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頂著&34;、&34;的名頭,現實主義力作《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
深入人心的話題,別出心裁的講述,再加上有笑有淚還有思考的豐富鏡頭語言,《我不是藥神》實現了票房口碑雙爆——國內票房超30億,150多萬人評出的豆瓣9.0高分,在國內外各大主流電影節上同樣斬獲不俗。
正是這部現象級的導演處女作長片,讓當時33歲的青年編劇、導演文牧野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也走上了各大電影節的頒獎典禮領獎臺。文牧野更是憑藉《藥神》,先後收割了金馬獎、金雞獎、金像獎三個兩岸三地含金量最高電影節的獎項,成了名副其實的&34;導演。
出手就是《藥神》這種可看性、娛樂性、思想深度兼備的口碑佳作,文牧野被無數資深電影人稱讚為&34;。
文牧野本人在採訪中謙遜的表示:&34;
沒錯,哪有&34;?
想要成功,天賦是必須要有的,但想要成功更需要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
中學時期的文牧野,日常生活被各種娛樂和課外讀物佔據,是那種功課常年倒數第一,被老師放到第一排角落,需要常常重點關注的存在。
2004年,他的高考分數只有290分,以藝術生的身份,勉強上了一所三本院校的廣電編導專業;本科畢業後,想拍電影的文牧野開始了北漂,這次他把目光瞄準了北京電影學院。下定了&34;的決心,文牧野連考了三年,他終於考上了北電導演系的研究生。
正如他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34;,文牧野從本科到研究生畢業,他保持每年拍一部短片的習慣,有一萬塊錢就拍一萬塊錢的電影,有五千就拍五千塊錢的作品,就這樣他堅持拍了9部。
正是這樣不計成本的堅持和付出,才有了後來的逐年爆發。
《金蘭桂芹》、《Battle》、《安魂曲》等短片讓他一次又一次登上FIRST青年電影展的領獎臺;並成功為自己贏得了拍攝電影長片的機會。
2015年,文牧野開始創作《藥神》的劇本,為了達到他心目中電影需要兼備的娛樂性、社會性和靈魂性,三性統一;他不僅搜集了大量主人公陸勇的資料和採訪,走訪藥企和醫院,了解中國白血病人的生存狀態,從自己的感受出發,通過改編和磨合,不斷豐富整個故事中的細節,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就有了電影中那個接地氣的藥神、外表暴躁內心柔軟的黃毛、看似軟弱與病魔抗爭的呂受益……每一個都真實而有味道。
《藥神》的巨大成功,讓文牧野有機會參與到了一個更大的電影項目——《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是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片,對所有國人來說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存在。而作為7位導演中最年輕的文牧野,更是執導了電影的壓軸部分,女護航員的故事。
不僅拍出了中國現代女飛行員&34;的A到爆的氣質,並通過呈現一個女飛行員在和平年代的默默堅守與無悔付出,表達出新一代年輕人對&34;的理解。
毫無疑問,&34;文牧野已憑藉過硬的導演功力成為當下中國青年導演的標杆式人物,但他仍然堅持在前期籌備時做好充足的調研和準備;在拍攝時依舊會堅持&34;;用最足的勁頭,向電影表達著自己的堅持和熱愛。
相信中國的現實主義題材,會和&34;一起綻放出綻放出更多精彩,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