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煬:從醫即從心,心外科醫生常思考才能不斷創新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鍾慶宏 動脈網

為向奮鬥在心臟大血管一線的戰士們致敬,第九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首次設立盤古年度獎。日前,動脈網訪談了2020盤古年度人物獎獲得者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閆煬教授。

踏入醫門

高考後填寫志願時,閆煬聽從家長的建議,報了醫學院。直至今日,他從未後悔。「從象牙塔走進白樓,漸漸地才明白,這身白袍即戰袍,從此矢志不渝,一路前行。」閆煬說,選擇心外科,是因為機緣巧合,「當時心外科耿希剛主任是我們的代課老師,他的授課方式生動、幽默,我完全被吸引住,加之本身覺得心外科是一個技術難度高、先進和充滿挑戰的醫學領域,所以研究生報專業選擇了心血管外科。」

如今,閆煬已成長為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個人累計主刀心臟手術400餘例,其中孫氏手術每年在150例左右,患者痊癒率達到93%。他帶領團隊開展院外和省外ECMO-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和局麻清醒下ECMO救治,年ECMO救治數量逾百例,成功率≥60%。作為國內多個學會會員、委員、青委、常委,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歐洲心臟雜誌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文章10篇,最高影響因子22.7。他曾參編衛生部專業教材及專業書籍多部,獲陝西省科技技術三等獎1項,並曾主持及參與國家、省、市級重點科研項目9項。

從醫25年,閆煬從一個懵懂的醫學生走到今天,經歷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從覺得醫生僅僅是個職業,到現在成為我所衷愛的事業;從最初和患者簡單地針對疾病的交流到現在能夠全方位的進行身體、心理、感情上的交流,甚至成為朋友;從初入臨床只會以醫生的角度想問題,到學會要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思考;從當初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只要看好病就行到深刻體會到醫學領域中臨床技能與科研同樣重要,」閆煬說,「每一次蛻變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次成長都離不開老師、同事和患者朋友們的幫助。」

革新科室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曾是西北地區的領頭羊,很早就開展了各項心臟直視手術,並與國外進行長期交流。比如,1959年,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開展了西北首例、國內第3例低溫麻醉下巨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978年成功開展常溫針麻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術,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

「隨著幾十年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後,心外科也產生了一些和世界頂尖醫院、國內外同行的差距。」閆煬說,針對這些情況,他從人才培養、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加以改革,一方面「請進來,走出去」,多學習,多交流,另一方面以危重症、微創技術為切入點,對相關優勢學科進行攻關鞏固;同時克服「瓶頸」,解決ICU卡脖子問題,打造團隊,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

經過改革,醫院於2018年獲得西北首批直升機營救培訓證書;2019年與美國華盛頓醫療之星心血管研究所籤訂合作協議,成立「中美心血管協作醫院」,成立「陝西省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分會」,成立「一附院ECMO中心」,建立陝西省ECMO急救體系;2020年獲批「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等稱號。

「心血管外科醫生需要勇於吃苦、勤於思考、善於總結、甘於付出。心臟外科醫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學習,不僅僅外科的知識,還有內科、影像學、藥學與重症監護等全方位的知識。」在閆煬看來,心外科是一個面對複雜程度極高的大科室,它的成功能夠充分體現一個區域的醫療水平。

面對未來,閆煬希望,以「微創心臟手術」、「大血管手術」、「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和「人工心臟」為重點發展方向,推進遠程醫療服務,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打造西北第一、國內領先的心血管外科。

挽救生命

正是在閆煬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救治,被從死神手中搶回來。

Mr. Bob和閆煬醫生實施心臟手術中(圖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網)

2017年初的一天晚上,閆煬接到一個來自院外的急診求助電話。一名63歲女性病人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診於解放軍323醫院急診科,患者病情十分危重,三次心跳驟停。當時,解放軍323醫院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了三次心肺復甦,因缺乏進一步搶救的條件,請求西安交大一附院心外科進行緊急支援。

