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度人物是在座的各位,和雖然沒來到現場,也把目光投向這裡的每一個人。在電影院關門、電影停擺的176天裡,是你們默默堅守、默默創作,默默等待。向每一位依舊'在場'的電影行業人員致意!向每一位從未'遠離'熱愛電影的你們致敬。"
在First電影節上,文牧野導演將年度面孔頒發給所有電影的從業。他的一席話令許多人感動。今年是中國電影最難的一年。而現在,經過各方努力,全體電影的從業者們艱難復出了。
文牧野導演非常有資格頒發這個獎,為什麼呢?原來10年前,他就是在這裡"出道"的!
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文牧野,拍攝了一部名叫《石頭》的短片,講述了一位男青年與一條叫做"石頭"的狗相依為命的故事。這部作品獲得當年剛剛升級的FIRST青年電影展學生競賽單最佳劇情短片。
儘管文牧野在這部短片的拍攝技法尚且稚嫩,不可否認是,之後他便成了FIRST青年電影展的常客。
2012年,他在僅有11分鐘時長的短片《Battle》裡,講述了一位維族青年的自身生存狀態和伊斯蘭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以及他與傳統的父親之間緊張的關係。它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人所謂的叛逆的背面,進而從這些個性之中挖掘出共性。
在文牧野學生階段的最後一部短片《安魂曲》中,他已經能夠做到用儘可能少的臺詞呈現他想要表達的主題內涵,《安魂曲》用短短12分鐘,講述了極為敏感的"冥婚"話題,讓人驚豔。
畢業後,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我不是藥神》拿下國內票房31億、豆瓣評分9.0的好成績。
憑藉這部電影,他一舉拿下"金雞"、"金像"、"金馬",躋身"三金導演"的行列。
各大網友不知道的是,文牧野不僅是《我不是藥神》導演,更是編劇。為了寫好劇本,他搜集了大量有關電影主人公原型的資料與採訪,走訪藥企、醫院和病人家庭,足足花了2年時間。
《我不是藥神》後,文牧野又執導了《我和我的祖國》中的《護航》篇。七部短片的導演隊伍,數他資歷最淺,但他總能把故事講得足夠落地,讓觀眾觀影時心靈共振,結束後還能咂摸良久。
有人說,文牧野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青年導演群體中的一個重要榜樣和標杆式人物。這與他的天賦有關,更與他對電影的態度有關。
文牧野學生時代其實是個學渣,本科畢業後,因為想拍電影,他報考了北電導演系的研究生。 考了三年,終於考上。
若是沒有什麼信念支撐,面對屢次的失敗和看不到結果的未來,幾乎沒人敢堅持下去。所幸他是文牧野,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黑馬電影。
有這樣的天賦和努力兼具的導演作為標杆,中國電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