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之理想

2021-01-17 覺淺躬行僧

高尚的宗教,大都以自由,平等,福樂等為理想目標,要實現這些理想,首先是「生」的實現。離開了生存,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不復存在。所以一切宗教的根本論題也集結在這。道教說長生,耶教強調永生,以此類推其他高尚宗教大都以「永恆的生存」為基本理想。倘若這一切僅憑科學進步即可獲得滿足,那宗教的存在就可以取消了,或者可用美術,哲學去替代他。所以人類內心有意無意流露的使人嚮往的這種基本理想構成了宗教獨特的內容。這即便是科學進步也不能隨便抹煞的。

道教說長生,耶教說永生,但佛教卻強調無生。這看似矛盾實則是相容的。耶教中人死了要麼是天國否則是地獄,天國是永生那地獄又何嘗不是。道教說長生,如若長生百歲千歲以外而無兒無女,多災多病,那這樣的長生不一定是理想的。佛法說: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是不需要藉取任何外力而必然如此的。但是我們這樣的永續卻存在著本質上的障礙和缺陷,包含著必然的煩惱和苦痛。這根源於內心的錯亂,起惑造業,招致苦果,導致了生的延續。唯有對現實的生存徹底革新,促使身心發生質的變化,從情識的中心流轉為智慧的中心,才能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因此佛教說「無生」是比其他宗教更進一步的,是對那充滿苦痛的雜染生的否定。「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非大死不得大自在。所以佛說無生實則為新生,而這樣的新生也全非完全寄托在死後的將來。

要求新生實是自力自救,非他力的加被與庇護,修習佛法必然要領會這一點,若不能理解這點,偏從儀式和信條著眼,那就有點南轅北轍,買櫝還珠了。宗教能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地完善發展,是因為他是人類智慧的產物。釋迦牟尼出生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因為大徹大悟的自證,創立了博大精深的佛教,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直到今天還是嶄新而又全面的。佛教是宗教,但不是迷信,不能以神教的目光去斷定它,人類自身的新生淨化才是宗教的本質意義,佛教更是如此。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八:農民的宗教改革2
    基督教之四十八:農民的宗教改革2 (2)建立農村社區教會 古代的教會也許是農民宗教改革家的一種理想。他們要求去掉教會的神秘性和貴族傳統,把教會變成一個基督徒之家。
  • 宗教理想和赤裸人性---《靈與欲》
    人們利用宗教幹的壞事,歷來就多不勝數。宗教成了某些人獲得利益和權利的工具。好像莎士比亞戲劇裡的紅衣主教等神職人士,大多是心懷鬼胎的反面人物。他們在勸人從善的同時,幹著違背善行的壞事。這樣的人最為人所不齒。
  • 紐曼《大學之理想》導讀
    作為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較早系統、綜合、全面的論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的著作,《大學的理想》融合了紐曼經典自由教育哲學的思想,反映出較為豐富與深刻的大學理想內涵。「大學之理想」。這樣的交流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面對噴湧而來的新觀念進行積極、及時處理」的過程,促使心智不斷成長、生長,因為就算「僅僅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如精通法律或統計學,但也難保無思想狹隘之嫌。」而見識廣博,也並不代表思想深刻。2.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既然至善是每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所必然追求的, 所以, 作為其最高希望的對上帝的信念, 我們就必須「視之為真」, 並且在程度上絲毫不遜色於知識。這才是道德的宗教, 或者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宗教。也就是說, 我們只應該懷著人性的理想和人格的理念, 儘量接近它, 儘自己的一切努力做好人, 對其餘的事情就可堅定地懷抱著對上帝的聖潔、仁慈和公正的信仰。  2.從上帝的三個特性展開的宗教實踐功能  第一, 就上帝作為聖潔的法則的頒布者而言, 我們只有通過成為一個符合人性的理念的人才能使自己成為上帝所喜悅的人。