在醫院積極溝通協調和支持下,心血管外科迅速組織了以閆煬為首的搶救團隊,驅車趕往解放軍323醫院。經緊急會診,商定給予實施體外心肺復甦術(ECPR),擬在體內置入體外膜肺氧合(ECMO)進行生命支持。在患者生命體徵轉為平穩後,被轉運至西安交大一附院進行急救。患者隨後脫離生命危險。

據介紹,ECMO輔助ECPR能夠大大提高心肺復甦的搶救成功率,它代表了一個國家、地區和醫院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水平。這次生命救治也是在無先進轉運工具(如直升機)條件下西北首例跨院ECPR。

有經驗後,2018年,閆煬團隊又成功實施了西北首例ECMO陸空轉運心臟病重症患者。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閆煬帶領ECMO團隊成功救治多例危重病患,主動承擔且出色完成陝西省最重新冠ECMO患者的救治任務。患者雖然多臟器功能受累,但主要為急性呼吸衰竭,所以只要ECMO治療得當,監護管理防止併發症,控制肺部滲出和纖維化,就可能轉危為安。其中1例救治了49天,終於挽回了生命,創造了我國新冠肺炎患者VV-ECMO最長使用記錄。

目前,閆煬團隊在心臟重症和急症治療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且搶救成功率極高,其中主動脈A型夾層圍手術期存活率達94%,ECMO危重症生命支持存活率達50%以上,技術水平居西北首位,國內領先。

發力科研

閆煬介紹,自2001年開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已從事ECMO臨床應用及相關研究近20年。上世紀90年代科室相關人員就已研發並商品化用於體外循環的膜式氧合器及灌注管路,在國內佔據一定市場份額。

2017年,心外科聯合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及陝西京典生物科技公司針對ECMO設備全血液接觸面抗凝塗層、磁懸浮離心泵、超聲流量探頭、程控監測系統及ECMO膜肺展開深入設計和研發。

在此次疫情暴發前,課題組已基本完成除膜式氧合器以外的其他部件的樣機試製,並進行了針對抗凝塗層的大動物實驗。在本項目研發前,項目組充分分析比較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優缺點及臨床使用時存在的問題,採取擇優汰劣、取長補短的理念設計國產化ECMO裝置。

「移植器官保護一直是移植領域研究的熱點。」閆煬說。之前由於技術限制,離體器官通常採用冷保存的方式,但隨著器官移植數目的擴大,DCD邊緣供體的逐漸增多,傳統的器官保存方式顯露出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心臟移植器官離體保存時間最多不能超過6小時,極大的限制了心臟移植事業的發展。Nature、Transplantation等雜誌研究報導利用常溫機械灌注技術(同ECMO技術原理相同)可有效修復離體器官,並延長器官離體保存時間。

大量動物實驗及少量臨床研究已證明該設備的可靠性,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較少。閆煬團隊在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基於磷酸膽鹼塗層技術的器官常溫氧合灌注設備的研製,2020ZDLSF04-11)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初步完成心臟、肝臟的常溫機械灌注設備研製,並開展了相應動物實驗。

憧憬未來

根據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分會的調查報告,從2012年開始,心臟手術總量的增速明顯趨緩,特別是心肺轉流心臟直視手術數量開始下降。我國心血管外科從整體規模和技術發展方式上,進入了一種"新常態"。

醫生在臨床中發現不少問題,但往往苦於沒有相應的工程師或產業助力。「例如我們正在進行的國產ECMO設備、心臟離體灌注設備研發,我們基本攻克了設備的多項技術難點,動物實驗也基本論證了設備的可靠性。但是對於醫療設備研製審批方面資源的缺陷,在下一步檢測、審批及投入相關生產方面有點力不從心,急需要其他產業助力。像這樣的問題其實臨床上有許多,也希望能得到相關力量的支持。」閆煬說。

