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鍾慶宏 動脈網
為向奮鬥在心臟大血管一線的戰士們致敬,第九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首次設立盤古年度獎。日前,動脈網訪談了2020盤古年度人物獎獲得者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閆煬教授。
踏入醫門
高考後填寫志願時,閆煬聽從家長的建議,報了醫學院。直至今日,他從未後悔。「從象牙塔走進白樓,漸漸地才明白,這身白袍即戰袍,從此矢志不渝,一路前行。」閆煬說,選擇心外科,是因為機緣巧合,「當時心外科耿希剛主任是我們的代課老師,他的授課方式生動、幽默,我完全被吸引住,加之本身覺得心外科是一個技術難度高、先進和充滿挑戰的醫學領域,所以研究生報專業選擇了心血管外科。」
如今,閆煬已成長為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個人累計主刀心臟手術400餘例,其中孫氏手術每年在150例左右,患者痊癒率達到93%。他帶領團隊開展院外和省外ECMO-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和局麻清醒下ECMO救治,年ECMO救治數量逾百例,成功率≥60%。作為國內多個學會會員、委員、青委、常委,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歐洲心臟雜誌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文章10篇,最高影響因子22.7。他曾參編衛生部專業教材及專業書籍多部,獲陝西省科技技術三等獎1項,並曾主持及參與國家、省、市級重點科研項目9項。
從醫25年,閆煬從一個懵懂的醫學生走到今天,經歷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從覺得醫生僅僅是個職業,到現在成為我所衷愛的事業;從最初和患者簡單地針對疾病的交流到現在能夠全方位的進行身體、心理、感情上的交流,甚至成為朋友;從初入臨床只會以醫生的角度想問題,到學會要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思考;從當初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只要看好病就行到深刻體會到醫學領域中臨床技能與科研同樣重要,」閆煬說,「每一次蛻變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次成長都離不開老師、同事和患者朋友們的幫助。」
革新科室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曾是西北地區的領頭羊,很早就開展了各項心臟直視手術,並與國外進行長期交流。比如,1959年,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開展了西北首例、國內第3例低溫麻醉下巨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978年成功開展常溫針麻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術,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
「隨著幾十年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後,心外科也產生了一些和世界頂尖醫院、國內外同行的差距。」閆煬說,針對這些情況,他從人才培養、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加以改革,一方面「請進來,走出去」,多學習,多交流,另一方面以危重症、微創技術為切入點,對相關優勢學科進行攻關鞏固;同時克服「瓶頸」,解決ICU卡脖子問題,打造團隊,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
經過改革,醫院於2018年獲得西北首批直升機營救培訓證書;2019年與美國華盛頓醫療之星心血管研究所籤訂合作協議,成立「中美心血管協作醫院」,成立「陝西省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分會」,成立「一附院ECMO中心」,建立陝西省ECMO急救體系;2020年獲批「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等稱號。
「心血管外科醫生需要勇於吃苦、勤於思考、善於總結、甘於付出。心臟外科醫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學習,不僅僅外科的知識,還有內科、影像學、藥學與重症監護等全方位的知識。」在閆煬看來,心外科是一個面對複雜程度極高的大科室,它的成功能夠充分體現一個區域的醫療水平。
面對未來,閆煬希望,以「微創心臟手術」、「大血管手術」、「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和「人工心臟」為重點發展方向,推進遠程醫療服務,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打造西北第一、國內領先的心血管外科。
挽救生命
正是在閆煬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救治,被從死神手中搶回來。
Mr. Bob和閆煬醫生實施心臟手術中(圖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網)
