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門》生育的轉變

2020-10-12 Daming

一些奇怪的思考:因為看了不少族群研究的東西,知道唯有在相互的比較中族群才有意義的,單獨存在於亞特蘭蒂斯,封閉式的烏託邦,對於裡面的人來說,所謂的族群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了他者,無論你怎麼解釋,甚至說成是「自在」而未達到「自覺」,也不過是為了迎合當下歷史論述的扭曲。同時,也能看到,一個族群為了顯示出自己的特性,或是殫精竭慮地在細微之處下文章,賦予其意義;或是開闢新的特徵,甚至是在我們看來相當血腥的自殘行為--血的、性的、生的、死的--這些關于禁忌的似乎完全無法避免。

也看了不少傳統中國的著作,大概是為了論述的邏輯和完整自洽,書中的中國大抵是明亮而清晰的,即使是複雜繁瑣如「面子」的關係,也僅僅著墨於此世中的人事。另一方面,即使今天,所謂封建迷信依然盛行,往前推的中國,應該也有這樣的一面:充滿禁忌、憚於非人世力量,被某種不可言喻的力量籠罩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世界如何相互滲透,彼此溝通,應該是眾多儀式亟待解決的。骯髒與潔淨的分法似乎並不能完全概括,骯髒的可以被潔淨,可以被避免,但是依然存在某些禁忌,屬於籠罩性的力量,盤旋於舊日每個人象徵世界的上空,投下不可迴避的陰影,如若缺了這重世界,我們大概無法理解叫魂,無法理解義和拳,這些撲朔迷離的東西卻有著如此的動員力量,一但發動,旋即席捲帝國的大片土地。在清晰明了的背後,應該是有著血色陰影的。


觀看紀錄片《生門》的時候,震撼於母親們堅忍的同時,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縈繞:為什麼醫院裡,自然生育的比例這麼低?生育過程中定期的檢查,往往會發現接生婆時代完全不會預料到的種種嬰兒「缺陷」,但這是因為環境的持續惡化導致的生育質量的下降,還是因為醫院檢查、醫學過度監控和介入本身造成的泛濫?為什麼現在動不動就是剖腹產,以至於即使經過許多年的下降趨勢,2018年我國剖宮產率依然高達36.7%,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問題的另一面是,在中國,孕產行為為什麼會在民國時期成為醫學介入的對象?它是如何走進醫學的視野當中,取代原有的生育習慣?孕產行為本身,其實經歷過一個典型的醫學化現象:「非醫學問題被界定成醫學意義上的疾病問題或障礙問題並對其加以治療的過程。」(楊蕾、任焰,2014:2)今天我們看待孕產行為,無非是一系列定期的產前檢查,調整營養攝入,臨產的時候提前住院,等待陣痛的來臨,孩子生下來之後馬上被送到新生兒科。整個過程是完全科學化並且由理性主導的,直到擺滿月酒和百日酒(作為儀式),生育的社會性才慢慢湧現——作為家庭生命周期轉折的重要關口,生育理應是家庭成員角色重組和社會聚合的關鍵時機。

那麼,在科學沒有介入以前,孕產行為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和社會意涵?對於民國以前的人來說,小孩子出生,意味著生命從受超自然力量支配的世界中脫胎,進入到一個可支配的、世俗的且由家庭倫理秩序規範的人世,把小孩子生下來並不意味著支配世界力量轉換的完成,相反,由於嬰兒還沒有經過「恰當的禁忌儀式和與另一個世界的交接(李潔,2018:5)」,它身上暗含著從屬於未知世界不可言說的危險和神秘因素(嬰兒的胎毒、產婦的血穢等),這就需要在嬰兒出生以後經由「通過儀式」從彼在過渡到此在。同時,中國傳統社會誕生禮俗並非一次性的儀式過程,而是由一系列繁複的儀式操演組成的,「涉及多重關係主體,在不同時期反覆展演和推進,從而實現逐層確認與通過,並最終確立與再生產社會結構的複合性儀式過程。」(李潔,2018:6)

