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正當流行時?16世紀的英國人早就開始了歐陸遊學的計劃

2020-12-23 大先生說史

引言

英國的歐陸遊學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開始於16世紀的英國貴族,興盛於17-19世紀,完美的契合了當時英國貴族寡頭統治的時間。家產豐厚的英國貴族鄉紳和皇室子弟,經常跨過不列顛海峽對西歐進行考察學習,主要是一些歐洲有名的首都。他們學習各國的歷史文化、語言和禮儀,和上層社會接觸,到下層體察民情,學習政治制度等等,在這期間他們還會收集一些珍貴的文化產品和文物。雖然在遊學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磨礪,但是這對於拓寬個人的見識和素養非常有幫助,當然,這些貴族子弟中不乏一些品行不良,素養極低的紈絝子弟,但是主流的經歷還是被英國貴族推崇,成為接受異國文化豐富本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這種遊學的興盛主要是增強英國的教育實踐,作為最先開啟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自身的教育水平其實非常不足,這和本國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相矛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活躍了英國的思想界,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思想與發達的經濟之間不匹配,所以作為增強思想文化的途徑之一,這一歷史現象是必然的。

一、對於教育旅遊的熱情帶動了英格蘭人對陸地的嚮往,與歐洲陸地的交流富含情感連接

海外旅行是英國16-25歲的貴族子弟必須要經歷的一項教育活動,時間是1-3年的樣子。作為一個在英國專門形成的生活、 文化交流行為,每個時期都有遊學的歷史可以考察,雖然觀點不一,但是基本認為歐陸的遊學是開始於1670年的。英國工業者在內的一些貴族紳士,帶著發展經濟的願望,出國考察商業市場,拓寬個人視野,提高個人實力,所以早期的英國遊學是由商業貴族帶來的,歷史上也被歷史學家認定這一時期是遊學史最興盛的時期。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後,政治相對穩定,資本主義化了的英國貴族地主迅速掌握國家政權,所以以貴族子弟為核心的歐陸遊學進入了一段高潮時期。貴族們為什麼這麼重視歐陸遊學呢?17世紀左右,英國的貴族在各類政府機構中佔據重要的職位,十八世紀之後,一些高官都由貴族來擔當,比如法官、掌璽大臣等等,因此光榮革命後的英國政體幾乎被貴族寡頭壟斷,為了延續貴族們的權力壟斷,他們需要到歐洲大陸去增長見識,結識國外的上流貴族,提高自己未來的掌權能力。

「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散布於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成為他們的一種文化。」

所以地點的選擇上,英國人選擇和自己有天然聯繫的西歐大陸。這一遊學活動緩慢的在歷史進程中推進,地理上的便捷和文化感情上的相似,也成為了選擇西歐大陸的誘因。歐洲遊學能夠興起並且持續幾個世紀,一定程度上也和地理位置有關係。英國歷史上就與歐洲大陸保持著聯繫,不論是港口、島嶼還是海盜出沒的地方,這種融合一直都存在。所以在地點的選擇上,法國與義大利的文化一直以來都吸引著英國貴族。

情感上的連結體現在徵服與被徵服的文化裡,之後文化的相互適應也帶來了交流的進一步融合。歷史上諾曼人和法蘭西人的交流以及不列顛人相互徵戰的過程中,他們對彼此的文化形成了認可的情感。他們相互學習語言,相互了解文化。在相似的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在歐洲大陸上形成了情感的內在聯繫,為留學提供了心理準備。

二、在歐陸留學中起先導作用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宗教改革後續對這種留學現象的影響

文藝復興開始於亞平寧半島,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全面的思想影響,拉開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序幕。宗教改革繼承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在教育方面也掀起了巨大的風浪,成為歐洲遊學開啟的內因。文藝復興開啟了近代思想文化傳統,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作為自己藝術的起點,進行科學藝術創新,整個中世紀的義大利人對這種文藝方面的回歸都擔任了重要責任,他們把自己看作羅馬人的後代,這也成為英國上層選擇義大利作為遊學地點的原因。在這種思想回歸的指導下,向古羅馬回歸成為歐洲思想革命的趨勢。