2017年初的一天晚上,閆煬接到一個來自院外的急診求助電話。一名63歲女性病人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診於解放軍323醫院急診科,患者病情十分危重,三次心跳驟停。當時,解放軍323醫院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了三次心肺復甦,因缺乏進一步搶救的條件,請求西安交大一附院心外科進行緊急支援。
在醫院積極溝通協調和支持下,心血管外科迅速組織了以閆煬為首的搶救團隊,驅車趕往解放軍323醫院。經緊急會診,商定給予實施體外心肺復甦術(ECPR),擬在體內置入體外膜肺氧合(ECMO)進行生命支持。在患者生命體徵轉為平穩後,被轉運至西安交大一附院進行急救。患者隨後脫離生命危險。
據介紹,ECMO輔助ECPR能夠大大提高心肺復甦的搶救成功率,它代表了一個國家、地區和醫院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水平。這次生命救治也是在無先進轉運工具(如直升機)條件下西北首例跨院ECPR。
有經驗後,2018年,閆煬團隊又成功實施了西北首例ECMO陸空轉運心臟病重症患者。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閆煬帶領ECMO團隊成功救治多例危重病患,主動承擔且出色完成陝西省最重新冠ECMO患者的救治任務。患者雖然多臟器功能受累,但主要為急性呼吸衰竭,所以只要ECMO治療得當,監護管理防止併發症,控制肺部滲出和纖維化,就可能轉危為安。其中1例救治了49天,終於挽回了生命,創造了我國新冠肺炎患者VV-ECMO最長使用記錄。
目前,閆煬團隊在心臟重症和急症治療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且搶救成功率極高,其中主動脈A型夾層圍手術期存活率達94%,ECMO危重症生命支持存活率達50%以上,技術水平居西北首位,國內領先。
發力科研
閆煬介紹,自2001年開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已從事ECMO臨床應用及相關研究近20年。上世紀90年代科室相關人員就已研發並商品化用於體外循環的膜式氧合器及灌注管路,在國內佔據一定市場份額。
2017年,心外科聯合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及陝西京典生物科技公司針對ECMO設備全血液接觸面抗凝塗層、磁懸浮離心泵、超聲流量探頭、程控監測系統及ECMO膜肺展開深入設計和研發。
在此次疫情暴發前,課題組已基本完成除膜式氧合器以外的其他部件的樣機試製,並進行了針對抗凝塗層的大動物實驗。在本項目研發前,項目組充分分析比較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優缺點及臨床使用時存在的問題,採取擇優汰劣、取長補短的理念設計國產化ECMO裝置。
「移植器官保護一直是移植領域研究的熱點。」閆煬說。之前由於技術限制,離體器官通常採用冷保存的方式,但隨著器官移植數目的擴大,DCD邊緣供體的逐漸增多,傳統的器官保存方式顯露出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心臟移植器官離體保存時間最多不能超過6小時,極大的限制了心臟移植事業的發展。Nature、Transplantation等雜誌研究報導利用常溫機械灌注技術(同ECMO技術原理相同)可有效修復離體器官,並延長器官離體保存時間。
大量動物實驗及少量臨床研究已證明該設備的可靠性,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較少。閆煬團隊在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基於磷酸膽鹼塗層技術的器官常溫氧合灌注設備的研製,2020ZDLSF04-11)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初步完成心臟、肝臟的常溫機械灌注設備研製,並開展了相應動物實驗。
憧憬未來
根據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分會的調查報告,從2012年開始,心臟手術總量的增速明顯趨緩,特別是心肺轉流心臟直視手術數量開始下降。我國心血管外科從整體規模和技術發展方式上,進入了一種"新常態"。
醫生在臨床中發現不少問題,但往往苦於沒有相應的工程師或產業助力。「例如我們正在進行的國產ECMO設備、心臟離體灌注設備研發,我們基本攻克了設備的多項技術難點,動物實驗也基本論證了設備的可靠性。但是對於醫療設備研製審批方面資源的缺陷,在下一步檢測、審批及投入相關生產方面有點力不從心,急需要其他產業助力。像這樣的問題其實臨床上有許多,也希望能得到相關力量的支持。」閆煬說。
閆煬認為,未來心血管外科的發展方向應該瞄準微創心臟外科、雜交手術、基於臨床研究和資料庫的指南制定和轉化醫學四個方面。未來的心臟大血管外科醫師絕不是單純的「開刀匠」,必須是臨床-科研並重、外科-介入共存的複合型人才。同時要重視年輕醫師培養,通過高標準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建設更強、更有活力的醫療事業。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這是閆煬經常說的一句話。閆煬表示,從醫,即從心。心血管疾病的特點是病情急、重、複雜。一個優秀的心血管外科醫生不僅僅需要全面的知識體系、準確的臨床判斷、精湛的手術技巧,更需要細緻的觀察與思考、出色的判斷與應變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與溝通技巧。臨床工作中是否無愧自己的良心,對待患者是否交換自己的真心,常去思考、總結,才能不斷創新。
原標題:《閆煬:從醫即從心,心外科醫生常思考才能不斷創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