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2500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在世界上首開研學旅行先河,但真正將這種遊學旅遊發揚光大的卻是英國。研學旅行,在英國被稱為the Grand Tour——「大陸遊學」,起源於16世紀,甚至可以追隨到更久以前,18世紀可以說是鼎盛時期,並且由最初的貴族化逐漸發展到平民化。
英國貴族歐陸遊學,歷經了500年的發展,遊學的內容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遊學帶來的知識和文化改變了英國當時的現狀。
一:英國貴族化「大陸遊學」
16~18世紀英國貴族青年教育必須經歷的階段,就是要經歷過大陸遊學。這是由於當時的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受教育水平不斷的提高,英國貴族被歐洲大陸璀璨文明所吸引,出國留學的熱情也不斷被激發出來前往歐洲大陸各國留學成了貴族間的風潮。
由於社會地位的需要,在16世紀初的大陸遊學,主要是以人文主義教育為主,但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貴族們的修養,遊學也變成了貴族的一種象徵。貴族們學習各國的語言和古典文化,把這些語言和文化帶入自己的國家,傳播和吸收。
在遊學的過程當中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還會有機會拜訪有文化的人,涉足名勝古蹟,收穫豐富多彩的遊學生活。這些英國貴族弟子,在遊學的過程可以選擇和陪同之下進行,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習的知識。
英國的貴族學子們不僅學會了貴族禮儀,增長的見識,提高了個人修養,還增進了國家之間的互相了解,在16世紀中後期貴族們對學習純學文的熱情漸漸超過了作為管理基金的實際需要。
遊學的過程當中內容也逐漸偏向實用的科學,如法律,醫學,建築,甚至數學等各個學科文化課佔據了儒學的絕大部分時間。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貴族化的大陸遊學特色逐漸被削弱。
有大量的中產階級和普通工薪階級的實力,也加入到大陸遊學中的隊伍來。促進了英國大陸遊學從貴族化走向大眾化的階段。而在這幾世紀當中,這些英國貴族們到底在遊學過程中學會了什麼,也遊出了什麼來呢?
二:遊出英國式的瘋狂
1:為的是成為更好的君主國家
至今不少人認為《義大利遊覽》是標誌著英國的歐陸遊學開始的標誌。該書雖然發表於斯圖亞特王朝復闢時期,但反映的卻是當時英國工商者包括貴族要求發展工商業經濟的意願他們想走出國門,考察其他地方的文化和市場,也為的是個人今後的發展實力,打下基礎,擴展個人視野。
中世紀時期的英國人會議,外交,軍事,商業等原因前往歐洲大陸還會以朝聖者和騎士以及學者的身份前往歐洲大陸遊歷。儘管在橫渡英吉利海峽前往歐陸危險重重,千辛萬苦,但每年都有著記憶豎版的英國男女奔赴歐陸。
這時候的英國人,不僅是為了在學術上的有所成就,其實更為的是當時想成為更好的君主共和國服務來研究周圍的世界 。
2:遊出「人文主義」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盛行,朝聖活動中世俗成分顯然超過了宗教方面的考慮,它逐漸成為了從事其他事情的藉口,因而逐漸失去了合法性。之前英國人會以朝聖的方式前往歐洲大陸學習,但現附帶產生的現象即是人們對外部世界興趣以及遊學的熱情。
英國貴族學子在義大利之旅中,學習到了人文主義。自此之後,人文主義的理想鼓舞了英國人,一代又一代的英國貴族學子也相繼前往歐洲大陸遊學。
就學術而言,他們在學成歸來後,將國外的思想精華介紹到英國,並且賦予他們本土特色,隨著人文主義在英國的傳播,這種思想在人們的認識當中,慢慢的變成了一種可能性。
即是人文思想的可能性——追求。在人們的冥想是生活中與積極的生活之間搭建了橋梁,這是英國貴族歐陸遊學中,「遊」出的思想,這種思想教育理論也慢慢地引入了,當時經歷經濟和社會以及宗教重組的英國。
3:大同小異的路線,遊出革命知識
「歐陸遊學」的線路大同小異,在1643年11月,學者約翰艾維倫離開牛津,經過佛爾海峽。到加萊,再到巴黎,然後越過阿爾卑斯山,最後抵達羅馬和威尼斯,中心目的地是義大利。
在此之後許多貴族和鄉紳子弟,都將他的遊學線路作為典型的線路。英國貴族們在這遊學的旅途當中,不僅走出了國門,也開闊了視野,學習治國安邦之術,增強了管理和經營的能力。