閆煬認為,未來心血管外科的發展方向應該瞄準微創心臟外科、雜交手術、基於臨床研究和資料庫的指南制定和轉化醫學四個方面。未來的心臟大血管外科醫師絕不是單純的「開刀匠」,必須是臨床-科研並重、外科-介入共存的複合型人才。同時要重視年輕醫師培養,通過高標準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建設更強、更有活力的醫療事業。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這是閆煬經常說的一句話。閆煬表示,從醫,即從心。心血管疾病的特點是病情急、重、複雜。一個優秀的心血管外科醫生不僅僅需要全面的知識體系、準確的臨床判斷、精湛的手術技巧,更需要細緻的觀察與思考、出色的判斷與應變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與溝通技巧。臨床工作中是否無愧自己的良心,對待患者是否交換自己的真心,常去思考、總結,才能不斷創新。

原標題:《閆煬:從醫即從心,心外科醫生常思考才能不斷創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時代先鋒)肖穎彬:「對於心外科醫生 99分等於0分」
    劉 潺攝(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作為心血管外科最高獎——中國醫師協會「金刀獎」的獲得者,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外科主任肖穎彬從醫30餘年來,始終捧著一顆仁心為病人,懷著一顆赤心向著黨,抱著一顆真心對人民,在醫患之間、黨群之間、軍民之間架起了信任之橋。
  • 軍醫肖穎彬:心外科手術人命關天 99分等於0分
    喜訊傳出,守候在手術室門口的患者父親劉洋——一位在西藏戍邊22年的邊防軍人,禁不住熱淚盈眶……  ■有一種睿智叫洞察,有一種膽魄叫擔當——   「漫漫醫學路,如九天攬月,唯執著者才能採摘到夢想的果實」   肖穎彬的手堅實有力。
  • 安貞醫院孫立忠:心外科建設要抓住機遇,不要被時代拋棄
    孫立忠主任強調,心外科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並非幾個醫生組成小的部門就能叫心外科,必須有相關部門的配合,才能成為真正的心外科。 在國內,心外科學科建設力度遠遠不夠。相對於美國2億7000千萬人口,每年實施60~100萬臺心外科手術,我國超過人口超過14億,每年僅實施心外科手術約24萬臺,手術開展數量巨大差異之下只大量未滿足的心臟疾病手術需求。
  • 心外科醫生的「換門術」
    該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或出現併發症時,多數只能依靠外科手術治療,這種手術就是心外科醫生的「換門術」——心臟瓣膜術。經過心血管病中心、手術麻醉醫學部、介入醫學中心和重症醫學科等多個學科多名專家綜合評估,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外科及結構性心臟病病區主任李剛教授手術團隊考慮採用介入下微創經導管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手術治療,術中造影及食道超聲顯示瓣膜位置正常,術後1天患者就拔除了氣管插管,目前恢復良好。
  • 醫生不是神:一位心外科醫生手術臺前的生死故事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或者一個熱心醫療劇的觀眾(對《實習醫生格蕾》《外科風雲》《白色巨塔》如數家珍),再或者一個曾陷入到「醫患關係」中的普通人,我們向你推薦這本書:《打開一顆心:一位心外科醫生手術臺前的生死故事》。
  • 留學生許可馨畢業後,適合當醫生嗎?從醫有2大原則
    從她的言行舉止來看,特別是根據她在公開的網絡平臺上所發表過的不當言論,教育君老師認為許可馨並不適合從醫,因此她的是非觀念和價值方面都存在問題,因此難以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從醫有2大原則並不是學習跟醫學專業相關的人才,畢業之後就能擁有從醫的資格,也並非人人都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想要在醫學領域有所發展,受到他人的認可,需要遵循下面這兩大原則。
  • 專訪丨夏利民:心臟外科醫生的自我修養
    事實上,外科技巧精良固然重要,但它僅是手段,長年累月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收穫。像輸血、洗手、消毒等當今最基礎醫學常識,也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當初的先行首倡者,儘管經歷了許多誤解、打壓,甚至是幾十年之久的停滯,但最後,新知還是代替了舊識。
  • 小兒先天「心門」損壞心外科醫生巧手補
    醫生表示,先天性心臟瓣膜病是小兒先天畸形的一種,約佔先心病的5%,而像浩浩這種先天性二尖瓣的病變很少見。二尖瓣脫垂指二尖瓣葉在心室收縮期脫入左心房,當二尖瓣的瓣葉、腱索、乳頭肌、瓣環發生病變時,鬆弛的瓣葉在瓣口關閉後進一步脫向左心房,導致二尖瓣關閉不全。
  • 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用「心」詮釋大醫精誠
