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的歐陸遊學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開始於16世紀的英國貴族,興盛於17-19世紀,完美的契合了當時英國貴族寡頭統治的時間。家產豐厚的英國貴族鄉紳和皇室子弟,經常跨過不列顛海峽對西歐進行考察學習,主要是一些歐洲有名的首都。他們學習各國的歷史文化、語言和禮儀,和上層社會接觸,到下層體察民情,學習政治制度等等,在這期間他們還會收集一些珍貴的文化產品和文物。雖然在遊學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磨礪,但是這對於拓寬個人的見識和素養非常有幫助,當然,這些貴族子弟中不乏一些品行不良,素養極低的紈絝子弟,但是主流的經歷還是被英國貴族推崇,成為接受異國文化豐富本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這種遊學的興盛主要是增強英國的教育實踐,作為最先開啟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自身的教育水平其實非常不足,這和本國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相矛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活躍了英國的思想界,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思想與發達的經濟之間不匹配,所以作為增強思想文化的途徑之一,這一歷史現象是必然的。
一、對於教育旅遊的熱情帶動了英格蘭人對陸地的嚮往,與歐洲陸地的交流富含情感連接
海外旅行是英國16-25歲的貴族子弟必須要經歷的一項教育活動,時間是1-3年的樣子。作為一個在英國專門形成的生活、 文化交流行為,每個時期都有遊學的歷史可以考察,雖然觀點不一,但是基本認為歐陸的遊學是開始於1670年的。英國工業者在內的一些貴族紳士,帶著發展經濟的願望,出國考察商業市場,拓寬個人視野,提高個人實力,所以早期的英國遊學是由商業貴族帶來的,歷史上也被歷史學家認定這一時期是遊學史最興盛的時期。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後,政治相對穩定,資本主義化了的英國貴族地主迅速掌握國家政權,所以以貴族子弟為核心的歐陸遊學進入了一段高潮時期。貴族們為什麼這麼重視歐陸遊學呢?17世紀左右,英國的貴族在各類政府機構中佔據重要的職位,十八世紀之後,一些高官都由貴族來擔當,比如法官、掌璽大臣等等,因此光榮革命後的英國政體幾乎被貴族寡頭壟斷,為了延續貴族們的權力壟斷,他們需要到歐洲大陸去增長見識,結識國外的上流貴族,提高自己未來的掌權能力。
「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散布於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成為他們的一種文化。」
所以地點的選擇上,英國人選擇和自己有天然聯繫的西歐大陸。這一遊學活動緩慢的在歷史進程中推進,地理上的便捷和文化感情上的相似,也成為了選擇西歐大陸的誘因。歐洲遊學能夠興起並且持續幾個世紀,一定程度上也和地理位置有關係。英國歷史上就與歐洲大陸保持著聯繫,不論是港口、島嶼還是海盜出沒的地方,這種融合一直都存在。所以在地點的選擇上,法國與義大利的文化一直以來都吸引著英國貴族。
情感上的連結體現在徵服與被徵服的文化裡,之後文化的相互適應也帶來了交流的進一步融合。歷史上諾曼人和法蘭西人的交流以及不列顛人相互徵戰的過程中,他們對彼此的文化形成了認可的情感。他們相互學習語言,相互了解文化。在相似的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在歐洲大陸上形成了情感的內在聯繫,為留學提供了心理準備。
二、在歐陸留學中起先導作用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宗教改革後續對這種留學現象的影響
文藝復興開始於亞平寧半島,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全面的思想影響,拉開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序幕。宗教改革繼承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在教育方面也掀起了巨大的風浪,成為歐洲遊學開啟的內因。文藝復興開啟了近代思想文化傳統,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作為自己藝術的起點,進行科學藝術創新,整個中世紀的義大利人對這種文藝方面的回歸都擔任了重要責任,他們把自己看作羅馬人的後代,這也成為英國上層選擇義大利作為遊學地點的原因。在這種思想回歸的指導下,向古羅馬回歸成為歐洲思想革命的趨勢。
有影響力的教育革命家發起了這種回歸,比較有名的就是亨利八世。他本人在小的時候就學習拉丁文、義大利語、法語和神學理論,音樂方面也是非常有天賦,笛子和撥弦古鋼琴都是他擅長的樂器。一部分的官員還是人文學家,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市民學校的教育,所以在有中產者出現的中等學校和大學,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歐陸遊學成員的構成。當時的牛津和劍橋都有一大批人文主義學者,他們在遊學過程中擔當了先導作用,也做了一定的塑像緩衝,為後續的貴族回歸古羅馬文化和學習做好了思想緩衝。這些教育家的主張加深了英國文藝復興,也成為了英國民眾對義大利幻想的起因。
