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2021-01-19 人民網

摘要:近十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醫療狀況的關注程度日趨增加,中國醫療題材的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在東方衛視播出的13集紀錄片《生門》被譽為醫療紀錄片界的良心之作。《生門》不僅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也為醫患關係頗為緊張的當下社會提供了一個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反思契機,達到了很好的紀錄片敘事效果。本文就以這部焦點話題紀錄片《生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以期為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提供有益的借鑑。

關鍵詞:醫療紀錄片;敘事研究;《生門》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一、 敘事方式

1.真實至上——觀察模式為主的敘事方法

追求真實,是一部記錄片的核心要義與首要準則,這是以1929年格裡爾遜確立「記實「為紀錄片基本特徵後的業內「信條」。不同於《人間世》等其他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為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實,採用了觀察模式進行敘事和創造。對醫療紀錄片而言,只有融入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才能拍攝到最真實的東西。《生門》就以觀察模式為主,採用純寫實的拍攝手法將鮮活的人物直觀地呈現在鏡頭前,無論是面對抉擇不知進退的李雙雙、孤注一擲求子心切的曾憲春還是在手術臺上九死一生的夏錦菊,被拍攝對象都是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其中,在拍攝手術臺上的人物夏錦菊的時候,鏡頭並未多做渲染,而是將她面色蒼白的臉和夏錦菊父親點燃的香菸,止不住的嘆息都真實地記錄在鏡頭裡,儘可能地保留醫療紀錄片的現場感,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

2. 使用同期聲實現聲音紀實:不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模式

解說詞在紀錄片當中扮演著推動情節發展、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醫療題材紀錄片都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模式進行聲音表現。但是《生門》卻沒有使用解說詞,而是全程採用同期聲來實現聲音紀實。首先,《生門》並未採用旁白和解說的方式,主要用同期聲對觀眾進行引導,真實、客觀地反映和記錄了已發生的事實情況,用極少的字幕對故事人物的情況進行交代。例如,為了讓觀眾自行判斷,畫面中會出現「塗甜,懷孕39周」等字樣,並附以畫面與聲音。另外,由於醫療記錄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畫面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真實的生育現場,包括產婦喊叫、醫護人員的勸慰、嬰兒的啼哭等。同期聲的使用,可以傳達與展現更加真實、鮮活的畫面。觀眾不依靠解說詞或者是緊張的音樂旋律,而是憑藉真實的聲音和畫面,沉浸在「現場感」裡,這也使得《生門》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完成了帶有溫度的敘事。

3. 多元敘事主題的橫向拓展

儘管《生門》在紀錄片題材上屬於醫療範疇,但紀錄片中討論的主題並不僅僅局限在醫療領域。而是通過「婦產科」這扇生之門,探討了社會中的眾多側面,橫向拓展出了發人深省的多元敘事主題。例如在出現在名為《生命無價》一集中的山區產婦陳小鳳,當時她懷著已有30周的雙胞胎,但卻患有糖尿病,而且診斷出來是中央型前置胎盤,大出血的可能性很大。醫生認為這樣的病人起碼要準備5萬元的手術費用。陳小鳳的丈夫鄭清明在故鄉籌錢艱難,幾次求助於高利貸,由於貧窮,樸實的鄭清明幾次落淚,畫面令觀眾揪心。這集背後想探討的深層敘事主題是「貧窮與生育」,可是,有些農村地區根本沒有生育保險,在貧困情況下又沒有足夠強的孕產期保健意識,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自己與家庭都是難上加難的境遇。此外,《同樣的命運,不同的抉擇》一集中的敘事主題是關於「優生優育與生命權」。選擇救活一個不那麼健康的早產兒?還是選擇承擔救活後對家庭未來的後果?李雙雙的家庭就在「救還是不救」的天平兩端來回搖擺,心裡的掙扎和對生命的敬畏隨時都在考驗著每個家庭。《生門》通過婦產科這一「生之門」的橫向拓展,將一個個真實的敘事主題呈現出來,也漸漸推開了社會問題之門。