從陰間託生到陽世的過渡階段,需要藉助「隔離—淨化—重組—聚合(李潔,2018:17)」四重儀式環節加以實現。在隔離階段,嬰兒尚被視為處於人/非人的模糊邊界,產婦因為成為兩個世界溝通的通道沾染了汙濁之氣,二者都需要被隔離開來,避免與陽世的人有過分接觸,接生婆由於其特殊的身份成為唯一能夠來去自如的人。通過在一些特殊「關口」舉行特定儀式,包括洗三(洗去汙濁,被接受為此在的生靈)、「請娘娘」和「送娘娘」、滿月剃髮(胎髮在母體中生成,與彼在有關聯)、剁絆腳絲(周歲舉行,剪斷另一個世界遺留下來的絆腳絲),嬰兒得以淨化,脫離了那個神秘而又危險的世界,成為這個世界富有生命力的一員(但這尚不意味著它成為了人倫世界的一員)。緊接著,通過捏骨縫、滿口和挪騷窩,加諸於產婦的種種禁忌逐漸破除,產婦恢復重新納入到家庭關係和社會網絡當中。嬰兒在經歷了開口、報喜、滿月和百日,被母親父親、兩個姻親家庭以及生活社區所接受,正式被納入到人倫推演的社會關係網絡當中,完成了進入人世的整個儀式。可以看見,整個過程並非線性且一蹴而就的,如百日儀式,剁絆腳絲完全切斷與彼在的聯繫從而完成淨化,另一方面成為父子間精神性關係確立的重要關口從而完成聚合,不同過程相互重疊,相互補充,且都帶有著豐富的社會意涵,如此,生育不僅僅是生物意義上人的誕生,而是被投入倫理世界的完整的人的再生產,意味著社會關係的重組與更新。

在一系列精巧的儀式操演中,嬰兒逐漸被走向俗世的光照之下,身份逐漸明朗,成為人世網絡中佔據不可或缺位置的一員,更加形象地說,「通過儀式」把嬰兒從另外一個世界接管過來,投入到人世的湖面上,在這個差序格局的世界當中泛起陣陣漣漪。在這裡,接生婆扮演著把嬰兒從母體通道引入人間世的關鍵角色,抵擋了昏暗血汙,操演儀式完成淨化,在這個意義上,她們不是簡單的鄉土世界「醫療工作者」,而是飽含濃重社會功能的「擺渡人」。

對於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來說,接生婆是他們信賴得過的人,只有她才具備這樣的權威和「魔力」完成生育過程的種種儀式,對於鄉土社會來說,接生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在接生婆被取代的過程中,沒有新的公共話語以及行動空間,承載著嶄新的看待身體態度的專門化醫院能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將是不可想像的,更不用說這涉及一種新的思考和行動範式的生成。孕產行為的醫學化是在「國家權力、科學主義和市場力量等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被建構和形塑的。」(楊蕾、任焰,2014:10)

民國初年,輿論認為「醫療活動關係到整個民族身體的康健,對其實施嚴密監控的重要性應不亞於警察對人民生命財產的保護措施。」(楊念群,1999:5)只有在科學的指導下,民族身體才能強健,而由接生婆這樣缺乏專業訓練、醫療水平低下、不時還利用缺乏循證的巫術來治病的人來完成生育,自然被貶斥為落後的、危險的。為此,國家機器與西醫制度相結合,將衛生示範區和生活社區相疊合(蘭安生模式),專業的護士、醫生定期走進社區,統計居民的各項身體信息,並對接生婆進行再培訓,經過種種措施,接生婆的不再是接生的操作者,其存在的社會空間最終被擠壓。建國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醫學實踐直接地、全面地滲透到人口的孕產行為當中,生育不再是個人意願的選擇,反而需要國家的許可,國家利用準生制度將婦女生育集中到醫院進行,醫院成為了人們生育的唯一場所。一系列儀式被貶斥為封建迷信,接生被為不夠安全,「當一種生活方式被破壞的時候,失去其中的某些要素,將導致所有的其他要素貶值。」 (列維-史特勞斯,2009:424)在這個意義上說,接生婆的退出,反映的恰恰是社會整體思維的轉變,科學打倒了巫術,屬於神鬼的彼岸世界整體落幕,即使殘留在邊緣的社會空間裡,也再不能恢復整體的意義。

另一方面,科學的安全性承諾和孕產中對疼痛和營養的控制尤為重要。醫生對產婦各項身體數據進行定期的檢測和登記,對通過醫學介入、產婦營養攝入的調整,生育的風險因此大大降低。而自控鎮痛技術的推廣,「使得產婦對分娩的疼痛實行主體控制,更加強化了自身對鎮痛技術的使用和信心。」 (楊蕾、任焰,2014:8)雖然不斷有新的風險存在,但總體來說生育日益變得可控,建立在數據安全基礎上的醫學獲得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如自證預言一般,越是介入,則越是信任;越是信任,則越是介入。此外,改革開放後醫療制度市場化改革,去除社會功能的生育已經全然成為工具理性的對象,被切割、持續介入,生產降格為產婦和新生兒個體在身體和心理層面上的標準化數據模板,身體甚至能夠成為可供出售的商品,在追求效益的畸形醫療系統中,孕產行為難以避免走向過度醫學化——自然,剖腹產比自然分娩涉及更多的收費項目。

