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一年(1841)7月,一個孤獨的身影出現在江蘇鎮江。
這位孤獨的男子不是別人,正是年過半百的林則徐。兩年前,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受命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通過周密部署、雷霆出擊,次年6月,將從英國鴉片販子手裡收繳來的近2萬箱鴉片(約237萬餘斤)集中到虎門海灘銷毀,並把他們驅逐出境。
林則徐在廣州禁菸,最初得到朝廷肯定和讚揚,但僅僅一年後,因為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兵鋒直指北京,被嚇破膽的道光帝和投降派官員決定拿林則徐當「替罪羊」,誣陷他禁菸挑起事端和防禦不力,將他革職查辦,並向英國割地賠款,換取英軍退兵。
1841年5月,道光帝發布聖旨:將林則徐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當年6月又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從禁菸功臣到變為流放邊疆的罪臣,英雄憋屈,天地嗚咽。但此時的林則徐,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心繫國家的安危。痛定思痛,反思大清帝國與英帝國戰爭一觸即潰的原因,深刻認識到外強中乾的清帝國無法抵擋英帝國堅船利炮的攻擊。他迫切想見一個人,一個生死不渝的知己,期望他寫一部大書,讓國人認清世界形勢,主動向西方國家學習,保家衛國。
這個人就是比他小9歲,時年47歲的湖南邵陽縣人魏源(今隆回縣司門前鎮人)。
林則徐和魏源,如今都馳名天下,一個是虎門銷煙、奮力抗英的民族英雄;一個是中國最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家。但很少人知道,林魏兩人是一對生死不渝的知己,是他們聯手開啟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閘門。
林則徐和魏源畫像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林則徐54歲,時任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比省委書記高一級),而魏源此時45歲,卻還是一個考進士屢試不第的「老舉人」(魏源直到50歲才考中進士),以給地方官當幕僚為業,屬編外人員。按傳統官爺的脾性,以林則徐的地位、身份,不屑於看魏源一眼,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林則徐對魏源非常敬重,視為知己。
林則徐之所以視魏源為知己,主要源於以下原因:
一是彼此都是天縱之才,惺惺相惜。林則徐本身極具才智,14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26 歲赴京參加進士考試,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選為庶吉士,授翰林編修。魏源雖然考進士屢試不第,但公認才華卓絕。他是16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據《清代硃卷集成》記載,魏源在北京應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名,時稱「南元」。各考官對魏源的試卷評價極高,副考官刑部左侍郎韓文綺的批語是「陳言務去,清光大來」;副考官刑部左侍郎恩銘的批語是「筆力清剛、精採煥發」 ;大主考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黃鉞的批語是「超心研煉、灝氣流行」。本房總批更是褒獎有加:「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其才識足以包涵群籍,其筆力足以扛舉千鈞;析理如繭絲牛毛,制局如銅牆鐵壁,非平日寢饋於古文大學不能臻此境也」。
二是彼此思想相通,主張經世致用。林則徐從小受父親引導,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和官場有深刻的思考,對湖南人王夫之等提出的「經世致用」思想非常認同,素有「經國救世」之志。而魏源本身是湖南人,深受湖湘文化影響,「經世致用」思想根深蒂固。1825年,在考中舉人的次年,魏源接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編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書,所幹工作正是實踐「經世致用」且卓有成效。
三是彼此性情相似,剛直不阿。受家庭影響,林則徐從小讀書不只重追求學問,還注重品格修養,為人剛直不阿。魏源也是這種性情。據說魏源之所以考進士屢試不第,是因為太過剛直。當朝權貴穆彰阿想拜訪他,他認為穆與自己道不同不相與謀,避而不見,以致於穆彰阿懷恨在心,從中作梗,使他屢試屢敗。魏源的這種孤傲性格,使堅守「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林則徐頗為欣賞,惺惺相惜。
四是兩人是故舊關係,有友情基礎。林則徐在江蘇做官時,魏源的父親魏邦魯是他的部屬,曾在蘇州官錢局當差,從事文秘工作。其勇於「破除積習,不受陋規」,頗得林則徐肯定,林則徐對魏源早有好感。
