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常說某某領域或某某人有了"尚方寶劍",便可以更好地捍衛自身的合法利益。而在古代,"尚方寶劍"所象徵的最有名的權力便是"先斬後奏"。不過,皇帝真的會放權到如此地步?
"尚方寶劍"的"尚方",其實是一個機構的名稱。這個機構起初隸屬少府,其職責是為皇室製造御用的刀劍兵器和其他珍服器玩。從初有皇帝時,這個機構就已經存在。以後我們所見的漢代皇室珍品文物,其中有不少都鐫刻有"尚方"的字樣。
也正是在漢代,"尚方寶劍"首次出現。據《漢書·朱雲傳》記載,忠臣朱雲向來都是個敢於直言進諫的人。在帝師丞相安昌侯張禹玩弄權勢,毫無政績的時候,朱雲怒折欄杆,請求漢成帝賜給自己一把"尚方斬馬劍"(漢時以劍能否腰斬牛馬為標準,判斷其是否鋒利,"斬馬劍"由此得名),以清君側,護大漢。結果漢成帝不僅沒賞賜寶劍,還差點先斬掉朱雲。此後,士人們便在"尚方寶劍"身上寄予了剷除奸臣賊子的美好願望。
而後漢光武帝代替漢成帝完成了賞賜"尚方寶劍"這個行為。雖然此時的劍還沒有被冠以"尚方寶劍"這個威猛的名字,但劉秀連帶著御用寶劍一起給出去的,正是便宜行事,可專斷事例的權力和他對臣子的信任。所以這算得上是已知最早的事實上的"尚方寶劍"。
在西漢時,因改良造紙術而名滿天下的蔡倫也曾在尚方監製"密劍"和其他一些精密器械。因為工藝實在高超,這柄"密劍"也被視作"真正"的"尚方寶劍",得名"蔡倫劍",與龍淵、太阿、幹將、鏌鋣等名劍並稱。
此後進入魏晉時期,帝王賞賜臣子寶劍,並賦予其便宜行事的權力的事時有發生。但"尚方寶劍"一詞更多的還是指代朱雲直諫的故事,並非指帝王給外派官員賞賜的寶劍。
直到元代,賞賜"尚方寶劍"才成為朝廷的一個正式賞賜。因為寶劍是御用器物,象徵皇權,所以賞賜寶劍是一種極高的佳賞。不過第一個得到這賞賜的人,既不是文臣,也不是武將。《元史·列傳第八十九》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孫師漢的道士奉命為昭睿順聖皇后祈福,並最終治好了皇后。所以帝後大悅,在孫師漢不願接受天師一職的情況下命尚方鑄造了一柄寶劍賜給他。
而我們所熟知"尚方寶劍"象徵的"先斬後奏"、專斷乃至專殺的權力,是在明代才出現的。據《明史·列傳第一百十六》記載,萬曆年間西北戰事連連,萬曆二十年(1592)更是全陝都陷入混亂。為了安撫前線民心,徵討叛賊,萬曆皇帝採納了尚書的建議,命魏學曾攜一柄御賜的"尚方劍"去督戰。
其實魏學曾有過"尚方寶劍",和往常的符節並無什麼本質上的差別。漢代就有帝王給臣子便宜行事之權,並以寶劍為象徵的先例。明代的監察御史和其他大臣們,在外出執行公務時也會收到皇帝御賜的"尚方寶劍",以昭示"如朕親臨"之意。我們這些後人之所以會極其看重"尚方寶劍"所象徵的"先斬後奏"的權力,其實還是受到了一些民間文學作品的影響。
元代戲曲名家關漢卿曾寫作了一出雜劇《望江亭》。這齣戲並不複雜:才貌雙全的新寡婦譚記兒在守寡後暫居於道觀中,結識了觀主那正前往潭州任職的侄子白士中。在觀主的撮合下,譚記兒與白士中喜結連理。但當地權貴楊衙內早就想佔有貌美的譚記兒。突然被白士中"截胡",楊衙內惱羞成怒,跑去奏請皇帝說白士中"貪花戀酒, 不理公事",理應當斬。皇帝見楊衙內嘴皮翻得都快開出花來,便信了他的說辭,賜給了他"勢劍金牌",也就是"尚方寶劍"和令牌。而得知消息的譚記兒用計盜走了"勢劍金牌"並交給白士中。白士中便藉此為民除害,解決掉了楊衙內這個地方惡霸。
這齣《望江亭》,自關漢卿創作之後便是一出"熱劇",在近代還被改編為京劇作品,所以它的社會影響力可想而知。而《望江亭》的故事越傳越廣,其中幫助好人剷除惡霸的"勢劍金牌"也深入人心。我們也由此熟悉了"尚方寶劍"能"先斬後奏"之說。
所以總得來說,帝王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御賜的寶劍,多是來自"尚方"這個機構,所以統稱為"尚方寶劍"沒有太大問題。而御賜寶劍大體有兩類情況,一類是單純作為獎賞,沒有太多其他含義;另一類則是象徵帝王賦予臣子外出便宜行事的權力。而這便宜行事,在極端時"先斬後奏",也算合乎情理。故而"尚方寶劍"象徵"先斬後奏"之權,確實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