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到憤怒的人,無疑暴露出對於支配力和掌控感的強烈欲望。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903)認為個體經常出現的、有慣性的、有目標的、無理由的激烈反應,暴露出對於對於優越感不遺餘力的追求。優越感包含兩種力量:支配力和掌控力。人們有支配他人和掌控他人的本能,正如母親支配子女、掌控子女那樣;子女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之後也會支配自己的子女,掌控自己的子女,一輩又一輩。來自家庭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到個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個體在家庭中有多渴望優越感,就會在社會上多麼渴望優越感。
過分追求他人的認可,演變為憤怒
人們希望別人認可自己,喜歡自己,只有這樣個體才會感受到認同感、歸屬感和愛。最初,人們只是希望別人能夠認可自己。後來,人們越來越貪心,不僅要讓人們認可自己,還要讓人們承認自己的優越性。用俗話來說就是:我不僅要讓你認可我,還要讓你承認我比你優秀。對於認可的變態需求,會讓個體過分追求優越感。
事實上,優越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事情。每個人都追求優越感,勢必有些人會在這方面受到挫折,然後產生憤怒的情緒。憤怒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藉助憤怒的激烈表達,奪回自己的威望、優越性。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表達憤怒,就會讓人們害怕自己,就會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支配力和掌控力。
憤怒,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每次遇到問題就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於是父母為了消除他們的憤怒情緒,不得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行為模式。在以後跟同學相處中,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暴露出憤怒情緒;長大後在與朋友相處中,也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在他們認知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只需要表達憤怒自然就會有人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把自己當作小孩,把身邊的人當作父母了。
他們通過表達憤怒的情緒,引來眾人的關注。通常說來,這種人都很自負且敏感,只能在超越他人時產生滿足感,如果別人跟他們的水平相當,他們便無法忍受;如果他人的水平超越了他們,就更是如此了。他們生怕別人趕上自己,從而讓自己失去對他人的掌控力和支配力。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比他人強時,才能夠對他人實行支配力和掌控力。
搞破壞,成為憤怒之人表達優越感的方式
憤怒之人經常通過搞破壞的方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夠體現自己的優越感。他們覺得別人不應該惹自己生氣,應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們通過摔東西、砸東西的方式,讓別人感到恐懼,目的就是讓別人向自己屈服。他們內心太需要別人的認可,太需要讓別人關注到自己,太需要找到一點點自信,所以總是不遺餘力的追求優越感,所以總是表達憤怒。
我需要你的認可,轉變為我需要你按照我的意願行事,這種對於優越感的病態追逐,恰恰是憤怒形成的重要原因。我想要讓你按照我的意願行事,你想要讓我按照你的意願行事,彼此在追求優越感上同時受到挫折,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只有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夠消除憤怒。先試試,每個人都想成為人上人,每個人都想比別人高一頭,所以憤怒不可避免。
憤怒,是缺乏社會感的表現
總是感到憤怒的人,其實是缺乏社會感的表現。在他們潛意識裡認為:要麼這個世界只有我自己,要麼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他們從來不會試圖理解別人,也不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覺得別人不值得尊重,反而病態地認為自己比所有人都厲害。這種心理,多數是由於在家庭中被父母過分寵溺造成的。父母沒有向子女傳達出一種社會感、秩序感,就會導致子女無法正確看待社會、融入社會。
如何緩解自己的憤怒?
學會親力親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入手。如果你自己無法解決問題,也不要指望別人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哪怕別人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也沒有義務為你解決問題。你應該學會尊重別人,誠懇地請教別人,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應該表達一種虔誠的態度來。遇到困難不要著急,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明白地球不是圍著你轉得,學會以問題為中心。不要總是強調自己多麼重要,把精力放在問題本身。客觀地看待自我,學會發揮自我價值,而不是讓別人為自己服務。如果你不能給他人帶來價值,那麼你也沒有理由索取他人的價值。多學習、多思考,提升自我的認知、提升自我能力、提升自我價值,你的憤怒情緒會越來越少。
總而言之,無理由的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學會壓抑自己的憤怒,轉變為合理的溝通以便於更快解決問題。要有建設性思維,不要總是想著讓問題複雜化,把自己當成看客,站在一旁看熱鬧。要有參與感,要學會解決問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