了萬物互聯。

文明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低頭趕路之時,不忘抬頭看天。中科協也一直致力於向大眾傳播更易懂、更高效的科普知識,搭建、拓寬交流平臺,分享最前沿的科學成果,構建開闊視野的平臺。《科普中國》系列微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彰顯了中科協的專業科普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更推動了社會文明建設。

相關焦點

  • 一葉扁舟,泛泛江湖
    一葉扁舟 文 / 朱良志在中國文化中,漁父本來就是智慧的象徵。漁父微微一笑,搖著槳走了,從船那邊傳來他的歌聲:「滄浪之水清啊,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啊,可以濯吾足。」
  • 乘風破浪的萬茜,一葉扁舟就出了海……
    說來搞笑,知天命的年齡,從來不知道什麼叫粉更不懂怎麼追粉的我,在去安利朋友看乘風破浪的姐姐時,被冠之「茜粉」,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以為她需要炒肉用的芡粉。後來終於明白了粉是什麼意思,原來粉就是喜愛的N次方。借用網絡語言我屬於路轉粉,而且是那種邊緣粉,遠遠地喜愛遠遠地欣賞,默默地投票默默的支持。
  • 《編舟記》一葉扁舟
    語言是海洋,而詞典就是海上的一葉扁舟如果能在年輕時就找一份自己會熱愛一生的事,那是最幸福不過的了。畢業很久以後,很多人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沒接觸社會之前,可以盡情暢想,覺得沒有辦不到的,鄙夷那些沒成功的人。電影裡,《大渡海》詞典的編簒成功,花了15年。搜集詞彙,釋義,校對。往復而作。如果你找到喜歡的事,能堅持15年嗎?三十而立究竟又多少人做到了。問題越多越有問題!這部電影的敘述,平靜。
  • 《編舟記》泛扁舟於粼粼大海之上
    顏好可愛型的日本女演員一般比較受市場歡迎,比如gakki(沒有黑的意思,我嘎幕前幕後的性格反差對一個幾乎每日都要上B站搜老婆新發布的視頻來吸的我,只能用勾魂攝魄來形容),宮崎葵的演技當然更勝一籌,但也和這個發展路線基本重合,憑去年的日劇《風的新生活》為觀眾所熟知的演員黑木華,在最近看過的幾部電影中都有精彩的表現,其中不乏很多不起眼的小角色,她就有點像《編舟記》中花十五年功夫潛心編字典的人,泛著一葉扁舟於粼粼大海之上
  • 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一段三分多鐘的微紀錄片《丁真的世界》迅速帶火了丁真的家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也成為社會各界了解藏地風情的窗口。微紀錄片這一誕生於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新型表達和呈現方式,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和商業平臺偏愛的時髦「語言」,以小切口、小視角講好社會各界的故事,展現多彩中國。
  • 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一段三分多鐘的微紀錄片《丁真的世界》迅速帶火了丁真的家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也成為社會各界了解藏地風情的窗口。微紀錄片這一誕生於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新型表達和呈現方式,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和商業平臺偏愛的時髦「語言」,以小切口、小視角講好社會各界的故事,展現多彩中國。
  • 陳毅在微山湖的一葉扁舟上,寫下的高水平七絕詩,浪漫和豪情皆有
    那麼在其平生之作中,有沒有一首詩是浪漫和豪情皆有的呢?有的!比如本期這首《過微山湖》。這首詩寫於1943年冬天,當時陳帥要去延安,在微山湖他見到了微湖大隊的戰友們。在他們的安排下,陳帥坐上了船出發。就在這一葉扁舟上,陳帥一路上欣賞著沿途的美景,感受到了當地戰友們的熱情,和大家一起暢談著美好的未來,從軍多年的他難得輕鬆了一回。
  • 乘一葉扁舟,溯向江城
    1927年,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成立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紀律檢查機關,圖為五大選舉出的中央監察委員會領導成員塑像。兩江三鎮,一座江城。圖為武漢長江風光。山西芮城永樂宮純陽殿,呂洞賓武昌貨墨這一鋪壁畫中,可以看到元代黃鶴樓(圖片選自《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3寺觀壁畫》,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 生活猶如一葉扁舟,和諧是平衡的槳,團結一致可以到達彼岸
    生活猶如一葉扁舟,遊行在水上。水亦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這個原因,我倍感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實生活不得不說是殘酷的,多少每天經歷著悲歡喜樂。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先來,讓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我不再是年幼無知的少年,身為人母,我會努力把握手中的槳,將船上的人送達安全的彼岸。中國臺灣男歌手邰正宵的《心要讓你聽見》有句歌詞我較為喜歡:「緣分讓你我擦肩,沒有開口卻有感覺」。
  • 微紀錄片:疫情危機中的「紀實先鋒」
