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浮生。
一草一天堂,
一葉一如來。
一砂一極樂,
一方一淨土。
一笑一塵緣,
一念一清淨。
佛教自公元前600年創立。時尼泊爾14歲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出遊,見途中老人,病人,死屍,感到苦惱。19歲辭別妻兒,不顧父王淨飯王的多番勸阻,毅然出家。林中獨修,七日一餐。六年後,形容枯槁,仍無所得,幾欲餓死。洗把臉,擦了個澡,換了件衣裳,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七天七夜,擱那菩提樹下,苦苦的思索:我來這個世界上是為了浪費糧食呢,不是為了吃飯呢,還是為了吃飯呢?還是不是為了吃飯呢?時頭痛難奈,一陣風吹過,悉達多腦門裡一哈子開朗了:我來到了世上就是為了吃飯的,其餘的什麼也不為。遂成佛。
佛教自天竺祖祖相傳,一祖如來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傳到達摩,先後途經二十八祖。到了達摩這一代,天竺佛教開始沒落,他的師父般若多羅跟他說:摩呀,天竺這邊的人早已從欲界跳過有色界,直達無色界了。達摩心想:三界不都是同生同息,有中帶無嗎?就似懂非懂地問:那你老也給指條道,也讓徒兒早點上道呀。般若多羅接著說:摩呀,倭國聽過吧?答:聽過。曰:那不是個好地方。答:諾。曰:震旦聽過吧?答:聽過。曰:那是個好地方。答:諾。曰:波斯……答:師父,你就別墨跡了,直說。曰:摩呀,就震旦吧。
於是達摩三年偷渡,來到中國,南朝梁武帝接見。武帝問:我修廟鑄佛,寫經度僧,可是有無上功德?達摩眯著隻眼,冷冷的說了句:有功德……突然打了個哈欠,蕭衍笑得不行,達摩後面接了三個字:個屁呀。武帝又問:啥是佛學真諦?達摩說:沒有絕對,只有湊合。邪念腦門過,佛祖心中留。於是兩個探討佛學,達摩主張內修,inner peace,武帝主張功德圓滿,達摩主張讓眾生離苦獲樂,武帝主張個人修真。於是不是一家人,不吃一鍋飯,武帝的熱臉迎來的是達摩的冷屁股,就一心想著他早點閃人,達摩也明白,此地不易久留,於是北上入魏。途經南京雨花臺,見高僧神光講法,心想東土佛法也不過爾爾。武帝把自己與達摩相見的事跟師父智功禪師講了下,老師也顧不上蕭衍的帝王身份,罵道:你個臭小子,老子平日麼樣教你的?你好糊塗呀,那是個真正的佛呀。武帝急忙派人去追,可惜到了江邊,達摩已是一葉蘆葦,順江而去。
過江之後,達摩是見山就行,見寺就拜。北魏孝昌三年來到嵩山少林寺。達摩自忖道:此地景色怡人,曲徑通幽,山環林茂,水清風淡,雲白白如裹腳布,路纖纖似草鞋繩,西麓更是讓人不舍,於是達摩就在那裡的五乳峰找了個天然的山洞,一坐就是九年。本來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呆上一段時間,引起世人的注意,既而來此學法,誰知坐定了以後,天天有人送飯,還成了少林寺的一大奇景,這可真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說。
北魏國師菩提流支聽聞少林來了位天竺怪人,又聽說坐了九年不吃不喝,心想再這樣下去,咱就沒有徒子徒孫了,一定得想辦法讓這個人儘快去西方極樂。最偉大的人能想到方法往往就是最愚蠢的方法:用毒。下了六次,達摩每次都是將毒液化做小蛇做嘔吐狀而出。其間,流支也曾唆使人去少林搗亂。達摩一日突然對眾弟子說:哎,此山環境是沒得說,就是偶爾寒氣太重,為師的這幾天琢磨了一套兒童廣播體操,爾等可得細細品位,如果還想長壽,可要勤加練習。自此,少林就成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了。流支的最後一次,也就是第七次用毒,達摩終於去了西方極樂,回歸了大自然,和大地來了一次永久的親密接觸。當然也有傳說,達摩死後魂化東歸,沿江而去,回了印度。
達摩的著作有一些,主要思想就是 二入四行。二入即理入,行入。對禪宗理性的思考和實踐,身體力行。四行即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抱怨行,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因果本來就相貫而生;隨緣行,遇事莫強求,是你的欣然接受,不是你的誠惶誠恐;無所求行,人的苦樂根源在慾念,沒有強烈的慾念,也就不會有強烈的痛苦;稱法行,萬物生於無,無中生有,有即合理,都會遵循客觀的規律,人力不可強控,此物物生息之本,事事成敗之始。
一祖,我能理解的也就這多了,二入四行,貌似講不透,以上完全是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