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大半年的電影圈,因為First青年電影展熱鬧活躍起來。
現場有熱鬧,也有感動。
當志願者一起湧上臺時,
當導演文牧野將&34;頒發給&34;時,
鏡頭內外,電影人眼眶溼潤。
這一年,每一位愛電影的人,都很不容易。中國電影遇到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
35歲的文牧野,站在舞臺上,感言雖然柔軟了許多,但勁頭一如十年前。
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文牧野,拍攝了一部名叫《石頭》的短片,講述了一位男青年與一條叫做&34;的狗相依為命的故事。這部作品獲得當年剛剛升級的FIRST青年電影展學生競賽單最佳劇情短片。
之後,他便成了FIRST青年電影展的常客。
2012年,他在短片《Battle》裡,講述了一位維族青年的自身生存狀態和伊斯蘭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以及他與傳統的父親之間緊張的關係。這部不僅獲得第七屆FIRST青年電影展&34;評委會特別獎,還入圍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單元。
在他的畢業作品《安魂曲》裡,他用12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關於冥婚題材的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入圍了FIRST,還入圍了洛伽諾電影節最佳國際短片單元。
畢業後,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我不是藥神》拿下國內票房31億、豆瓣評分9.0的好成績。憑藉這部電影,他一舉拿下&34;、&34;、&34;,躋身&34;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之前的短片,還是讓他聲名大噪的長片,文牧野的身份不只是導演,還是編劇。
看著上面的這些成就,有些網友會覺得他很有拍電影的天賦。其實,文牧野更多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畢竟,他當年高考只有290多分,在某三本院校廣電編導專業後,花了三年才考上北電的導演系研究生。
劇本創作,到導演拍攝,文牧野都是下了真功夫、苦功夫。
比如,讓他成為三金導演的《我不是藥神》。誠然,這部作品有著真實的故事背景,素材來源似乎俯拾皆是。但如何能夠在藝術化與商業化取得平衡,又如何做到不會像紀錄片那麼平緩、讓這個故事離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近……實際操作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為了創作好這個劇本,文牧野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他搜集了大量主人公的資料和採訪,走訪藥企和醫院,了解中國白血病人的生存狀態。在此基礎上再創作,豐富細節,尋找觀影者的共鳴點。
實力派演員譚卓就表示在拍攝過程中,很多演員就會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導演做了這麼充足的準備。
在拍攝過程中,文牧野也是精益求精,&34;成了常態。
再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文牧野作為壓軸短片《護航》的導演,在籌備前期,就做好了充分的調研和準備,了解女飛行員們的生活狀態,除了再保一條外,為了增強真實感,他還將真正的飛行員訓練成攝影師,親自飛上藍天進行拍攝。
有人說,文牧野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青年導演群體中的一個重要榜樣和標杆式人物。
這個榜樣除了他的電影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對電影的態度。
不忘初心。當初被田壯壯問及是喜歡拍電影,還是喜歡拍完電影帶來的東西時,文牧野的答案很明確,那就是做個純粹的電影人。
砥礪前行。實踐初心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文牧野也都堅持了下來。有一萬塊錢就拍一萬塊錢的電影,有五千塊錢就拍五千塊錢,在電影的這條道路上不停的走下去。
十年前,他說:未來在拍電影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會用磚將它拍碎。
十年後,他說:踏踏實實,不疾不徐,好好創作,困難會過去,我們會變得更好。
這兩句話,送給所有的電影人,也送給所有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