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打昏君,下打佞臣」:民間戲曲中的「尚方寶劍」真的無敵嗎?

2021-02-19 國家人文歷史

在周星馳的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白面包青天突然得到一把「神器」——尚方寶劍,要用這把劍去砍常威,常威一時間慌了神連忙躲到公公後面,公公說:「大清開國以來,從沒聽說過有什麼尚方寶劍,這是什麼劍?」包龍星的娘說這是明朝崇禎皇帝賜的尚方寶劍,鬧了大笑話。

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的娘給他送來尚方寶劍

樂呵之餘,不禁會注意到「尚方寶劍」這個標誌性武器,一般情況下,此劍一出,不少觀眾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終於可以無敵了。

在我們的認知裡,尚方寶劍通常和「上打昏君,下打佞臣」聯繫在一起。這種認知其實是受到一些流傳廣泛的傳統戲曲、小說的影響。

那麼,尚方寶劍這種神器真的能「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嗎?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尚方寶劍」具體是什麼。「尚方寶劍」的意義並不在其武器本身,而在其象徵意義。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在漢代稱「尚方斬馬劍」,至明代稱「尚方劍」,即皇帝御用的寶劍,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先斬後奏等權力。在戲劇、小說以及民間,俗稱其為「尚方寶劍」,比喻上級特許的權力。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尚方寶劍」由來已久,而且形態不一,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
《薛丁山徵西》中,尉遲恭有一根打王鞭。唐太宗要殺薛仁貴,尉遲恭勸諫不聽,心中大怒,說「此鞭是先君所賜,上打昏君,下打昏臣,善求不如惡求,只的用強了。」評書《薛家將》裡也有尉遲恭的打王鞭。程咬金嚇唬李世民:「咱這斧子受過皇封『上砍君下砍臣』,你錯了就得伸脖子讓我掄三掄。」之後,尉遲恭也亮鞭子「我這鐵鞭如何如何,今天打死你個昏君。」這一段裡程咬金的斧子應該也是「神器」。此外,隋唐英雄中,秦瓊也是擁有打王金鐧的。

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的秦瓊