有影響力的教育革命家發起了這種回歸,比較有名的就是亨利八世。他本人在小的時候就學習拉丁文、義大利語、法語和神學理論,音樂方面也是非常有天賦,笛子和撥弦古鋼琴都是他擅長的樂器。一部分的官員還是人文學家,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市民學校的教育,所以在有中產者出現的中等學校和大學,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歐陸遊學成員的構成。當時的牛津和劍橋都有一大批人文主義學者,他們在遊學過程中擔當了先導作用,也做了一定的塑像緩衝,為後續的貴族回歸古羅馬文化和學習做好了思想緩衝。這些教育家的主張加深了英國文藝復興,也成為了英國民眾對義大利幻想的起因。

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在宗教領域中的表現,馬丁·路德的推動成為重要的動因。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的決裂成為宗教改革前兆,英國的宗教改革從改革會議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基調不同。根本上是王權和教權不能調和,教會的行為也令人不齒,所以當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以後,新教的地位在英國牢牢確立了。宗教改革前,教育事業是教會來安排的,政府並不重視,所以國民教育水平的程度並不高。當教育移動到政府手裡時,短期內提升文化水平也不太可能,而且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了貴族學者的不滿,他們為了提升自我,開始向外發展,成為歐洲遊學的先驅。值得重視是,本來不被尊重的女性教育在思想改革後受到了社會的關注。

人們的觀念與概念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發生變化,與此同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都會隨之改變。經濟的發展要匹配相應的文化程度,在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顯然做不到和文化相適應,所以這一時期的經濟推動著文化的步伐,社會也在不斷前進,這種經濟的先行和文化的之後,也成為一種內在矛盾,推動者有志之士向外尋求思想文化的進步。

三、資本主義胎動時期的都鐸王朝,孕育著體制改革;體制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使得歐陸遊學逐漸實現

都鐸王朝作為封建向資本主義過度的時期,舊的社會成分開始減少。圈地運動後的農民失去土地,變成手工業者,成為早期資本家的雛形。宗教改革之後,多數教會地產走向沒落,修道院也開始被關閉,財產落入皇室手中,為了鞏固政權獎勵給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鼓勵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後來,君主推行重商政策,給予商業一定的特權,支持冒險商人進行了一定的海外貿易,開拓海外市場。

之後政府還為海軍頒布一定的頭銜,希望他們為商業保駕護航,這一系列的舉措都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在國內的良好運行。這些條件都為英國進行歐陸遊學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交通方面,英國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登陸後還要翻越阿爾卑斯山才能到到羅馬。海上交通發達後,陸上交通也隨之發達,可以實現歐陸遊學的交通條件成立。之後印刷術的發達,成為教育的必需品,

閱讀手段的擴張加大了人們接受教育的願望和手段,通信設備和地圖都推動了遊學的進步。英國的實力讓英國在歐洲大陸有了發言權,國民逐漸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開始接受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心理和物質上都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總結

隨著宗教改革後的宗教人數的減少,世俗人員大量湧入官職,這就要求官員需要接受訓練,頭腦清楚,起草文件等等,還需要他們會一門外語,了解法律。這些都要求貴族提升自我的素質,同時當時法國宮廷的禮儀和語言是歐洲各國的榜樣,因此遊學也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增加了遊學熱。同時隨著國內的文化發展不平衡,一些社會問題暴露出來,在政府掌握教育以後,貴族開始意識到自己國內文化的簡陋,也認為英國向外索取文化發展是一種必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英國人領略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對自己文化發展的現狀不太樂觀,英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比較,成為了貴族們自我認知的重要突進。以往的英國以經驗主義著稱,這在學習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也成為了常見的學習形式。

參考文獻:

《英格蘭教育旅行傳統探析》

《英國史》

《外國教育通史》

相關焦點

  • 中世紀後英國貴族追求的「跨海」歐陸遊學,到底能「遊」出什麼來?
    雖然在2500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在世界上首開研學旅行先河,但真正將這種遊學旅遊發揚光大的卻是英國。研學旅行,在英國被稱為the Grand Tour——「大陸遊學」,起源於16世紀,甚至可以追隨到更久以前,18世紀可以說是鼎盛時期,並且由最初的貴族化逐漸發展到平民化。
  • 英國成人遊學以及遊學的好處
    遊學這個詞聽起來就很美好,感覺就是一邊旅遊+一邊學習,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新聞,比如氣質美女湯唯就在曾經在英國雷丁大學遊學一年。近10年,隨著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通過遊學的方式進行自我充電,尋求更好的發展前景,是越來越多大學生和都市白領的選擇。那到底遊學為什麼受歡迎呢,今天安必升來給大家解答。
  • 遊學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 誰在為定製化遊學買單
    誰在買單定製化遊學寒假臨近,遊學市場再次升溫。隨著近年來政策的細化,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遊學類別細分也成為必然趨勢,從幼兒親子遊學到青少年遊學,從適合大學生以及城市白領的成人遊學到針對企業負責人及高管的商務遊學,各種遊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海外遊學產品避雷指南
    一個海外遊學項目值不值得,不應該單從價格上來判斷,而應該從價值上進行考量。在選擇海外遊學項目時,需要理性判斷,到底有哪些「雷」是可以避開的呢?01、海外遊學品牌國際知名度選擇海外遊學產品時,第一個標準是品牌。重信譽的資訊時代,品牌就是保證。這和買化妝品是一樣道理,不管什麼檔次,我們都會選擇品牌產品,如果條件允許,我們會選擇品牌悠久的產品。
  • 遊學教會孩子與世界相處!2019暑假英國遊學全面升級,火熱招募!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英國,那麼孩子所處的已然就是最真實的英語環境,孩子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在我們全面而多樣性的行程中與各種英國人溝通交流,而不是封閉在[語言學校]學英語。因此,我們在整個行程中嵌入了【任務型英語教學單元】,在我們老師的指導、引導下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把英語當成語言工具去溝通交流和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對於遊學機構的運營能力與運營經驗有非常高的要求。
  • 三一遊學小小寫手 - 遊學心得
    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周在航空營(Aviation Challenge)時,我們學習駕駛戰鬥機,在練習中與隊友競技,同時也互相配合,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務。而在生存訓練時,我與同隊的隊友互相將炭抹滿我們的皮膚,在漆黑的夜晚執行任務。隱蔽在草叢中,生怕暴露了位置拖累隊友,大氣也不敢出一下。
  • 「三一遊學科普」留學/遊學 英國海關過關全攻略
    - 三一遊學留學學生:OFFER錄取函,CAS確認函,醫學證明等。- 三一遊學遊學學生:監護人籤署的父母不隨行同意函、夏校/夏令營校方邀請函等- 三一遊學排隊排到以後,把事先準備的資料遞給英國邊境管理局 (UK boarder) 的工作人員,可以友好地打個招呼。工作人員會掃描你的護照,並交叉校驗你的乘客細節以確保你有權利進入英國。
  • 海外遊學逛名校學英語,境內遊學練毅力培養獨立能力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暑期遊學最早一波報名從3月初就開始了,預計遊學人次同比增長50%以上。「旅遊+教育」雙結合的遊學產品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有在線旅遊平臺調查數據顯示,家長較為重視的,首先是行程中「遊」和「學」比例,優質的遊學內容與行程安排最受關注;其次,對遊學目的地有較高要求,教育資源豐富的目的地受到更多青睞;遊學產品的費用、行程涵蓋的遊學機構和導師水平等也是報名遊學家庭關注的因素。記者從途牛了解到,今年暑假的遊學熱門客源地主要是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深圳、廣州、武漢、杭州、成都、西安等一二線城市。
  • 步履·臺灣藝術遊學
    作為一個想要把情懷當飯吃的美術老師去年開始臺灣四月中旬就開始尋找靠譜的旅行社某日午後與梅總一起喝茶無意間談及想去臺灣遊學他便介紹了一樣把情懷當飯吃的儀庭姐姐而且是力薦她曾為了做臺灣的定製遊自己去臺灣生活了兩年親身去實地考察也有了臺灣的公司團隊沒有公眾號只有臉書的他們還為了我們開通了公眾號
  • 遊學夏令營:升學前夕初體驗
    先遊學 後升學「先遊學 後升學」,若有計劃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家長,事前的準備工作不可缺少;搜集升學資料、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孩子的適應能力等問題也要顧及,所以家長不妨先考慮讓子女參加暑假遊學團,尤其第一次前往海外的孩子;借遊學機會初步了解當地情況,有助孩子容易適應海外升學新環境。
