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2021-01-09 中公教師網

在上一月的「每月一話」的複習指導中我們共同學習了「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理論指導。那麼在本月的講解中,我們將帶領大家共同去學習人格發展中的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的學習。這一部分在考試中其實考察的相對比較少,但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的地區喜歡考察這一部分的知識點,這一部分的知識點一般來說考察的題型為單選題和多選題。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別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結構,這三個結構在人格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知識點如下:

(1)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本我包含基本的內驅力和反射,處於「潛意識」狀態,它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這個人格其實可以理解為「欲望的集合體」,只要能滿足自己的欲望的行為都可以去做。

(2)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間的矛盾。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抵消、投射、升華等。這個人格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那一個現實的人格。

(3)超我:遵循道德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是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我經常用一句話說,他就是每個人人格中的「白子畫」,具備崇高的道德責任感。

其實這個知識點大家理解性的去記憶就行了,曾經有一個網絡小故事也是來說明這個的,就是每個人頭腦中都存在兩個小人,一個小白人和一個小黑人,其中那個小白人就相當於我們這裡說的超我,小黑人兒相當於這裡所說的本我。進場這倆小人都在我們腦子中打架,為了緩解這倆小人的矛盾,所以每次都會有自我出來調和他們倆的矛盾。

好了,這個月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就給大家說到這裡,另外,我們下個月會繼續給大家說弗洛伊德的性慾階段理論,我們下月再相約中公教師網。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2021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2021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甘肅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個有組織的整體,這個整體是分成不同層次的,各個層次起著不同的作用,執行不同的功能。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能》一書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組成部分。他認為人格的這三個部分是經常發生衝突的。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部分。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在少年派身上的體現
    本文將通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構成,來剖析影片主人公派內心世界的構建和變化。一、弗洛基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超我、自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 與幾個室友合租的幾個月中|我深刻了解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自我、本我與超我兩兩相矛盾時,該如何取捨,何去何從。01 自我—快樂原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在百度百科解釋為: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而它遵循快樂原則,只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屬於人格結構的生物成分。
  •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個部分,並命名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組成,如飢餓、性和攻擊。它在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層面上運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尋求即時的滿足。它趨樂避苦的精神動力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自我在無意識和意識水平上都發生作用,受現實原則支配。自我基於現實為什麼嬰兒把東西放入嘴裡?一些人認為這是用來評估來滿足本我。
  •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1.本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是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的,以追求非理性的、衝動性的和無意識的自我滿足為目標進行活動。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即要求自由表達尋求快樂的各種欲望。如果每個人的人格都只受本我控制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世界定會處於無法想像的混亂之中。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淺析《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楚門對於早已規劃好的虛假人生一無所知,自我的現實生活雖然無憂無慮,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本我在一直計劃著逃離,最終他擺脫現實的束縛,選擇了自己想要的超我生活。本我、自我和超我出自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成三部分:處於潛意識本能的我、現實世界中的我和理想化自由的我。
  • 談談人生:弗洛伊德有三我,王國維有三個階段,而他,有四個境界
    思考者矢量圖弗洛伊德的三我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弗洛伊德自我,是指人有了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有了自主意識,好比說本我是看著能吃的就去吃,自我就是怎麼去找吃的並開始行動的階段了。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五時期:即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認為,與此類似的心理過程和行為反應也在女孩子身上發生,這就是所謂的「戀父情結」。女孩子最後也與母親發生認同作用,而開始習得女性的行為方式。弗洛伊德認為,適當地處理性器期的矛盾衝突是影響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與父母親的認同不但是超我發展的啟端,同時也是兩性行為方式的基本學習歷程。
  • ...發心》C2 發展心理學理論 之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弗洛伊德)
    C2 發展心理學理論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樂原則。
  • 《熟悉的陌生人》啟示:從迷失到回歸,淺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下文將藉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來解讀主人公尼古拉的心理困境,探尋尼古拉複雜的人物性格和自我覺醒。弗洛伊德創立了人格結構模型,他把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熟悉的陌生人》的男主角尼古拉,在影片中的不同階段的表現,正好對應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種形態。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
    關於此內容在四川基本上還是考察人物與觀點的對應為主(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具體來說,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性本能、早期經驗、冰山理論、潛意識等內容考的比較多,精神分析理論這五大階段的考頻較低,大家能夠記住每個階段的關鍵特徵、性感區域以及在此階段沒有發展好會有什麼衝突即可。
  • 榮格:我與弗洛伊德的三個不同
    弗洛伊德有關性慾、嬰兒期享樂及其與「現實原則」(principle of reality)的衝突、亂倫等的言論,皆可看做是對他自身心理構成的最為真實的表達。他為在自己身上所注意到的這些東西賦予了恰當的形式。我並不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我之所以被加上此一稱謂,只不過是因為弗洛伊德本人及其門徒目光短淺。
  • 解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今天打算解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但我不打算僅僅說這本書,而是計劃通過介紹從心理學起源發展出的三個基本流派,到精神分析流派,再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最後落到《夢的解析》的結構,欲使看官們對本書有一個全景式綜觀,也希望能夠和我一道,對心理學有一個基礎性認識,遺憾的是,以當前目測,篇幅較之《意志和表象》有過之無不及,看官們看得下去姑且看之,切莫強求。下面開始。
  • 《克洛德·格》: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剖析克洛德·格的救贖之路
    從克洛德行竊到他被送上斷頭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步步「淪陷」軌跡遵循著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三重人格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人格意識。而他的覺醒就是在這三重人格意識之下不斷升級完成的。本我,是指潛意識裡的本能反應。即生本能,性本能,死本能。簡言之,它是一種自然屬性,不受外部環境條件的制約。當一個人被推到一種「極端」的處境之時,便會釋放這種原始的力量。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在人性哲學中不僅反映了學者自身的生活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與科學趨勢,而且學者對人性的看法也直接影響到他們人格理論與研究的層面與方式。人格結構人格結構是人格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個別差異的假設性概念。主要探討用「特質」還是用「類型」、用「自我」還是用「需要」來解釋人們穩定的個別差異。
  •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思考《孔雀》中兩兄妹的人格
    影片運用三段式的非線性敘事結構,三兄妹的故事互為文本,平行的視角相互補充說明故事,使用平行蒙太奇來展示出在那個時代中一個普通家庭的不平凡。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的三重人格理論是指「自我,本我,超我」。每個人的各種行為舉止都可以利用三重人格理論來解釋。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