4.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

《生門》中,除了有多元敘事主題的橫線拓展,而且有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關注到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位產婦:高危產婦陳小鳳,沒有能力承擔高額的手術費;夏錦菊,經歷了兩次心臟驟停,但還毅然選擇保留子宮;曾憲春,為了生下男孩拼上自己的性命;李雙雙,孕育著畸形胎兒。《生門》把目光瞄準了這幾個有代表性的家庭,以尊重事件線性發展為前提,將個人化的敘事情節進行延伸,彰顯生命與愛的力量。例如《「生」門也是「死」門》這一集中就將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兩次心臟驟停的故事一步步敘事,一系列的運動鏡頭將手術室內的夏錦菊驚心動魄的搶救和手術室外的夏錦菊父親的焦躁與煎熬進行了情節化的處理與縱向延伸,直至達到最高潮,使得觀眾無不為之動容。這種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使得醫療紀錄片的更加獨特和豐富,也產生了一種震撼人性的巨大力量。

二、 敘事語言

1.多鏡頭拍攝的獨特運用

《生門》中採用了多鏡頭的拍攝,呈現出了較強的豐富性和立體感。豐富的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的組合使用很好的表現婦產科環境、產婦及各種細節之間的關係,可以使情節更加豐富和緊湊。除此之外,《生門》中用了很多長鏡頭,俯拍鏡頭和特寫鏡頭,鏡頭運用多且善於變化。具有時空特性的長鏡頭將時間與空間的完整性完美展現出來,也完整記錄下了現場的聲畫。《生門》的最開始,就是讓攝像機緩緩穿過醫院走廊,這一「路程」裡,病人、護士的狀態都跟隨鏡頭呈現出來,帶給觀眾現場感和參與感。俯拍鏡頭和特寫鏡頭的使用不僅將畫面變得豐富,將觀眾從一般的平行視角中解放出來出來,還很好地積累了觀眾情緒,能夠用一種動態的旁觀者角度去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與家庭關係。

2.背景音樂在醫療紀錄片中的合理運用

「紀錄片中對音樂的合理運用除了可以更好地表現真實外,更能夠起到引導觀眾的情緒、刻畫人物形象、深化主題等作用。」[1]《生門》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就做到了這些。比如在產婦李雙雙的孩子在剛出生時,背景音樂就緩緩響起:「寶貝親親,你此刻終於降臨,靜靜聆聽,微弱心跳頻率……」這時候背景音樂的運用正好渲染了孩子出生時母親愛撫的氣氛,催生了觀眾的情緒,引起了共鳴。《生門》中不同的背景樂的合理運用讓這場「生育戰爭」的刻畫更加深入人心。

3.由全知視角向限知視角的敘事視角轉變

敘事視角的概念來源於敘事學理論,米克·巴爾認為「事件無論何時被描述,總要有一定的視覺範圍。要挑選一個觀察點,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2]紀錄片敘事視角的改變,讓紀錄片的整個敘事節奏都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與風格。醫療題材紀錄片在進入到二十世紀後,為了追求醫學的嚴謹性,長期將醫生放在上帝的全知視角進行敘事,將醫生塑造成了「神」的形象,醫生永遠正襟危坐的端坐在鏡頭前,專業的敘述事實。但是,以《生門》為代表的二十一世紀醫療題材紀錄片發生了敘事視角的轉變,更加側重於從患者、醫生的人物本身和事件入手,多使用限知視角來敘事,不再限於宏大的宣教題材,而是著眼於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讓觀眾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重新出發去思考醫生與患者的關係。

三、結語

《生門》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醫療紀錄片通過真實記錄了多位孕婦生產的前後過程,透過婦產科這一扇「生之門」,折射出了當下家庭倫常和醫學倫常,展現了時代的關切與人文關懷,促進當下社會的反思。而通過對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兩個角度的分析可以發現,以觀察模式為主的紀實拍攝是醫療題材紀錄片的主要呈現方式,使用同期聲來實現聲音紀實而不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方式呈現則是《生門》區別於其他醫療紀錄片的特點。除此之外,《生門》主要採取了多元敘事主題的橫向拓展和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這兩個角度進行敘事,將背景樂和多鏡頭拍攝巧妙地運用,以及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限知視角來客觀展現當下的醫患關係,讓醫療紀錄片的引導效果更加突出和明顯。

參考文獻:

[1]何賢德.紀錄片中音樂的魅力與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129-130.

