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越是不遺餘力追求優越感,越容易感到憤怒?

2020-12-24 九霄心理

總是感到憤怒的人,無疑暴露出對於支配力和掌控感的強烈欲望。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903)認為個體經常出現的、有慣性的、有目標的、無理由的激烈反應,暴露出對於對於優越感不遺餘力的追求。優越感包含兩種力量:支配力和掌控力。人們有支配他人和掌控他人的本能,正如母親支配子女、掌控子女那樣;子女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之後也會支配自己的子女,掌控自己的子女,一輩又一輩。來自家庭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到個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個體在家庭中有多渴望優越感,就會在社會上多麼渴望優越感。

過分追求他人的認可,演變為憤怒

人們希望別人認可自己,喜歡自己,只有這樣個體才會感受到認同感、歸屬感和愛。最初,人們只是希望別人能夠認可自己。後來,人們越來越貪心,不僅要讓人們認可自己,還要讓人們承認自己的優越性。用俗話來說就是:我不僅要讓你認可我,還要讓你承認我比你優秀。對於認可的變態需求,會讓個體過分追求優越感。

事實上,優越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事情。每個人都追求優越感,勢必有些人會在這方面受到挫折,然後產生憤怒的情緒。憤怒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藉助憤怒的激烈表達,奪回自己的威望、優越性。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表達憤怒,就會讓人們害怕自己,就會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支配力和掌控力。

憤怒,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每次遇到問題就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於是父母為了消除他們的憤怒情緒,不得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行為模式。在以後跟同學相處中,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暴露出憤怒情緒;長大後在與朋友相處中,也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在他們認知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只需要表達憤怒自然就會有人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把自己當作小孩,把身邊的人當作父母了。

他們通過表達憤怒的情緒,引來眾人的關注。通常說來,這種人都很自負且敏感,只能在超越他人時產生滿足感,如果別人跟他們的水平相當,他們便無法忍受;如果他人的水平超越了他們,就更是如此了。他們生怕別人趕上自己,從而讓自己失去對他人的掌控力和支配力。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比他人強時,才能夠對他人實行支配力和掌控力。

搞破壞,成為憤怒之人表達優越感的方式

憤怒之人經常通過搞破壞的方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夠體現自己的優越感。他們覺得別人不應該惹自己生氣,應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們通過摔東西、砸東西的方式,讓別人感到恐懼,目的就是讓別人向自己屈服。他們內心太需要別人的認可,太需要讓別人關注到自己,太需要找到一點點自信,所以總是不遺餘力的追求優越感,所以總是表達憤怒。

我需要你的認可,轉變為我需要你按照我的意願行事,這種對於優越感的病態追逐,恰恰是憤怒形成的重要原因。我想要讓你按照我的意願行事,你想要讓我按照你的意願行事,彼此在追求優越感上同時受到挫折,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只有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夠消除憤怒。先試試,每個人都想成為人上人,每個人都想比別人高一頭,所以憤怒不可避免。

憤怒,是缺乏社會感的表現

總是感到憤怒的人,其實是缺乏社會感的表現。在他們潛意識裡認為:要麼這個世界只有我自己,要麼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他們從來不會試圖理解別人,也不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覺得別人不值得尊重,反而病態地認為自己比所有人都厲害。這種心理,多數是由於在家庭中被父母過分寵溺造成的。父母沒有向子女傳達出一種社會感、秩序感,就會導致子女無法正確看待社會、融入社會。

如何緩解自己的憤怒?

學會親力親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入手。如果你自己無法解決問題,也不要指望別人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哪怕別人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也沒有義務為你解決問題。你應該學會尊重別人,誠懇地請教別人,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應該表達一種虔誠的態度來。遇到困難不要著急,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明白地球不是圍著你轉得,學會以問題為中心。不要總是強調自己多麼重要,把精力放在問題本身。客觀地看待自我,學會發揮自我價值,而不是讓別人為自己服務。如果你不能給他人帶來價值,那麼你也沒有理由索取他人的價值。多學習、多思考,提升自我的認知、提升自我能力、提升自我價值,你的憤怒情緒會越來越少。

