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白堊紀晚期
【發現】1922年
【地點】內蒙古二連浩特
【收藏】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的恐龍蛋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二連浩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22年,中亞考察隊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和蒙古國的火焰崖發現的蛋化石首次被認定為是恐龍蛋,這使二連浩特成為世界上最早發現恐龍蛋的地方之一。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的恐龍蛋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在蒙古高原發掘到恐龍蛋化石,這一重大成果一公布,立刻在世界引起轟動,也從此拉開二連恐龍動物群發掘研究的序幕。
世界上最早的恐龍蛋是1859年在法國庇里牛斯山腳下的洛口地區發現的,然而一直到1968年才被確認。
目前,我國多地都發現恐龍蛋化石,發現的種類在世界首屈一指。在二連浩特、烏拉特後旗、阿拉善左旗地區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基本屬於白堊紀晚期。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的恐龍蛋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研究證明,這些恐龍生活在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那時蒙古高原二連盆地一帶,完全是另一種景象。這裡遍布湖泊、沼澤,一派溫暖、潮溼的亞熱帶風光,是恐龍統治的王國。到了6500萬年前,由於種種原因,恐龍王國神秘地消失在這片土地上。在距今1000萬年前,中亞地區地殼又開始隆起,變成現在的蒙古高原。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的恐龍蛋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都是卵生的。現在看到的恐龍蛋化石是最常見的羊膜卵化石,是恐龍產的羊膜卵在地下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保存在中生代地層中,特別是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尤其豐富。
在我國及世界各地的很多中生代地層中都發現過大量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化石一般僅保留蛋殼,絕大多數蛋內的蛋清和蛋黃已流失。極少數恐龍蛋內還保存有胚胎化石,這些為研究恐龍的生殖、行為、古生態以及演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恐龍蛋化石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小的如鴨蛋大小,大的超過50釐米。目前恐龍蛋也很少能被確定是哪種恐龍所產。
最早人們認為恐龍軀體比較龐大,不可能自己孵蛋,而推測大多數恐龍會和烏龜一樣,將蛋埋藏在沙土中,利用太陽的熱量進行孵蛋。隨著竊蛋龍胚胎化石在蒙古戈壁和河南被發現,科學家們發現恐龍中的竊蛋龍會自己孵蛋。目前有化石證據表明,小恐龍孵化後,並沒有馬上出去獨立生活,而是在窩裡由父母照顧。
恐龍蛋還有很多未解之謎,自人類第一次發現碎片狀的恐龍蛋化石到現在也不過一百多年歷史。隨著更多恐龍蛋化石被發現及相應研究的深入,相信人類對恐龍蛋的了解會更加系統和全面。
出品:王宇天 王軍有
監製:李國棟 郝芳芳
策劃:徐紅梅
編導:徐紅梅
攝像:呼很蘇力
剪輯: 呼很蘇力
海報:王思婷
聯合出品: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院
[責任編輯: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