《八扇屏》灌口中江湖人選段中有一句:到後來,湖北韓龍進來他妹韓素梅,太祖酒醉桃花宮,帶酒斬三弟,醒酒免去苗先生。這說的是鄭王的故事,他是趙匡胤磕頭三弟、鄭恩鄭子明之後,年齡不大,十七八歲。當時趙匡胤怕鄭子明會學他,奪了大宋江山,借桃花宮醉酒,殺了三王千歲鄭子明,這段劇情《斬黃袍》也有描述。之後鄭子明夫人陶三春罵宮,趙匡胤為收買人心,封陶三春為養老宮陶太君,封其子鄭印為汝南王,有打王鞭。在其他故事裡,趙匡胤因愧疚還賜了陶夫人龍頭拐杖,賜給鄭家後人的是一把黑虎銅錘而不是打王鞭。雖有差別,但功能都是一樣的,總之,陶家有「神器」就對了。此外,劉公案裡的郭英、《二進宮》裡的定國公也有黑虎銅錘。大平調《困河東》中有「鋼鞭一舉王落馬,呼延贊力擒趙匡胤」的情節,呼延贊也被認為擁有打王鋼鞭。更多人熟悉的《碧血青天楊家將》裡面有一幕,皇帝要斬包拯,八賢王和四位三朝元老帶齊傢伙入宮「勸諫」:八賢王趙德芳,持黃金鐧,有詩云:先王御賜黃金鐧,匡扶宋室保萬民。上梁不正打昏君,奸邪當道誅佞臣。汝南王鄭懷民,持蟠龍棒,有詩云:先王御賜蟠龍棒,臨危授命記心尖,忠心護宋昭日月,棒下不容有群奸。鐵鞭王呼延丕顯,持十三節打王鑌鐵鞭,有詩云:先王御賜打王鞭,當年撐住半邊天,百萬軍中曾護主,確保宋室千萬年。開國王高利民,持紫金錘,有詩云:先王御賜紫金錘,五紫千金百鍊成,倘若君王誤朝政,千鈞之下不容情。佘太君,持九龍監國拐杖,太祖皇帝親賜,上有「雖無鑾駕,如朕親臨」八字,也可以上打昏君,下除佞臣。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賢王趙德芳和佘太君了。八賢王,也叫「八大王」「八千歲」,是趙匡胤次子,皇位被叔父趙光義篡奪,特賜「打王金鐧」也叫「凹面金釘」「瓦面金鐧」「王命金鐧」「金裝鐧」;佘太君,是火山王、金刀令公楊繼業的夫人,丈夫蒙冤昭雪之後,太宗欽賜龍頭拐, 「王命一般,文武大臣把法犯,用拐杖打死不把罪擔,有拐杖不用宣,任你上金殿,見孤王不要你再把駕參。」《回龍傳》中老太君持拐將仁宗追至後宮,直到其鄭重道歉才算作罷。此外,趙匡胤還賜過開國大將楊懷德一把七星鎮天亮銀鉞,持此物,也可以打一切佞臣。還有包拯那三口非常著名的銅鍘——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上能鍘皇親國戚、高官顯貴,下也能鍘地痞惡霸;他在《打龍袍》裡還因為破了「狸貓換太子案」,被李太后御賜尚方寶劍一把,「三宮六院你管定,滿朝文武任你行」。如果皇帝不聽,「畫影圖形也要充軍」。有隋唐故事、宋朝故事,也少不了明朝的故事,這些朝代背景下,因昏君或冤情而被造出來的各種「神器」只多不少。京劇《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主角徐延昭是開國功臣徐達之後,家傳朱元璋賜封銅錘,「上殿不參,下殿不辭「,」銅錘三點謝國太「,「老王爺賜銅錘」,「上打昏君,下訂讒臣」,「壓定了滿朝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千歲爺是開國的忠良」。