  • 帝國之祈禱:宗教與葬禮
    ,這樣說可能是正確的,因為羅馬帝國接受各地區的大多數宗教信仰並使之適應其自身的發展需要。 戰神馬爾斯的重要性僅次於朱庇特,大多數以其名字命名的節日與戰爭的裝置準備及士兵相關,因此,其名字成為戰爭之神的同義語。然而,馬爾斯似乎也具有一種農業職能,這通常在行省崇拜的各種描述中最明確地表現出來。尼普頓是義大利水神,不要與海神波塞冬或奧西娜斯混淆,然而人們有時仍會分辨不清。阿波羅具有純正的希臘起源,掌管藝術、音樂、美麗及所有崇高理想之神。
  • 「法輪功」邪教之「教」不是宗教之「教」
    從以李洪志為總頭目的「法輪大法研究會」,到全國各地的練功總站、輔導站、練功點,「法輪功」組織內部有章程、有制度,分工明確,令行禁止,信徒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說明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組織體系。從各種各樣巧立名目的學習班、培訓班、輔導班,到頻繁的「傳法」、「弘法」,「法輪功」組織的活動亦愈演愈烈。即便是李洪志巧舌如簧,又怎能抵賴「法輪功」組織是一種「教」這個鐵的事實呢?
  • 佛教:史前頂禮的原始宗教
    三星堆遺址發掘出的一號坑和二號坑,據推測都是遠古魚鳧王時期的大型祭祀活動的遺存,屬於原始宗教的範疇,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宗教。人類是有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和物質欲望的高級生靈,對於世界的本源,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 中國武俠電影與宗教倫理
    隨著劇情進展,慧圓大師真正介入影片的敘事衝突是在楊慧貞和石將軍逃進山林之後,在兇殘而強大的惡勢力追殺之下,楊慧貞和石將軍的生命處境岌岌可危。就在這時,慧圓大師憑藉著自然之靈氣,騰躍於碧波水色與綠葉陽光之間,猶如神仙下凡來降妖伏魔,將東廠鷹犬就地制服。慧圓大師的出場,在敘事上終止了一場生死追殺的延續。慧圓大師信手將追兵手中的兇器折成兩截,顯示出佛法無邊的威力。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一位西方權威漢學家勞倫斯·湯普森走得更遠,他甚至堅決認為家庭就是中國的「現實宗教」。基督教以其肉體復活的教義延長了肉體存在使之超越死亡,而中國則通過延續家庭超越了死亡:由此產生了祖先崇拜在中國的重要性。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對社會的重視最顯著地表現在,它將其各種宗教置於適當的相互關係中的獨一無二的方式。
  • 從宗教歷史類型論邪教不是宗教
    (恩格斯)根據各種宗教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具體過程及其幻想地反映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宗教分為原始宗教、國家宗教、民間宗教和世界宗教等基本類型。現代新興宗教與古代民間宗教屬同一類型。邪教是新興宗教的畸變,是社會的毒瘤,它本質上是一個法律概念,而不是學術概念。
  • 妖魔鬼怪與平民之聲:中國宗教文化中的「左道」
    另一方面,神聖之力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都可在人生歷程的塑造中發揮作用,我相信我們可以用這種作用的基本取向來定義中國的宗教文化。我反對楊慶堃關於制度性宗教和彌散性宗教的兩分法,以及近期研究對神職化(hieratic)宗教和非神職化(lay)宗教的嚴格區分。我也不認同用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不同宗教傳統來定義中國的宗教。
  • 復仇之心點燃的戰火,胡司宗教改革後,捷克農民起義爆發
    在公元14到15世紀,捷克王國的封建化程度加深,社會矛盾加劇,以胡司宗教改革為導火索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這場被稱為「胡司之戰」的捷克農民戰爭深刻影響到了捷克的後續發展進程,對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 (一)文明和宗教的衝突——評《天國王朝》