歐洲大陸的水產文明讓英國貴族吸引在其中,如果真的要問他們在這遊學的過程當中,到底遊出了什麼來?應該就是遊出了見識和知識。
當時的大不列顛是處於工業革命的準備前期,有產階級對他國的教育文化和市場有著很高的興趣和需要,通過遊學對歐洲大陸的實踐和實地考察,來增強當時貴族們的閱歷和素質,這無疑是給工業革命做準備。
4:遊出了重新認識
長期以來英國人對天主教徒都會有許多的偏見,而天主教國家的居民對英國人也有非常多的誤解。鄙視英國人的島國心態,嘲笑他們的高傲和保守,對於英國貴族異國遊學的行為一度不理解,甚至稱之為英國式的瘋狂。
但這種遊學促使了英國上層對羅馬天主教的重新認識。這也是歐陸遊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成果。使得國民在宗教問題上更加包容,並且在政治上解決放天主教徒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這一場遊學風,是英國人加強了對異國異族和不同教派的了解。
英國人也慢慢的吸收當時義大利等國豐富的宗教文化以及藝術上的成就,這也給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達文西的油畫《蒙娜麗莎》,拉菲爾的《雅典學派》……都可以從看出在無聲語言中突破了宗教的信條以及戒律,許多英國人在名畫前的流連忘返,長期形成的偏見和歧視冰釋前嫌,崇拜和讚美之心油然而生。
三:遊出了大量的珍品和知識
1:大量的珍品出現
歐陸遊學中的收穫的不僅是思想,知識,還有一項收穫是珍品收藏。那當時最出名的收藏家莫過於就是密爾頓爵士。他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與精力,收集了許多古希臘藝術品。在1777年當中。他公開展示過自己的收藏品。
其中有730個希臘花瓶以及600件青銅劍,6000枚硬幣。截止到1796年,這時候的密爾頓爵士出版了許多介紹當時義大利藝術珍品的書籍,此書一發激起了大批年輕才俊赴往歐洲大陸尋寶。這群寶並非是森林探寶,是與當時的歐陸遊學有著密切的關係。
2:文學上的小有成就
在歐陸留學中最讓人值得注目的是一些學者專家,當然這些學者專家幾乎也都是英國貴族。畢竟在16~18世紀,英國都處於在貴族時代。其中蒙塔古夫人瑪麗,在歐陸遊學的過程當中,根據自身的感受寫下了名篇巨作。
對於這位喜歡結交感情外露以及博學多才的貴族來講,寫寫作對於他來說更是得心應手。在1716年時,其蒙夫太古爵士擔任土耳其公使,他即跟隨著前往伊斯坦堡積極學習,土耳其文融入當地社會,並撰寫了大量的文論。
但在他26歲時,曾患得天花飽受折磨,流居土耳其時期見當地,有防止天花效果顯著。回國之後,他首先提出了接種疫苗以及防禦該病,後來在國外定居了20餘年,也寫出了一本名叫《土耳其使館來信》,發表之後廣受讚譽。
除此之外,在1766年發表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當時貴族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大陸遊學中汲取到的營養和啟示,編寫了這一本書。在1763年到1765年時間當中,他反覆思考羅馬帝國的衰亡原因,回國後也繼續研究最終於1766年發表了這一本轟動世界,大眾讚揚的書籍。
這一本書的確讓作者愛德華·吉本登上了歷史上卓越的地位,不可忽視的是,這本書的靈感以及知識都是他從大陸遊學中得到的。
3:建築上添加的靈氣
英國貴族們不僅在文學上遊出了知識,在建築上也有所成就。1858年發表的《戴克里先宮之廢墟》即證明了當時由學者羅伯特·亞當在歐陸遊學時看到古代建築遺蹟和佛羅倫斯等地的風光之後。
去到羅馬感受當地的建築遺蹟,把大陸和不列顛的古典建築特色融會貫通起來,形成風靡一時的亞當風格。他不僅藉助了古羅馬建築精髓,還加上了當時法蘭西的格調,以及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建築裝飾的特色,把建築物從死板和陳舊中拉扯出來,給當時的英國建築添加了許多動感和靈氣。
結語:
在這風靡一時的歐洲遊學中,貴族們到底「遊」出了什麼來呢?遊出的是當時英國貴族的代表,遊出的是當時英國的強盛,遊出的是野心和希望,更遊出了幾代人的炙熱情感。歐洲大陸的文化以及藝術乃至建築風格據英國本土的文化,碰撞,雜糅,促使了英國成為一個「新「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