電視劇《包青天》截圖

此外還有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的打神鞭,這是名副其實的神器,也擁有和尚方寶劍相似的功能,只是所代表的最高權威改變罷了。可見,神器種類多樣,鞭子、斧子、銅錘、拐杖、銀鉞等等都被賦予了和「尚方寶劍」一樣的功能。從隋唐到明代,被賦予「神器」的角色也是多種多樣,他們往往都是忠貞不二的人物,在故事中以「神器」維護正義。雖然大多情節是虛構的,但也表現了人們對正義力量戰勝惡勢力情節的嚮往。這種被寫進戲曲小說裡的「神器」究竟從哪裡來?有史可據嗎?我國古典小說和戲曲中經常出現的尚方寶劍,是有根據的,並非人們憑空杜撰。秦漢時期的官制設有少府,少府設尚方令,其職責是掌管、供應製造帝皇所用的刀、劍及玩好器物。漢末又分為中、左、右三尚方,之後歷代沿襲。最早出自《漢書·朱雲傳》的記載。真正把尚方寶劍作為皇帝權力象徵賜給臣下的,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於官吏的貪贓枉法深惡痛絕,所以開國之初,就將御史臺與軍政首腦部門並列,下詔曰:「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職官志》)後又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使監察御史兼有監察各地官僚的職責。御史出巡,帶著專印,印文為「繩衍糾謬」,以示其代表朝廷的權力;並常賜以尚方寶劍,表示「如朕親臨」。而其他大臣臨事,也有賜尚方寶劍的。誠如明代劉基《贈周宗道六十四韻》一詩所寫的:「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髒。」可見,尚方寶劍是中國古代皇權下的產物。開始時是皇帝的御用兵器,後來賜予元老重臣,賦予特權,在外可先斬後奏,因而成為一種特權的象徵。到了清朝,皇帝不願意把「先斬後奏」的權力交給臣子,尚方寶劍就沒有出現了。可能有人還會問,皇帝為什麼要把這些神器賜出去?有什麼作用?這些器具主要起監督作用,還是為統治者服務。特別是在統治者權力達不到的地方。這裡以宋朝為例。宋朝重文輕武,皇帝對武將很不信任,平時兵和將相互調動,互不熟悉,到了戰時容易出現將領調不動兵的情形。為了解決將軍出兵在外,距朝廷遠,凡事奏請,貽誤戰機的問題,宋朝有賞賜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慣例。宋朝尚方寶劍主要運用於軍事領域,並沒有在司法領域使用過尚方寶劍,所以包拯的尚方寶劍和三口鍘則是不存在的,屬於藝術創作。不過同樣體現了尚方寶劍在其中的作用。首先「上打昏君」這一點就很不現實,即使是用來控制親王也十分勉強,畢竟親王和皇帝都是親戚,親王的權力也是皇帝權力的一部分。再來說「下打佞臣」,有兩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漢書》記載,漢成帝時,時為丞相的張禹因是皇帝劉鶩的老師,受到漢成帝的寵幸,不僅佔有大量的土地和財物,而且私生活極其淫奢。朱雲曾上書漢成帝:「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要斷誰呢?皇帝的老師張禹,朱雲覺得張禹無惡不作,敗壞朝綱,要求皇帝讓他用尚方劍斬殺張禹,以達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皇帝覺得區區小臣竟然提出無理要求還侮辱帝師,所以大怒。便讓侍衛將其拖出去斬了。朱雲抱著欄杆不放,侍衛用力過大,竟然把朱雲和欄杆一起拉斷。此時,幸好旁邊有官員出來奮力求情。皇帝也覺得他有直臣的勇氣,放過了他。朱雲逃過一劫,但他自此也沒有做官了。「朱雲折欄」便成為忠臣直言進諫的典故。另外一個故事是有關明朝崇禎年間的兵部尚書,著名的將領:袁崇煥。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認為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後金軍,但不聽自己指揮,毛文龍所在的皮島經濟收入也無法搞清楚。袁崇煥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製著自己,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於是決定殺掉毛文龍。同年六月,袁崇煥就將毛文龍殺了。過程非常直接,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毛文龍設宴與袁崇煥喝酒,袁崇煥察覺到毛文龍並沒有意向放下兵權接受指揮,於是在六月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先在山上設置好帳篷,令參將謝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後,他的部下沒能入內。袁崇煥將其引入到山上的帳篷後突然變臉,數落毛文龍違法之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於是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並說:」今日殺了毛文龍,本督師恢復全遼,願試尚方寶劍償命」。將毛文龍斬殺。過了一段時間崇禎知道了,大驚失色,但為了政治考慮還是安撫了袁崇煥,不過毛文龍一死,後金入侵再也沒有後顧之憂。於己巳之變之後,袁崇煥由於抗清不利且被懷疑與後金勾結,被下獄,最後含冤被凌遲處死。由此看來,「神器」的作用其實十分有限,依然受到了壓制和控制。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用這些「神器」,極大可能會惹禍上身。戲曲舞臺以及小說中出現的「尚方寶劍」等神器,往往都是滿足觀眾讀者的想像,其被寄予了揚善除惡的美好期望,希望忠臣良將能夠執此神兵維護公平正義。
總的來說,傳統戲曲和古典小說作為我國古代的藝術形式,對於觀眾的法律政治意識有著非常強的引導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如此。我們今日倡導的民主與法治,就是要把權力放在制度的監督下,我們的「神器」就是法律和制度,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佔鋒,《尚方寶劍與打王金鐧——傳統戲曲中兩類器物的法律文化解釋》 [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3)

[2].周慧斌,《「尚方寶劍」的由來》[J].蘭臺內外,2008(6)

