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宗教,大都以自由,平等,福樂等為理想目標,要實現這些理想,首先是「生」的實現。離開了生存,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不復存在。所以一切宗教的根本論題也集結在這。道教說長生,耶教強調永生,以此類推其他高尚宗教大都以「永恆的生存」為基本理想。倘若這一切僅憑科學進步即可獲得滿足,那宗教的存在就可以取消了,或者可用美術,哲學去替代他。所以人類內心有意無意流露的使人嚮往的這種基本理想構成了宗教獨特的內容。這即便是科學進步也不能隨便抹煞的。
道教說長生,耶教說永生,但佛教卻強調無生。這看似矛盾實則是相容的。耶教中人死了要麼是天國否則是地獄,天國是永生那地獄又何嘗不是。道教說長生,如若長生百歲千歲以外而無兒無女,多災多病,那這樣的長生不一定是理想的。佛法說: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是不需要藉取任何外力而必然如此的。但是我們這樣的永續卻存在著本質上的障礙和缺陷,包含著必然的煩惱和苦痛。這根源於內心的錯亂,起惑造業,招致苦果,導致了生的延續。唯有對現實的生存徹底革新,促使身心發生質的變化,從情識的中心流轉為智慧的中心,才能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因此佛教說「無生」是比其他宗教更進一步的,是對那充滿苦痛的雜染生的否定。「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非大死不得大自在。所以佛說無生實則為新生,而這樣的新生也全非完全寄托在死後的將來。
要求新生實是自力自救,非他力的加被與庇護,修習佛法必然要領會這一點,若不能理解這點,偏從儀式和信條著眼,那就有點南轅北轍,買櫝還珠了。宗教能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地完善發展,是因為他是人類智慧的產物。釋迦牟尼出生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因為大徹大悟的自證,創立了博大精深的佛教,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直到今天還是嶄新而又全面的。佛教是宗教,但不是迷信,不能以神教的目光去斷定它,人類自身的新生淨化才是宗教的本質意義,佛教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