總而言之,無理由的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學會壓抑自己的憤怒,轉變為合理的溝通以便於更快解決問題。要有建設性思維,不要總是想著讓問題複雜化,把自己當成看客,站在一旁看熱鬧。要有參與感,要學會解決問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內心越軟弱
    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40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憤怒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對於自我虛弱的恐懼,可以說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
  • 哲思 | 越愛秀優越感,內心越是膚淺
    但他們不知,如此以優越感驕人,輕則讓人難堪,重則令人厭惡。當然,這類人若是遇到比他們更牛,且同樣愛大炫優越感的人,也就蔫了苗。他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在言語和行動中去彰顯自己的優越感,讓人聽了不舒服。想起孟非曾說:「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很多人試圖在表現自己優越感的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滿足,以此獲得他人的羨慕和尊重,卻忽略了,這個行為本身的無禮和膚淺。
  • 心理學表明:越是喜歡獨來獨往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人生短短數十年,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的人生,可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越走越遠,也越錯越遠。學會和世界相處是人生修行當中的一種能力,可往往很多人害怕掉隊,他們機械地附和著大眾,卻忽視了人生沿途的風景,更加忽略了自我的真實內心。心理學指出:越是喜歡獨來獨往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他們就像一束微光,或許不能照亮整個世界,卻讓自己的人生閃閃發光。
  • 心理學家:越自卑的人,越容易出現這3種體驗,太難過
    一般來說,自卑情結把你拖進「偏見的泥潭」,讓你在自卑感裡越陷越深。 人只要感到自卑,就會不遺餘力去追求優越感,這是人的本性,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石。
  • 「這屆年輕人,只暗戀不表白」:為什麼越喜歡對方,越容易自卑?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墨菲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越是在意一件事情時,你就發現,自己越容易做錯這件事情。而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感情中同樣適合:當你越是在意一段感情,越是愛對方,就越容易將自己陷入一個患得患失的狀態;越是在愛意,就越容易弄巧成拙,表現不好。
  • 心理學:一個人越是固執,越會表現出這2種特徵
    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格局若是很狹隘,就很難做成功事情,因此他們經常怨天尤人:「為什麼我總是出力不討好?為什麼倒黴的那個人總是我?」一個人讀的書越多,知識越淵博,反而越感覺自身的渺小與無知;一個人只有三腳貓的功夫,卻喜歡四處顯擺。
  •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心理學:愛情中的墨菲定律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那為什麼他做到這種地步,仍然被分手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就是戀愛中的墨菲定律。1、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由愛德華墨菲在1949年提出。意思是:如果你擔心某件事情會發生,那無論有多小的概率,這件事必然會發生。在愛情中就是,當你越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越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你會取悅對方,給對方送禮物、討對方開心。
  • 幸福,從來不是追求而得的,你越是苦苦追求,就越容易痛苦不堪!
    (其實「情商」這個詞也是偽命題,我今天不想節外生枝,改天我再詳細跟大家聊聊為什麼這是偽命題哈。)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思維習慣不同,導致的行為模式、說話方式的不同,以致於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我原來做審計,這個工作難免就需要懷疑別人、檢查別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被懷疑,所以我們的工作也很容易得罪人。可是,我有一個同事,卻總是能夠和別人把關係處理得特別融洽。
  • 心理學:為什麼越愛一個男人,對方越不愛你?真實原因在這裡
    這一切讓她惶恐和不安,為什麼自己的關心,變成了阻礙兩個人他怕丈夫在工作中接觸了其他的女人,她怕丈夫的心思不再自己的心上。她非常苦惱,為什麼自己越愛著這樣的一天男人,反而感受不到對方的回應呢?「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付出越多越不被愛」背後的心理學機制。一、凡勃倫效應——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凡勃倫效應早期被應用於解釋這樣一種消費現象:人們對一件商品的需求程度並不會隨其標價的提高而降低,相反,越是價格高昂的商品,越是能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購買。