[3].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古代上能打昏君,下能斬奸臣的4大兵器,除了尚方寶劍,你還知道幾個?
    這也就有了我們常常聽到的「上打昏君,下斬奸佞」的四大武器。那麼這四個武器是什麼呢? 早在漢代就有史料記載,漢成帝時期就出現了尚方寶劍,最早的時候其實是叫做「尚方斬馬劍」,後來在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還定下規定,對所有人說擁有了尚方寶劍的人「如朕親臨,違法專殺」。
  • 古代有一種兵器,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歷史上只有一人可能擁有它
    鞭少見於戰場而多見於政治場合,因而逐漸演變為先皇授予心腹大臣的一種權利,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世人稱之為「打王鞭」,按其功效來說,等同於漢代和明清時期的尚方寶劍,在王公貴族觸犯當朝法律,當朝的法制機構不能對其進行應用的懲罰時,持有打王鞭的大臣便可領先皇之命,維護正義。
  • 「尚方寶劍」的功能不僅被神話,還被影視劇放錯了年代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尚方寶劍」,上斬昏君,下斬佞臣,只要它一出場,往往整部戲的高潮也就到了。影視劇《鍘美案》裡面,包青天一請出尚方寶劍,就連皇帝的親媽,堂堂老太后都沒了脾氣,只能眼睜睜看著包拯把駙馬陳世美給鍘了,然而遍查包拯的史料,壓根找不到尚方寶劍四個字。
  • 清朝時候,為何使用王命旗牌,因為它有個地方超過了尚方寶劍
    提到「尚方寶劍」,大家肯定會想到「上斬昏君,下斬奸臣」這句話,似乎尚方寶劍有著無上的權威,這也讓人們對尚方寶劍有了莫名的崇拜。不過今天小編要說的不是尚方寶劍,而是一件比尚方寶劍還威風的「好寶貝」,至於它到底是啥?那就讓小編來為你揭秘。
  • 包拯真的有尚方寶劍嗎?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知道包拯不僅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道鍘刀還有皇上親賜的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用它們懲惡揚善、除奸革弊讓人大呼過癮你知道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有尚方寶劍嗎?免死金牌是真實存在的嗎?快和百妹一起來看看吧愛聽戲的小夥伴都知道,在戲曲《打龍袍》中,李太后還朝後,賞賜給包公一把「尚方寶劍」,並謂之曰:「三宮六院你管定,滿朝文武任你行」。賜予包拯「先斬後奏」的超級權力。那麼,尚方寶劍是真實存在的嗎?
  • 探究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秘密
    在不同的古裝劇裡,咱們經常能看到同一件道具,就是大名鼎鼎的尚方寶劍。這東西可厲害,上斬昏君下斬佞臣,只要它一登場,往往整部戲的高潮也就來了。話說小編以前一直都認為這玩意叫「上方寶劍」,皇上賜的寶劍嘛,或者說代表皇上的寶劍嘛,肯定得用這個上字,而真正的「尚方寶劍」又是怎麼來的呢
  • 歷史上的尚方寶劍真的可以先斬後奏嗎?
    不過,皇帝真的會放權到如此地步?"尚方寶劍"的"尚方",其實是一個機構的名稱。這個機構起初隸屬少府,其職責是為皇室製造御用的刀劍兵器和其他珍服器玩。從初有皇帝時,這個機構就已經存在。以後我們所見的漢代皇室珍品文物,其中有不少都鐫刻有"尚方"的字樣。也正是在漢代,"尚方寶劍"首次出現。
  •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誰會贏?
    點擊收聽:在舊小說啊、戲曲啊、現在的一些電視劇當中,常常有這麼一個套路:某當道奸臣要謀害好人,眼看奸人就要得逞的節骨眼上,來了個什麼
  • 你看懂《九品芝麻官》了嗎?尚方寶劍為什麼是鹹魚?
    然而,我們真的了解王晶嗎?其實不盡然,王晶就像一介狂生,表面上嘻嘻哈哈,實際上暗藏玄機,他用自己的電影,講述著他對古代歷史的看法。王晶在《九品芝麻官》中就諷刺了這種現象:戚秦氏狀告常威,但在常威父親水師提督常昆的運作下,原告變被告,反而被告陷害常威。另外,包龍星父親跟包龍星的對話——「廉字怎看都是窮字」;「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等等情節,全都揭露了古代中國「衙門文化」的一些頑疾。
  • 尚方寶劍----袁騰飛音頻
    以下內容為音頻自動轉文字軟體生成有錯別字請諒解;  跟免死金牌一樣,還有特別大關說成分的東西呢就是這個尚方寶劍帳房保健也是大家在這個戲曲舞臺上啊,是吧?這個評書演義裡邊兒包括電視劇裡面經常看的啊,這次你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哪朝的皇帝都有這個尚方寶劍兜兜刺激這個先斬後奏啊,這當然也是一個很扯的很扯的很扯。
  • 假如尚方寶劍遇上免死金牌