[2] 米克·巴爾著.譚軍強譯.敘事學——敘事學理論引導[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3] 付春苗,李超. 淺析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的「故事化」理念 [J].新聞界,2010(1).

[4] 吳莉莉. 觀察模式下的多維敘事—解析紀錄片《生門》的創作模式與多元主題[J].中國電視,2018(1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這幾部醫療題材紀錄片為何能拿到豆瓣高評分?
    隨著疫情來襲,憑藉真實的一線畫面感與鮮為人知的醫療背後故事,醫療題材紀錄片作品也深受大眾關注,比如在豆瓣上的高分紀錄片《人間世》(9.6)、《生門》(9.5)、《中國醫生》(9.3)、《本草中國》第二季(8.8)、《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三季(8.0),這些作品有哪些創作共性?
  • 醫療紀錄片:對生命的影像書寫,要警惕什麼?
    邁入新世紀以來,物質水平的進步使人類愈發關注健康問題,同時也帶來醫療題材文藝作品的繁興,其中,紀錄片由於具備表達社會現實的透視功能與承載集體記憶的文獻功能,格外適合作為醫療這一話題的敘事載體。國內醫療紀錄片在近五年內經歷了興起到興盛的蓬勃發展期,數量與質量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不乏精品。那麼在醫療場景下,當前醫療題材紀錄片主要表達了哪些訴求?其中又有哪些傾向值得我們警惕呢?
  • 忍著「痛苦」去拍攝,醫療題材紀錄片是課堂,更是人生
    文 | 多米很長時間以來,在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醫生大多作為的「救世主」角色存在。棘手的病例總是為了欲揚先抑地鋪墊劇情,溫情的結局總會給真實的病痛覆上一層面紗。但真實的醫院和醫療環境是怎樣的。成功拍攝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醫療題材的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是創作者們用堅定的付出確保了作品的完整呈現,正如《生門》的主創團隊所說,他們「願意忍受痛苦,去堅守一些東西。2016年底,表現生育題材的紀錄電影《生門》上映。
  • 紀錄片版《生門》:打開中國家庭的生活之門
    可以說,《生門》不僅是有關生育的故事、婦產科的故事,還是40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故事。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敘述生命之初的粗糲,以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發現普通家庭的悲喜,2017年年底開播的《生門》是罕有的以生育為題材的國產紀錄片。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但《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 疫情之下,會是醫療題材內容創作的春天嗎?
    ,醫療題材的紀錄片、真人秀等多種形態的內容創作也都呈現出勃勃生機。除了劇集,事實上,這兩年醫療題材在紀實類作品中同樣大放異彩,尤其是紀錄片和紀實類節目表現出眾。相比影視劇和真人秀,真實性與專業性是紀錄片的最大優勢,他們往往更能充分地展現真實的醫療環境、醫患關係和生死面前的人間百態。有媒體統計,從2013年的《非典十年祭》算起,國產醫療題材紀錄片豆瓣均分高達9.2。
  • 《生門》是生門也是死門
    《生門》一共有13集,我看了5天,真的很好看,比娛樂性較強的電視劇還上頭。寫一寫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現在回想起來第一反應就是分娩真的比想像的要危險。其實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了解到分娩的危險和痛苦,ella之前發過一篇微博講述了她生了小寶寶後的經歷,那是我第一次恍然發現,尿失禁、膀胱脫落都是分娩可能會帶來的。紀錄片裡有醫師說了一句,她以後絕對不會破腹產,把裡面的扯得一團亂。
  • 醫療紀實節目:源自真實記錄的生命敬畏
    在創新紀實手法和敘事表達基礎上,醫療類紀實節目始終將鏡頭對準醫生、病人這兩大群體,客觀冷靜地記錄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
  • 這部國內最早的醫療紀錄片 用5年時間探討生死之觀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說到當下紀錄片市場中較為主流的題材,在「美食」之後,人們會將眼光放到「醫療」這一題材之中。的確,《人間世》、《生門》等紀錄片的陸續走紅,讓業內看到了這個題材中蘊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若說到最早一批的醫療紀實類紀錄片,那不得不談到《生命緣》。
  • 紀錄片《生門》:This is life.
    經推薦,看了劇版《生門》。什麼叫「生門」?答案是生命孕育之門。母親生孩子,便要跨出一道門,生和死的門。這部紀錄片所展現的故事都發生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鏡頭生猛,直擊生命誕生的現場。整部劇集,沒有高端的製作,沒有華麗的特效,只有樸素低調卻有力的震撼。簡單地給大家推薦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 不得不看的幾部醫療紀錄片