彼此欣賞,惺惺相惜,使林則徐衝破地位、身份的阻隔,和魏源締結深厚友誼。
1830年,林則徐父喪守制期滿,在京候缺,與駐留北京的魏源聚會論道。對魏源提出的反對程朱理學,反對貪腐,主張經世致用,多有讚揚。後來林則徐出任江蘇巡撫,與頂頭上司、兩江總督、湖南安化人陶澍「志同道合,相得無間」,而魏源擔任陶澍的幕僚,林則徐經常請魏源商議興利除弊之事,魏源多有條陳,悉被採納,為林則徐所倚重。兩人有一位共同的正直朋友——王竹嶼英年早逝後,林則徐請魏源撰寫墓表,而他自己親筆書墓志銘。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多年相交相知,使林則徐和魏源成為知己。當時英國商人為牟取暴利勾結中國官員偷運鴉片入境銷售,荼毒國人,林則徐和魏源對此深惡痛絕。1833年,林則徐與陶澍接受魏源建議向朝廷合奏,主張嚴禁鴉片,同時第一次提出自鑄銀幣,以發展商品流通,解決銀貴錢賤的問題。
1838年,林則徐出任欽差大臣到廣東禁菸時,魏源對此積極支持,為禁菸、抗英獻計獻策。次年陶澍去世,林則徐則將魏源引薦給了也是朝中主戰派人物兩江總督裕謙,使魏源得以在兩江總督府中發揮股肱作用。
虎門銷煙浮雕
寫到這裡,讓我們將鏡頭拉回到本文開頭:1841年6月,面對英帝國兵熱洶洶,林則徐被道光皇帝和投降派拿來當「替罪羊」,將他革職充軍伊犁,以贖「前罪」。到達鎮江,即將遠赴新疆時,林則徐迫切見到魏源。
患難見真情。聽說好友遠行,魏源沒有絲毫顧忌和猶豫,急忙從揚州家裡趕到鎮江送別。
1841年7月的一個夏夜,在那個古稱「京口」的江南小鎮,林則徐和魏源披肝瀝膽,對榻竟夜傾談,撫今追昔,深覺國事茫茫,前途難卜,百感交集。為此,魏源寫下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兩首五言律詩:
「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
「聚散憑今夕,歡愁並一身。與君宵對榻,三度兩翻蘋。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囷。」
次日離別,林則徐向魏源再次傾吐「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的擔慮,並從隨身的行李中拿出一個包裹遞給魏源,鄭重囑咐說:「這些是我在廣東時派人從海外書報中輯譯的《四洲志》等資料,現交付與你,並拜託將它們編輯成書,以期啟迪國民思想,悟得禦敵之道!」最後林則徐把《四洲志》等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在此基礎上編撰《海國圖志》。
林則徐將編書重任託付給魏源,非心血來潮。不僅因為魏源才識卓絕且有編書的成功經驗,他早年編輯的《皇朝經世文編》風靡天下,此前根據英國戰俘口述資料,也編寫過《英吉利小記》這樣的小冊子,立意與林則徐的想法吻合,更因為魏源為人重情重義,不見風使舵,是值得託付重任的知己。
面對林則徐的信任和囑託,魏源熱淚長流,頜首應允。由此,中國近代史上的這一對生死不渝的知己,開啟了中國近代思想啟蒙的閘門。
2年後的1843年初,魏源不辱使命編成《海國圖志》50卷本,總計57萬字,該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有系統地研究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科技的專著。為表明編書目的,魏源在序言中講得非常清楚:「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並在書中特地記載「時林公囑撰《海國圖志》」以紀念林則徐。
4年後的1847年,魏源將其擴充為60卷。1848年,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問世,魏源吸取該書部分精華,於1852增補擴充為100卷,翌年刊行。
在100卷本的《海國圖志》中,魏源不僅重視工商業,並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嘆,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至此,魏源的「師夷」思想發展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頂峰。
關於《海國圖志》的地位,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梁啓超認為,當時「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識,實自此始」。而回顧1840年以來中國努力掙脫落後處境的歷史,《海國圖志》的核心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一直貫穿歷史的進程,至今影響國民思想文化心理。
特別聲明:作者寫作此文是為推介家鄉先賢,文章素材、照片全部源於公開報導。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持權屬證明與本平臺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簡介:陳勝喬,湖南邵東人。做過專業財經雜誌記者、報紙主編。現居南粵,業餘專注鄉土寫作,冀望以綿薄之力推介家鄉的歷史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