  • 為什麼越是沒錢的男人越容易出軌?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追蹤了大概100對因為出軌而離婚的夫妻,發現丈夫收入越低的人越容易出軌。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普遍認為,越有錢的人越容易出軌,因為只有當物質生活條件足夠優越時,人們才會進一步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而且出軌也是需要物質條件支撐的。那麼今天,我們就要推翻這個看似被大眾普遍接受的結論。
  • 心理學:越是聰明的人,就會越痛苦,你要學會「愚蠢」
    可偏偏有人說,越聰明才會越快樂,但我認為,越是聰明的人,就會越痛苦。因為一個人越聰明,就會知道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煩惱就會越多,上面說的要學會愚蠢,不是讓我們真愚蠢,也不是說聰明是件壞事。而是讓我們面對生活時,別太執著,別太追求結果,面對人際關係,我們偶爾也應該適當地裝傻充愣,有些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看透說破了更幸福。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有這5種體驗,看完扎心了
    通常來說,越是自卑的人,越會有這5種體驗。(1)喜歡比較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不能從自身的信念中獲得足夠的支持。因此,他們特別喜歡把自己與他人比較,在比較中獲得心理能量。而且這種比較往往是「泛」化的,無意義的。也就是不管什麼東西,都要和別人比一比。但事實上,越是喜歡比較,越有可能受到打擊,從而變得更加自卑。
  • 你的優越感,可能會毀掉你
    誠然,她是個很優秀的女生,會有一些優越感本無可厚非。但在後來節目中,她不遺餘力向觀眾展示著自己的優越感。正是她的這份「優越感」,讓她在節目接下來的環節敗光觀眾緣。最後,劉純懿零票慘遭淘汰。劉純懿在離場前,馬東勸誡她,希望她能扔掉光環的帽子。有光環加身本是好事,但顯然光環在劉純懿身上,並不是能量,而是枷鎖。
  • 心理學:一個人越是孤獨,越會有這5種體會,看完真的扎心了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現代人的孤獨感更強烈了。因為外在和繁華更能襯託出內心的孤寂。當他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則故事或經歷後,一旦有人點讚或者評論,他們能開心的像個孩子。(3)別人稍微一注意,就能立馬敞開心扉因為孤獨,所以才會迫切的渴望他人的溫暖和關懷。這種壓抑的情緒往往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
  • 為什麼那些越是懂事的人,就越容易受傷?
    而那些越是懂事的人,在感情釐米似乎也越是容易受到傷害,越是容易讓人覺得理所當然。男朋友假期的時候,哪怕很想念對方,卻總擔心自己粘著對方會讓對方感到厭煩,因此每次都很「善解人意」地讓對方假期多休息。但是自己卻總是做到「隨叫隨到」。她總是很懂事地做好了一切作為一名女朋友應該做的事情,卻忘記了愛情根本就是自私的。
  • 心理學:越是性格內向的女人,越是讓人著迷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告訴我們,性格內向的人同樣擁有著外向人所不具有的寶貴的人格品質。而相比於大膽主動的外向型女孩,性格越是內向的女人,越是厲害,表現在感情方面就是——越善於抓住男人的心。什麼是內向型性格?
  • 這幾個星座,越是愛對方,就越是感到自卑
    情感上,很多人一開始都是很積極的,一股腦兒的投入到愛情中去,但是愛的時候,會感覺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份感情中究竟要追求什麼,感情發展到倦怠期,越是愛對方,就越是感到內心很敏感和自卑,一起來看看哪個星座越愛越孤獨吧。
  • 為什麼相愛的人,關係越近就越容易受傷,越感到互相折磨?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在我看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關係越近越相愛,就越需要呵護有個比喻說的很好。我們都有這種體驗,當兩人關係越來越親密的時候,就越容易、多頻次的受到傷害。在體驗美妙愛情的同時,也會忍受著彼此帶來的傷痛。那我們說,這種現象是絕對的嗎?能夠解決這個狀況嗎?我們認為的親密是什麼呢?親密並不是意味著雙方甜蜜的膩歪在一起,說一些愛聽的情話。
  • 為什麼越是關鍵時刻的溝通,越容易失敗?
    令人遺憾的是,在平日的溝通場景中我們往往還能順利應付,可越是當對話上升到關鍵的時刻,我們的表現就越糟糕。在一場緊張而焦灼的對話中,雙方極易將對話的目的拋之腦後,演變為人身層面的攻擊,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的基因使然。受進化的影響,我們的大腦在應對高壓力、恐懼、焦慮的事件時,會從理智思考系統轉變為壓力反應系統。
  • 心理學:越是「命苦」的女人,越會有這3種性格,你中槍了嗎?
    從心理學來看,越是「命苦」的女人,越會有這3種性格,你中槍了嗎?1、戾氣太重,永遠都在抱怨越是命苦的女人,生活中越會充滿抱怨。她們抱怨生活中的不滿,但卻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於是只能不斷地抱怨來發洩內心的情緒。一個愛抱怨的人,註定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追求,這種人在生活面前往往自視甚高,覺得是生活虧待了自己,所以才從未有過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