    《中國醫生》國內首部以醫護人員為主角的大型醫療紀錄片,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六家三甲醫院,是一部看到醫者仁心的紀錄片。「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時間才可能培養出來。如果我現在死了,那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他們看待自己的生死是如此理性克制。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紀錄片新作《城市夢》記錄城市管理「攻防...
    《城市夢》海報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生門》《好死不如賴活著》等高分紀錄片的導演陳為軍近日推出新作《城市夢》,該片將於8月28日上映。《城市夢》以城市治理為題材,講述武漢繁華街道上一場城管與小販之間的「攻防大戰」。8月24日,《城市夢》在廣州舉行提前看片會,有觀眾表示該片「非常真實」,「可以引發不同角度的討論」。《城市夢》的故事圍繞武漢一支城管中隊與小攤販王天成一家展開。王天成一家是在武漢生活的外地人,他與老伴、兒子、兒媳、孫女共五口人靠著一個舊報刊亭謀生。
  • 青春題材類影片敘事研究
    青春題材類型影片是永不過時的話題,一直深受觀眾喜愛。本文以電影《最好的我們》為主線,探索青春愛情影片的敘事特點和情感表達。 關鍵詞:《最好的我們》;青春題材類;電影;敘事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2 一、青春題材類電影中的情感共鳴 一部青春題材之所以能獲得市場票房並且能得到觀眾們的認可,究其原因,是因為經歷過青春的人,對青春有特殊的回憶
  • 國產醫療劇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換個角度想——為什麼這些聚焦我們平時嫌苦悶嫌沉重題材的醫療紀錄片,在近年來屢屢成為催淚和口碑擔當,甚至口碑碾壓國產醫療劇?也許是因為這些作品雖然有著不同的敘事手法和故事內核,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中國醫生,到底是群什麼人啊?
  •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醫療類紀錄片質量一直很高,據豆瓣記錄,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我國醫療類紀錄片約18部,9分以上的紀錄片佔據了整體數量的一半。醫療類紀錄片的質量之所以一直很給力,是因為幕後有電視臺所「撐腰」,在所統計的18部紀錄片中,有13部就為電視臺所承制,其中,上海廣播電視臺尤其偏愛醫療題材的紀錄片,而且出品質量有保證,目前豆瓣紀錄最高分9.6的保持者《急診室故事》與《人間世》系列,均為上海廣播電視臺系出品。
  • 醫學類紀錄片《生門》,絕對值得一看的電影
    近幾年來一直與婦產科合作,對婦產科有了深厚的感情,一聽說醫脈通網站邀請醫生看電影紀錄片《生門》,立即報名參加。
  • 《生門》導演新作:值得被記錄的《城市夢》
    紀錄片《城市夢》的導演陳為軍,在他的導演手記裡這樣寫道。他也想呼籲,觀眾能多看反應真實生活的紀錄片,這樣我們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我們該怎麼辦。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可以被載入中國紀錄片史冊。無論是豆瓣9.5分的《生門》,還是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的《請為我投票》。
  • 最真實、最生動、最揪心的紀錄片《生門》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生門》,2016版 2017版願如《生門
  • 國產醫療劇像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換個角度想——為什麼這些聚焦我們平時嫌苦悶嫌沉重題材的醫療紀錄片,在近年來屢屢成為催淚和口碑擔當,甚至口碑碾壓國產醫療劇?也許是因為這些作品雖然有著不同的敘事手法和故事內核,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中國醫生,到底是群什麼人啊?
  • 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幫助理解戰「疫」的艱難時刻
    近期,一批膾炙人口的醫療題材中外影視劇和紀錄片作品尤為引人矚目,體現了文藝作品對於人類社會的特殊價值。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醫療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從未間斷。從本世紀初開始,新老文藝工作者就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領域,用視聽藝術的方式來回應現實生活的焦慮與期待,弘揚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