  • 學費好幾萬 出國遊學含金量有多高?
    苗苗爸爸則告訴記者,以前一直想讓女兒在中考後就去國外讀書,但是孩子不是特別願意,沒想到一次遊學回來,女兒竟改變了主意,「我們並沒有移民的計劃,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  與苗苗父母在校外的遊學組織機構為其報名有所不同,小學四年級男生鵬鵬今年暑假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海外遊學團」,並在當地的一所中學學習了一周的時間。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
    而《2017-2018年度中國遊學旅行報告》數據顯示,海外遊學產品的客群以中產階層和富裕家庭為主,7成以上家庭年收入超過30萬。而且,海外遊學孩子的年齡明顯呈低齡化趨勢發展。《2017-2018年度中國遊學旅行報告》數據顯示,2017-2018年用戶初次體驗海外遊學平均年齡為12.1歲,比2015-2016年下降了0.8歲。
  • 中學生遊學的意義
    近幾年遊學風氣日漸高漲,這裡說的不是海外遊學,受西方文化影響,海外遊學目前來說還是貴族選擇。中小學國內遊學現象也日益頻繁,社會上支持者有之,怨聲載道的也有之。中華民族的遊學精神起源於孔子,孔聖人以五六十歲的高齡周遊列國的治學精神是現代的遊學始源。
  • 寧波大學生海外遊學逐年紅火 火爆背後的冷思考
    「Gap Year(間隔年)」在中國尤其是浙江等發達地區的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他們把海外體驗作為進入社會、職場以及研究生入學前的必備環節,在體驗中提高自己,開闊視野,為今後的人生做好準備。  寧波大學生的海外遊學情況怎樣,越來越趨多樣化的海外遊學帶給孩子什麼?年年看漲的出遊量背後是什麼?怎樣理性對待大學生海外遊學?為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 中國傳統遊學漸回歸 中產家庭成擁躉
    中新網太原8月30日電 (記者 李新鎖)又是一年開學季,當大批中國家長為孩子「高分低能」還是「知行合一」糾結時,來自教育主管部門的「研學旅行」推廣計劃,似乎為中國孩子解決「城市病」帶來希望。  儘管暑期即將結束,但是在山西南部小城萬榮的孤山山麓,一處名為「三益書院」的研學基地仍陸續迎來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學旅行考察者」。
  • 環球時報對話三一遊學創始人
    相關調查顯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為中國家庭遊學熱門目的地「TOP10」,2017年出國遊學86萬人次,2018年預計將達105萬人次。」海外遊學的好處自不必說,很多孩子的確收穫頗豐,但其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也值得關注,如遊學低齡化等。
  • 假期海外遊學現狀調查
    出國遊學能獲得什麼?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國內的遊學產品和服務怎麼樣?如何保障出國遊學的質量?帶著人們關心的一系列問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  已經考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李兆晟,在分享何以敲開名校大門的經驗時說:「我喜歡瞎溜達,我在大學申請文書裡寫得最多的,就是關於自己去世界各地遊學、旅行的事情,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我的眼界和視野得到了拓展。」  遊學之說古已有之。《史記·春申列傳》中的「遊學博聞」,意為「遊」能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 【秒懂留學】跟著明星,來一場說走就走地遊學吧~
    主頁菌發現前幾年娛圈流行的考研(趙薇、李宇春都曾考研)已經被後浪的遊學風潮拍的無蹤無影,如今,娛樂圈流行的是出國遊學!今天,主頁菌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近年來明星遊學的那些事兒~13年7月,一直盤踞在臺灣樂壇天后榜上的蔡依林在英國倫敦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遊學。進修與表演相關的課程,然而除了原本計劃的課程外,蔡妹紙還去學做包包!
  • 暑期遊學夏令營,到底有多少坑?
    暑期遊學夏令營,到底有多少坑?  暑期近半,夏令營、遊學等項目早已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火熱起來,不過記者通過調查採訪,一些曾經為孩子報名參加過各類夏令營的家長紛紛反映,價格畸高,遊學夏令營注水多。對於即將出行的家長來說,選擇適合孩子的夏令營,的確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和決定。
  • 沈巍的遊學和直播
    遊學內蒙,雖經沈網親竭盡全力的推廣,沈巍的影響還是逐漸在減弱,現在,關注流浪大師的還是原來的老粉絲,黑粉和白粉,總數恐怕不到二千人,這個數字從直播間和文章的瀏覽量可以推測出來。遊學是一種推廣方式,但影響還是很小,參與的粉絲還是太少,沈巍在內蒙傳出來的段子有幾種形式,一種是遊覽名勝古蹟的視頻,一種是和粉絲互動的視頻,總的感覺,力度不如直播,並且,內蒙的幾位粉絲主播,比如快樂的琴姐,董老師,谷歌,福秀等等,自身的才藝和文化積累欠缺,開播吸引不了新的粉絲,遊學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