生育從清末到今天的轉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手」觸及到這片原本帶有禁忌的領域,國家控制下的人口政策、科學對於身體的切割與劃分、市場以價格衡量生育,並生成了新的看待自我的方式,它是種種新話語交叉重疊的結果,舊有的附著於生育之上的濃厚文化意涵以及重整家庭網絡的社會意涵逐步消失,它不簡單地意味著接生婆的失業、嬰兒死亡率的下降,而是伴隨著代表科學的工具理性、代表國家的管理理性和代表市場的經濟理性侵入的整體文化結構的再造。

參考文獻

【1】列維-史特勞斯.憂鬱的熱帶.王志明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李潔.「人」的再生產——清末民初誕生禮俗的儀式結構與社會意涵.社會學研究,2018

【3】楊蕾,任焰.孕產行為的醫學化:一個社會建構過程的反思.開放時代,2014

【4】楊念群.「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間的轉換.社會學研究,1999

相關焦點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另外,由於醫療記錄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畫面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真實的生育現場,包括產婦喊叫、醫護人員的勸慰、嬰兒的啼哭等。同期聲的使用,可以傳達與展現更加真實、鮮活的畫面。觀眾不依靠解說詞或者是緊張的音樂旋律,而是憑藉真實的聲音和畫面,沉浸在「現場感」裡,這也使得《生門》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完成了帶有溫度的敘事。 3.
  • 紀錄片版《生門》:打開中國家庭的生活之門
    可以說,《生門》不僅是有關生育的故事、婦產科的故事,還是40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故事。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敘述生命之初的粗糲,以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發現普通家庭的悲喜,2017年年底開播的《生門》是罕有的以生育為題材的國產紀錄片。
  • 監管中心析紀錄電影《生門》:約會生命,說好了,不流淚
    》透視了生育背後的家庭、社會和文化問題,體現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對消除社會誤解、彌合醫患關係、重建社會信任,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東方的天邊漸漸現出一抹光亮,電影《生門》就這樣伴隨著新的一天開始了。坦白說,看多了展現醫療過程的醫患紀實作品,內心早已對此類型片形成了某種程式化的預設,這導致我在觀看電影《生門》之前對此片並不以為意。但陳為軍導演用不加修飾的鏡頭畫面、驚心動魄的劇情張力和苦難悲憫的人性掙扎,徹底打破了我的不以為然。
  • 《生門》是生門也是死門
    《生門》一共有13集,我看了5天,真的很好看,比娛樂性較強的電視劇還上頭。寫一寫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現在回想起來第一反應就是分娩真的比想像的要危險。其實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了解到分娩的危險和痛苦,ella之前發過一篇微博講述了她生了小寶寶後的經歷,那是我第一次恍然發現,尿失禁、膀胱脫落都是分娩可能會帶來的。紀錄片裡有醫師說了一句,她以後絕對不會破腹產,把裡面的扯得一團亂。
  • 最真實、最生動、最揪心的紀錄片《生門》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生門》,2016版 2017版願如《生門
  • 中國電影生門何在?
    文化產業評論:日前,一則「聰明絕頂三劍客」為中國電影找《生門》的信息傳出,有一部被稱為「真實電影」的影片《生門》正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紀錄片《生門》 | 生死之間 一門之隔
    近日,榆林一位產婦生產時跳樓自殺這個消息讓所有人為之震驚更為之心痛每個孕育新生命的母親都是從鬼門關走過的生死之間  一門相隔今天《文學陝軍》跟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生門》,願如《生門》導演陳為軍所言,「希望從這樣一部紀錄生命誕生前後的影片中
  • 《生門》導演新作《城市夢》8.28上映
    8月26日,《生門》導演陳為君收官作品——城市管理題材紀錄片《城市夢》在成都峨影1958電影城舉行首映。100多分鐘觀影過程,不少觀眾都感嘆真是顛覆了對紀錄片的印象,真的像是在看一個精彩的故事片,全程有笑點也有淚點。
  • 《生門》有時是治癒 常常是幫助 總是去安慰
    紀實紀錄片《生門》講述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的故事,聚焦了中國人最基本的生育問題,提及了醫患、婚姻家庭、信用貸款、醫療保險、人情冷暖等諸多社會問題。注意到英文片名「This is life」,我的理解為「這是生命,亦是生活」。我在人類生生不息的命門中窺視到了人間百態,同時也被李家福主任圈粉。仁心仁術,說的就是李主任。他醫術高超,情商也很高,幽默且風趣。