    在這次疫情危機中,由紀錄片衍生出來的新形態——微紀錄片更是呈現出井噴之勢。央視、地方媒體、視頻門戶網站和普通民眾紛紛推出了微紀錄片,湧現出一批時效性強、人文關懷濃厚的「現象級」產品,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紀實先鋒」。 一、靈活多元,凸顯時效性 疫情肆虐,人們被動「宅」在家裡,時刻關注著疫情的最新動態。
  • 《編舟記》辭典是漂浮在語言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
    ……諸如此類問題在欣賞故事情節之餘頻頻在腦海浮現,得出每一個答案的同時內心隨即產生對書櫃裡積灰的那幾本詞典的編輯們深深的歉意。老編輯松本朋佑說:「語言的海洋廣闊無垠,而辭典便是漂浮在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人們乘著名為辭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尋找能夠確切表達自己心意的語言,那是發現獨一無二的話語的奇蹟。為那些想要渡過汪洋去與他人結下羈絆的人們獻上的辭典,那就是『大渡海』。」
  • 2020星辰大海青年演員計劃候選人名單公布
    9月25日,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進入到第二天,惠英紅、王寶強、王俊凱、易烊千璽等電影人紛紛亮相現場。星光熠熠、佳片齊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本屆百花獎最新動態吧!
  • 搖一葉扁舟行醫 守20載孤島不悔 ——記全國勞動模範餘家軍
    搖一葉扁舟行醫 守20載孤島不悔 ——記全國勞動模範餘家軍 2020-12-03 16:48:04   來源:六安新聞網
  •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線 「海派百工」微紀錄片展中國匠人精神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布魯塞爾9月22日電 (記者 德永健)作為慶中秋、迎國慶暨成立5周年線上慶祝活動之一,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帳戶上線「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分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一展中國匠人精神。
  • 這部每集僅有10分鐘的微紀錄片,為你揭秘中國的水下世界
    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創作團隊耗時3年製作完成的我國首部系統探秘並記錄中國水下故事的微紀錄片——《水下·你未見的中國》,於9月30日在東方衛視播出。紀錄片從西沙群島的海底秘境到滇蜀交界的高原湖泊,從新中國第一座水庫到浩大的三峽工程;奔襲數萬裡,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超過200小時潛水拍攝,錄製16000GB的4K素材,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了沉寂在中國水下鮮為人知的故事。
  • AI的星辰與大海,百度的理性和感性
    原標題:AI的星辰與大海,百度的理性和感性每到歲末年初,大家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對假期和節日的期許,更渴望在這難得的內斂時節收拾情緒、整理思路、籌謀未來。 而2020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於全球剛剛經歷了一場波瀾起伏的疫情,可能會在未來數年內深遠地改變世界,與此同時,中國整個社會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了產業智能化建設當中,迸發出了許多非常神奇的AI創意和行業應用。 這一年對於AI開發者們來說,無疑有許多故事、甘苦、經驗可供訴說。
  • 金牌導演劉鎮偉隆重推薦杜娟獲2020星辰大海候選人
    電影頻道星辰大海青年演員優選計劃自2019年首次推出,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時隔一年,中國女演員杜娟也被著名導演劉鎮偉推薦,併入圍2020星辰大海候選人名單。  此次2020星辰大海候選人名單可以說是星光璀璨,均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演員,其中周冬雨,易烊千璽,楊紫、關曉彤、林允、杜娟、劉昊然,張天愛、歐陽娜娜,範丞丞等每個人在影視圈中都有著亮眼的成績單
  • 2020星辰大海青年演員優選計劃啟動,候選人名單有……
    更引人注目的還有2020星辰大海青年演員優選計劃的正式啟動,這是繼2019年央視電影頻道新推出的「星辰大海」計劃後又一青年演員優選計劃,該計劃由國內資深電影人、經紀人、專家推薦,選出了一批最具潛力的中國青年演員,這群青年演員,也在9月26日晚百花獎舞臺上共同演唱2020星辰大海青年演員優選計劃全新宣傳推廣曲《記住這個畫面》,也期待這群青年演員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劇集
  • 【星辰·山嶽·大海的徵途 】自然星球檯灣冬令營
    這次,星球君們帶大家去寶島臺灣,領略那裡的高山大海、風土人情~山海之間有座島嶼那裡的鄉愁有經年的溫度我在這頭,她在那頭跨過星辰山嶽大海踏上這一曾經遙遠的徵途中國地質大學巖石學碩士*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碩士,沉積環境及分析方向,熱愛騎行、跆拳道、馬拉松等運動。
  • 再見大海,你好星辰——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側記
    再見大海,你好星辰——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側記 編輯:李雨楠    2020-05-06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