    古裝劇裡,威力最大的有兩件寶物:一是尚方寶劍,持有者可以「上斬昏君,下殺佞臣」;二是免死金牌,持有者即使犯罪也無人敢管。真實的歷史是這個樣嗎?不大靠譜,至少沒有傳說中那麼大的威力。在一次朝會上,特批參會的槐裡縣令朱雲當著皇帝和文武大臣的面說:「現在朝廷裡的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為民謀利,都是尸位素餐,白吃飯的。微臣請求陛下賜給我您的尚方斬馬劍,先殺一個佞臣給他們瞧瞧,也好讓其餘佞臣知道害怕。」成帝問誰是佞臣,朱雲說張禹就是。這下可把漢成帝惹火了,一是張禹確實無甚劣跡,二是成帝非常尊重他。漢成帝大怒:「一個微末小吏以下謗上,在朝堂之上當眾污衊太傅,罪死不赦。」
  • 花木蘭、貂蟬、八賢王趙德芳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真實存在嗎?
    由於野史極具趣味性,在民間廣流傳更廣。她的事跡也被搬上了戲曲舞臺,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花木蘭的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巾幗英雄,竟然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二、貂蟬說起歷史上虛構的人物,就不得不提一位美女了,她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
  • 冷知識:當尚方寶劍遇上免死金牌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下「尚方寶劍」、「免死金牌」的來龍去脈,看看誰的權力更大。 這二者都來源於至高無上的皇權。「尚方寶劍」乃是皇帝御賜欽差大臣之物,不僅具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同時也是地位、權力的象徵。「尚方寶劍」就是由尚方所鍛鍊的寶劍,亦稱為勢劍。尚方(即上方)是掌管供應製造帝皇所用刀、劍等器物的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是秦朝開始設立的,負責官吏稱為尚方令、尚方丞。
  • 「尚方寶劍」的名字從何而來,它到底有多少特權?
    喜歡看電視劇或者聽評書、戲曲的人,可能都知道這個神奇的兵器:尚方寶劍。影視劇裡的橋段往往是這樣的,主人公拿出尚方寶劍,而後說一句「如朕親臨」,旁邊的人不論善惡,或者多麼囂張,只要見主人公拿出尚方寶劍,也不敢去校驗一下真假,便紛紛下跪,等候處分。那麼,這個尚方寶劍到底有多少特權?難不成真可以隨意處決各地的高官?
  • 包青天真的有尚方寶劍嗎?其實都是虛構的,真正並不是這樣
    說起尚方寶劍,大家在幾乎所有影視劇中都能找到其身影,首先來說劍這種兵器,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單是戰鬥使用的武器,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種祭祀和禮儀的一種器具,具有很強的象徵性意義。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尚方寶劍的描寫很詳細,比如在眾做周知的《包青天》中,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寶劍,可以用此劍斬殺任何違紀的官員,亮出此劍猶如皇帝權威一般。可尚方寶劍真的像劇中所演的存在嗎?這個具體的要從秦朝開始說起。「尚方」這個詞的起源,其實是一個秦朝的部門,專門給秦王室製造兵器的。由於「尚方」所製造的寶劍非常鋒利,所謂削鐵如泥,斬馬如草,所以又名「斬馬劍」。
  • 紂王的太師真的是聞仲嗎?
    說到紂王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位被妲己迷得神魂顛倒的商紂王了,酒池肉林的,那麼大家也知道聞太師這個人,話說他真的很厲害,而且商紂王都十分的懼怕他
  •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結果會怎樣?那人是殺還是留?
    記得電視劇《包青天》裡,每當出現犯法的皇親國戚和貪官汙吏要被包大人送上斷頭臺時,犯人就會伸長脖子斜眼歪嘴辯論:我是皇上的誰誰,我是朝中大臣的誰誰,你無權斬我。 包大人冷笑一聲,義正言辭,威武不凡地說:聖上賜我尚方寶劍,予我先斬後奏之權,見此劍,如見聖上,展護衛,有請尚方寶劍。
  • 「明朝昏君多,清朝鮮有昏君」,這句話誤導了大家多少年
    許多人都知道,明朝的讀書人不怕死,他們反正是一天不罵一次皇帝就渾身難受,而如果今天有誰被皇帝打了板子,那可是渾身散發著榮光,這是作為在坊市民間吹噓談資,皇帝今天做了什麼,只要他們不滿意就上疏大罵皇帝昏庸無能。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在閩南這片戲曲熱土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劇種——打城戲。這個曾被閩南百姓俗稱為「和尚戲」、「師公戲」的劇種,以其獨特的宗教出身和特殊的藝術形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一支奇葩。[1]20世紀20至30年代,打城戲步入鼎盛期,先後出現了「小興源」、「小開元」、「小榮華」等著名班社。改革開放後仍留存有民營性質的「福建省泉州市天乙打城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