    回首從醫的二十六年間,她自覺只有三件事情最值得驕傲: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綜合性臨床診斷治療技能;堅持為每位心臟病患者制定個 性化治療方案,人文關懷也從未鬆懈;培養年輕醫生不遺餘力,因材施教,嚴厲之中卻又儘量滿足每個人的發展願景。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仲琳,帶領整個團隊披荊斬棘,一路向前,用「心」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
  • 用「心」詮釋大醫精誠——專訪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
    回首從醫的二十六年間,卻自覺只有三件事情最值得驕傲: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綜合性臨床診斷治療技能;堅持為每位心臟病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人文關懷也從未鬆懈;培養年輕醫生不遺餘力,因材施教,嚴厲之中卻又儘量滿足每個人的發展願景。
  • 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煙臺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作為一名心外科醫生,卻也恰如他的名字一樣,給心臟病患者帶來了「心」的「黎明」與未來。治療複雜瓣膜病走在國內前列初見毓璜頂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馬黎明,他的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親切和溫暖。「大心臟」裡裝著的都是患者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一歲多的嬰孩,馬黎明是一位在「開心」的科室裡,將病人裝入心中的心外科醫生。時間長了,他自己的心仿佛也被「撐」大了。每每從一臺驚心動魄的手術上下來時,他笑言,「外科醫生們必須練就一顆『大心臟』,膽大心細,才能擔起如此重任。」
  • 韓國park博士獲邀參加心外科國際學術交流論壇會
    河北省人民醫院舉辦的心外科國際交流論壇會現場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石家莊11月20日電 由河北省人民醫院科教處、心外科共同主辦的河北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國際學術交流論壇,於11月18日上午河北省人民醫院心外科掛職副主任、北京專家薛金熔教授,急診科掛職副主任、北京專家何新華教授等心外科醫護人員、全院規培生、相關臨床科室醫護人員近300人參加了論壇會。據了解,Park博士是韓國成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教授、韓國首爾三星醫學中心心血管中心主任,現韓國醫學協會會員、韓國心胸外科協會會員、韓國體外循環協會會員、國際心肺移植協會會員。
  • 從醫七十多年,他們的故事詮釋了醫者初心
    新中國成立70多年,是一個民族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力量之變,是一個國家帶領近14億中國人民,不斷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的生動寫照。回望70多年,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一個個再尋常不過的內心獨白,豎起的是匡威濟世、仁醫德行的醫界豐碑。
  • 「間斷頭痛」可能是「心漏了」!吉大一院心外科這波操作厲害了!
    評論 「間斷頭痛」可能是「心漏了」!吉大一院心外科這波操作厲害了!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 防疫一線輔警突發主動脈夾層,協和心外科團隊緊急施救
    這恰是疫情爆發以來心外科的真實工作寫照。據悉,從春節至今,已有多臺重大心臟手術在我院心外科施行。年輕輔警倒在抗疫一線,協和專家緊急施救小王(化名)今年27歲,仙桃人,職業是當地一名輔警。疫情爆發以來,按照統一要求,他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據他母親介紹,已經有半個月沒有回過家,平時都在單位住宿。
  • 「癌症剋星」徐克成:不斷創新 贏得世界尊敬
    大會閉幕式上,日本低溫醫學學會會長渡邊正志特地提到中國的成就,他說:「中國冷凍醫學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創新,讓我感動,值得我們學習。」  當天晚上,我和同事漫步到離會場不遠的千葉大學。30年前,作為訪問教授,我曾來到這所大學研修肝癌病理和治療。我們走到學校大門對面的小旅舍,那裡曾是我研修期間星期日的臨時居所。想想這次參會的情景,再回憶過去,恍如隔世。時代變了,感受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