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在宗教領域中的表現,馬丁·路德的推動成為重要的動因。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的決裂成為宗教改革前兆,英國的宗教改革從改革會議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基調不同。根本上是王權和教權不能調和,教會的行為也令人不齒,所以當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以後,新教的地位在英國牢牢確立了。宗教改革前,教育事業是教會來安排的,政府並不重視,所以國民教育水平的程度並不高。當教育移動到政府手裡時,短期內提升文化水平也不太可能,而且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了貴族學者的不滿,他們為了提升自我,開始向外發展,成為歐洲遊學的先驅。值得重視是,本來不被尊重的女性教育在思想改革後受到了社會的關注。
人們的觀念與概念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發生變化,與此同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都會隨之改變。經濟的發展要匹配相應的文化程度,在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顯然做不到和文化相適應,所以這一時期的經濟推動著文化的步伐,社會也在不斷前進,這種經濟的先行和文化的之後,也成為一種內在矛盾,推動者有志之士向外尋求思想文化的進步。
三、資本主義胎動時期的都鐸王朝,孕育著體制改革;體制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使得歐陸遊學逐漸實現
都鐸王朝作為封建向資本主義過度的時期,舊的社會成分開始減少。圈地運動後的農民失去土地,變成手工業者,成為早期資本家的雛形。宗教改革之後,多數教會地產走向沒落,修道院也開始被關閉,財產落入皇室手中,為了鞏固政權獎勵給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鼓勵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後來,君主推行重商政策,給予商業一定的特權,支持冒險商人進行了一定的海外貿易,開拓海外市場。
之後政府還為海軍頒布一定的頭銜,希望他們為商業保駕護航,這一系列的舉措都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在國內的良好運行。這些條件都為英國進行歐陸遊學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交通方面,英國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登陸後還要翻越阿爾卑斯山才能到到羅馬。海上交通發達後,陸上交通也隨之發達,可以實現歐陸遊學的交通條件成立。之後印刷術的發達,成為教育的必需品,
閱讀手段的擴張加大了人們接受教育的願望和手段,通信設備和地圖都推動了遊學的進步。英國的實力讓英國在歐洲大陸有了發言權,國民逐漸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開始接受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心理和物質上都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總結
隨著宗教改革後的宗教人數的減少,世俗人員大量湧入官職,這就要求官員需要接受訓練,頭腦清楚,起草文件等等,還需要他們會一門外語,了解法律。這些都要求貴族提升自我的素質,同時當時法國宮廷的禮儀和語言是歐洲各國的榜樣,因此遊學也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增加了遊學熱。同時隨著國內的文化發展不平衡,一些社會問題暴露出來,在政府掌握教育以後,貴族開始意識到自己國內文化的簡陋,也認為英國向外索取文化發展是一種必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英國人領略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對自己文化發展的現狀不太樂觀,英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比較,成為了貴族們自我認知的重要突進。以往的英國以經驗主義著稱,這在學習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也成為了常見的學習形式。
參考文獻:
《英格蘭教育旅行傳統探析》
《英國史》
《外國教育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