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2021-01-09 中公教師網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1.本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是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的,以追求非理性的、衝動性的和無意識的自我滿足為目標進行活動。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即要求自由表達尋求快樂的各種欲望。如果每個人的人格都只受本我控制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世界定會處於無法想像的混亂之中。本我為人的整個精神和人格的活動提供能量,這種能量叫作力比多,源於人的生存本能。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力比多決定了人的生存的願望,即一種潛在的滿足性慾的願望,人追求快樂的一切形式都是這種願望的表達方式。與生存本能同時存在的,還有破壞本能,這種本能表現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和破壞的欲望。弗洛伊德列舉了人類漫長歷史中的種種暴力和戰爭,作為這種本能存在的佐證。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會通過非破壞性的形式釋放本我的能量,緩解由於性衝動或攻擊衝動造成的內部壓力。

2.自我

本我產生能量,但如何使用能量則由自我控制。因此,有人把自我比喻為一個「執行官」。例如,本我就像一個雙目失明的國王,雖然他擁有可怕的力量,但是其命令的實施必須依賴「執行官」。本我只能夠決定一個期望行為的意象,而真正有權將本我的願望落實為外部行為的系統是自我。自我是思考、計劃、問題解決和決策的系統,是在人格的意識控制之下發生作用的。本我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而自我則按照現實原則行事。因此,在本我的要求不符合實際或不合時宜的情況下,自我會對這種衝動進行控制,將行動拖延,直到認為它話官時再行動。

3.超我

超我對於自我的思想和行動起著判斷和監察的作用。超我的一部分成為良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標準。當人的行為有違這種標準的時候,良心就會受到內疚感的懲罰。超我的另一部分成為自我理想,反映著一個人在幼年時受到父母讚揚或獎賞的那些行為。自我理想是一個人目標和抱負的源泉,當達到這種標準時,人會感到自豪。通過以上過程,超我以一種「內化的道德標準」的形式控制著人的行為。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缺乏控制力的超我可能使一個人成為不良少年、罪犯,或形成反社會人格,而一個過渡嚴格的超我則可能使人產生壓抑感或難以承受的內疚感。

在理論上,弗洛伊德把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力量描述為既相互獨立又互相矛盾的心理過程,它們通過衝突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例如,本我要求愉快的願望立即得到滿足,而這經常會與超我的道德標準發生衝突,本我的衝動會受到自我和超我的控制。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在少年派身上的體現
    本文將通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構成,來剖析影片主人公派內心世界的構建和變化。一、弗洛基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超我、自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在上一月的「每月一話」的複習指導中我們共同學習了「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理論指導。那麼在本月的講解中,我們將帶領大家共同去學習人格發展中的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的學習。這一部分在考試中其實考察的相對比較少,但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的地區喜歡考察這一部分的知識點,這一部分的知識點一般來說考察的題型為單選題和多選題。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個有組織的整體,這個整體是分成不同層次的,各個層次起著不同的作用,執行不同的功能。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能》一書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組成部分。他認為人格的這三個部分是經常發生衝突的。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部分。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
    關於此內容在四川基本上還是考察人物與觀點的對應為主(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具體來說,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性本能、早期經驗、冰山理論、潛意識等內容考的比較多,精神分析理論這五大階段的考頻較低,大家能夠記住每個階段的關鍵特徵、性感區域以及在此階段沒有發展好會有什麼衝突即可。
  •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個部分,並命名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組成,如飢餓、性和攻擊。它在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層面上運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尋求即時的滿足。它趨樂避苦的精神動力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自我在無意識和意識水平上都發生作用,受現實原則支配。自我基於現實為什麼嬰兒把東西放入嘴裡?一些人認為這是用來評估來滿足本我。
  • 與幾個室友合租的幾個月中|我深刻了解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01 自我—快樂原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在百度百科解釋為: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而它遵循快樂原則,只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屬於人格結構的生物成分。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1.早期動力理論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 人格理論
    人格特徵量表(IPC)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測量工具。 88、T型人格理論弗蘭克•法利認為,人格類型是依據一群是否具有某種特殊人格來確定的。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法利提出了T型人格就是單一類型理論的代表。 96、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1)本我:位於人格的最底層,是人的原始的無意識本能、欲望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它要求滿足,遵循快樂原則;(2)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
  • 2021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2021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甘肅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克洛德·格》: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剖析克洛德·格的救贖之路
    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識才能影響著身邊人,喚起肖生克一點點自由的味道。胸有丘壑,崇尚自由。最終「越獄」成功,完成了身體和靈魂的雙重救贖。肖申克的救贖之安迪紀伯倫曾說過,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講的《克羅德·格》也是有關人性救贖的一部作品,它和《肖生克的救贖》有異曲同工之處。
  • ...發心》C2 發展心理學理論 之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弗洛伊德)
    C2 發展心理學理論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樂原則。
  • 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論儘管讓人「很討厭」,但他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
    這些發現在當時來說是全新的理論,弗洛伊德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大增。1885年,弗洛伊德來到巴黎,師從法國神經病學專家,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的讓-馬丁·沙可學習。在這裡,他受到沙可的啟發和鼓舞,決定從神經學家轉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從沙可那裡學到治療有關歇斯底裡症的方法——催眠術。
  • 《熟悉的陌生人》啟示:從迷失到回歸,淺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下文將藉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來解讀主人公尼古拉的心理困境,探尋尼古拉複雜的人物性格和自我覺醒。弗洛伊德創立了人格結構模型,他把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熟悉的陌生人》的男主角尼古拉,在影片中的不同階段的表現,正好對應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種形態。
  •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三、理論應用(一)神經症與精神病的病因與特徵和弗洛伊德一樣, 卡特爾也認為神經症與精神病起源於個體內部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
  • 心靈秘密的探索者弗洛伊德夢的理論
    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內容相當豐富,我們前兩次講了夢的性質,也就是夢是人的願望的達成。和夢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在講他的方法之前,先批評了古代人釋夢的方法。他稱之為非科學的方法。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在前面介紹過的約瑟給法老解夢的方式。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五時期:即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事實上,弗洛伊德相信成年人格實際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每一階段的劃分是以動欲區的轉移為依據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主要是本能的發展,本能的根源在於身體的緊張狀態,多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稱為動欲區。動欲區在發展的早期是不斷變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門,然後是生殖器,據此他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即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 弗洛伊德解密為什麼「喝奶茶喜歡咬吸管」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他依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提出了心理性慾發展階段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喝奶茶咬吸管」的原因。而他在這一理論中,既提出了劃分心理發展階段的標準,又具體規定了心理發展階段的分期。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說起心理學巨人,大家都會想到弗洛伊德,熟悉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為心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潛意識理論和對夢的研究解析至今還深刻影響著心理學界。1907年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維也納見面,交談長達13小時,此後開始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強調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親般的權威也讓榮格無法忍受,最後終於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