  • 醫學類紀錄片《生門》,絕對值得一看的電影
    近幾年來一直與婦產科合作,對婦產科有了深厚的感情,一聽說醫脈通網站邀請醫生看電影紀錄片《生門》,立即報名參加。
  • 一言多斷,天英星生門
    例:男測婚姻乾59827白虎天英墾生門乙+婚姻:天英星生門,一看婚姻不錯,再看是乾宮,天英星入墓,想生也生不了啊。一遇白虎就會發生兇的事。入墓就是星門神入墓。火在乾宮入墓,金在良宮入荔,水土在巽言入嘉,木在坤宮入墓,火在乾宮入墓的比較少。所以,他的婚姻不吉利,為什麼?
  • 紀錄片《生門》:This is life.
    經推薦,看了劇版《生門》。什麼叫「生門」?答案是生命孕育之門。母親生孩子,便要跨出一道門,生和死的門。這部紀錄片所展現的故事都發生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鏡頭生猛,直擊生命誕生的現場。整部劇集,沒有高端的製作,沒有華麗的特效,只有樸素低調卻有力的震撼。簡單地給大家推薦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 《生門》正門是每一個人的門
    今天看生門,問我媽剖腹產疼還是順產疼,她說都疼的要死,我問她那要是再生一個小孩剖腹產還是順產,我媽說無論如何也不想再生一個了。假設都不想。看完生門倒沒有更加恐生,反而多了很多對生命的敬畏。看良醫的時候驚嘆於尖端醫學頂尖技術,被各種疑難雜症唬得暈頭轉向。看生門一瞬間跌回塵埃,活下去最大的困難是沒有錢。和小說戲劇的矛盾衝突不同,紀錄片裡面的平淡生活悲劇人生,無奈傷感卻又無比自然。
  • 生門李家福萬千新生兒的救世主
    今天又去看了一下生門,感慨太多淚點也多,我是看了生門才被李家福主任圈粉的,李家福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產科主任,55歲鹹寧人30多年的婦產科醫生生涯,被患者譽為最有人格魅力的產科醫生,「人送外號中南第一刀」李家福在紀錄片生門裡李家福主任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每月32號休息「這輩子你忘不了我,我也忘不了你。」
  • 《生門》生門-一條擁有愛與勇氣的路
    生門,一部向我們展示了母愛的紀錄片。其實不光是母愛,還有父愛,還有一整個家庭對於新生命的期待。看完這13個紀錄片,一路哭下來,感嘆中國醫生的偉大之餘,同時也在感嘆一個生命的脆弱。在疾病面前,人兒是渺小的,無法對抗命運的不公,尤其是在窮的界限下,對待命運,更是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許多家庭為了一個孩子的未來,傾家蕩產。
  • 紀錄片《生門》——「生」的執念
    本來我是不愛看紀錄片的,而《生門》在真實之中給人以激動澎湃之感,讓我看得忘乎所以。這不,才看了四集,就忍不住來說說自己的感悟。「生」的執念,指的不是生存的執念,而是生孩子的執念。孩子是傳宗接代的工具,產婦是生育的工具。這個觀點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到過,看了紀錄片也深刻認識到這點,並非我憑空想像。生孩子是大事,要挑黃道吉日,準確到幾點幾分。有位產婦的婆婆表示找算命的說孩子九點以後出生比較好,可是兒媳婦不到八點就被推進產房。婆婆一直憂心忡忡,嘴裡念叨著九點以後生比較好。
  • 《生門》夏錦菊:生命垂危時老公在哪?
    《生門》我寫過多篇文章了,還可以寫很多,因為其中很多人物都讓我深有感觸,在電影版《生門》中,主角依次是李家福、夏錦菊、陳小鳳、曾憲春。李家福是醫生代表,孕媽媽的主角首推夏錦菊。在愛奇藝搜索《生門》,相關明星依次是李家福、夏錦菊、陳為軍,前者是南方地區赫赫有名的產科名醫「李一刀」,後者是導演。夏錦菊,一名普通的病人,她何以成了《生門》的主角?
  • 資訊 《生門》:一部紀實電影的百感交集
    影片的每一場點映,收穫的幾乎是百分百的好評和暴風般的掌聲,有一位女性觀眾看後表示,「自己生孩子的記憶一直在與這部影片交叉閃回,女孩子珍稀自己生育的機會,男士們更愛為你生孩子的那個女人吧,感謝媽媽!」事實上,紀實類電影最為珍貴之處在於,它讓每一個觀眾看到來路的艱辛與掙扎,看到被時代裹挾的多層次的人性,也看到個體直面逃無可逃的政治和宏大時代的卑微與建設。
  • 《生門》導演新作:值得被記錄的《城市夢》
    無論是豆瓣9.5分的《生門》,還是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的《請為我投票》。而這部久違的新作《城市夢》 ,從2014年開始拍攝,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登陸國內院線,但排片情況如同大多數同類型的紀錄片電影一樣,並不理想。為了能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作品,該片已於9月14日起在騰訊視頻上線播出。「近兩年看過的關於中國最好的紀錄片。」
  • 組織一場公益電影《生門》,約不?
    娟妹一陣風似的跑過來坐下:「淼哥、淼哥,你前段時間不是說要組織大家看電影生門嗎?進行到哪一步了?」淼哥頭也不抬,繼續看書:「一切都在計劃中,如果不出意外,就在這個周五(10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南山書城7樓,華夏星光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