    他們的故事又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普通人背井離鄉,高喊著宗教口號向遍地是金的東方進發。在與穆斯林的相互攻伐中,很多原先被宗教口號蒙蔽的人開始發現,這場戰爭實際並不是原來宣揚的那麼神聖,而是赤裸裸的和穆斯林搶奪土地和財富。(影片中,執政官泰比瑞斯說過一段反思的話。)於是,十字軍東徵也具有了西歐國家向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掠奪性質。
  • 《霍亂時期的愛情》:世俗之愛溫暖了歲月,理想之愛成就了今生
    她得到了阿里薩一生都矢志不渝的理想之愛,也得到了烏爾比諾的世俗之愛。假如把愛比做一件衣服,理想之愛就是高高地掛在奢侈品商場櫥窗裡的那一件,它高貴、冷傲,讓你窮盡全部的身價,依舊高不可攀。而世俗之愛,就是你丈量了你錢包中的數目,在儘可能的範圍內做了比較,最終買回家的那一件。它或許,並不是太華麗,穿久了,它還沾染了汙漬,有了磨損。但它足以蔽體、禦寒。它的體面也足以滿足一個俗人一生中所需要走過的種種境遇。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也曾拜物拜畜生,也曾怕神怕鬼,但他現在漸漸脫離了這種種幼稚的時期,他現在漸漸明白:空間之大隻增加他對宇宙的美感;時間之長只使他格外祖宗創業之艱難;天行之有常只增加他制裁自然界的能力。以革命黨言之,中共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無神論政黨、馬克思主義政黨,為全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綱領和遠大理想,將共產黨員不準信仰宗教規定為黨的政治紀律,事實上是要求所有黨員必須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世界觀;以執政黨言之,中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和處理宗教問題,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 真實的史前文明探源之東西方宗教的淵源
    通過傳播傳統文化、前沿科學,為同道之士在追求身心健康、開啟智慧、成就眾生的過程中提供啟示和幫助。    歡迎大家就修行、養生、中醫、易學、靈魂以及UFO、史前文明、新物理學或維度生命學等話題發表見解,相互學習,共同成長!聲明:本文觀點素材來自於網際網路,可能會引起一些宗教信徒的牴觸。
  • 愛因斯坦的宗教
    ⑺宗教和自然科學都相信有一個主宰世界的力量,在追問這個偉力的存在和本質的時候,宗教同自然科學便相會在一起,但它們對此作出的回答卻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指的是上帝,另一個指的則是世界秩序。泛神論者把上帝還原為大自然的這一哲學思想,對我們理解愛因斯坦和西方一些自然科學家的宗教信仰,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 幸福與宗教——康德的空頭支票
    「道德必然導致宗教」,是康德的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幸福則是這個命題的論證中的關鍵一環。正是為了滿足有德之人對於德福相配的希望,康德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公設。然而,康德的上帝所保證的幸福卻並不是有德者所希望的幸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康德的宗教哲學實際上給人們開出的是一張幸福的空頭支票。
  • 靈風飆起|03 ·宗教法庭
    原著:大衛·葛瑞森(DAVID GARRISON)接下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將與您共讀作者大衛·葛瑞森的作品《靈風飆起——  近年在伊斯蘭世界中的穆民歸主運動》詳細探討上帝在穆斯林世界九個地理文化區域所興起的群眾歸主運動每次將按序推送一篇文章節選您可以針對有感動的方向為之代禱
  • 錢穆:中國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
    這即是中國文化精神與文化理想在藝術中之透露。我非常歡喜中國式的園林,而說不出其所以然。有一次我在加拿大多倫多遊一園林,乃是模仿中國式的,裡面一棵蒼松,旁栽一株稚柳。我忽然心領神會,蒼松愈老愈佳,稚柳愈嫩愈好,兩相襯託,那是自然,而同時亦即是藝術。那自然已經過了人的心靈的培植和布置。藝術中的自然,雖經改造,而仍見其極自然,別具匠心,而不見有斧鑿痕,只見是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