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薺麥青青
文章轉載授權請聯繫:
淘漉音樂(taolumusic)
前兩天柯以敏對超女大爆粗口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事情緣起於3月31日的超女海選,有一選手開唱前說自己重感冒,隨即遭柯以敏辱罵:「不要唱啦,滾吧!」而當另一個選手上場由於緊張而有點氣喘籲籲和語音含混時,柯以敏不僅咄咄逼人地問她,「幹嘛,很熱嗎?一直呼呼呼!你誰啊?」而且對其戲弄地模仿,甚至當歌手剛唱一句,便粗暴地打斷:「NO!」視頻剛出,聲討聲便不絕於耳,連導演高群書都斥其「尼瑪連做個評委都這樣一點教養都不顧地去炫耀權利?」無獨有偶,11年前,柯以敏就曾以犀利的毒舌點評而讓人大跌眼鏡,如今「強勢」回歸,愈發變本加厲。
4月1日下午,《超女》播出平臺發表聲明:「我們不支持任何評委對任何選手進行非理性批評和指責,對於此次事件中當事選手表示歉意。」並停止對柯以敏的賽事邀約。
此事雖以欄目組果決的處理而蓋棺定論,但無教養事件的高發讓這個敏感的話題一次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毋庸諱言,教養遍布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與品行一樣是我們每個人的名片。但這張名片經常被人汙損,以各種自知與不自知的方式。
去年春節同學聚會。某同學屬於土豪一族,非名牌不穿,整日衣履光鮮,雍容華貴。席間聊天時,對身邊一個天天上下班騎電動車的打工同學說,「你不要整天那麼辛苦,女人到了一定年紀要學會善待自己,現在七八萬就能買車了,你為什麼不買一輛呢?總比你成天騎著電動車風裡來雨裡去好!」
女同學當時非常尷尬,囁嚅著說,「我買不起。」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歷史上那個著名的「何不食肉糜?」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我們這位崇尚「善待自己」的白富美同學和當年的晉惠帝有一拼。
以自己的財富持有量和消費水準為和自己完全不在同一個生活檔次的人提出所謂「好心的指導」,聽上去似乎為對方著想,但其實完全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體恤同學的經濟實況,更沒有考慮到她提出的輕鬆加愉快就能達成的生活願景,對目前根本無法實現的同學是多麼強烈的心理衝擊!她因此流露出來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和自以為是的狹隘讓她的素養短板暴露無遺。
幾個月前,我去醫院進行術後複查,在肅穆逼仄的檢查室,當冰冷的器械在我身上遊走時,一貫「畏病如虎」的我不由得冷汗涔涔。醫生每檢查一處,便向旁邊的助手告知相關的結果,但晦澀的專業術語幾乎都是我所不熟悉的。檢查完畢,看著報告單上「洋洋灑灑」、龍飛鳳舞的字跡,以及堆砌的生疏的「病名」時,我膽戰心驚地問,「大夫,是不是我的身體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醫生銳利的目光從口罩上方斜射過來:「多補點醫學常識吧,不要被自己的無知嚇倒!」
憂心忡忡之下,我拿著報告單又去找我的主治醫,面對我的擔心,慈眉善目的她微笑著解釋:「隔行如隔山,這些醫學術語你不明白完全可以理解。放心吧,沒什麼大礙,這些症狀都是術後的正常反應。」然後她又耐心叮囑我要定時複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是逐一交代得清清楚楚。
短短一天之內,冷暖兩重天的待遇,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高下立判的教養」。以自己的專業去藐視別人的盲點,以自己的「有識」去指斥別人的「無知」,恰恰是最大的無知!
真正有教養的人,懂得不逞己能,不苛人短,不自恃任何權威而去咄咄逼人,頤指氣使。因為他深知,尊重別人就是禮敬自己。
父親退休前一直是個樂天派,但剛剛退休那段時間,一直怏怏不樂,對於一個整天忙忙碌碌,難得逍遙的人而言,我最憧憬的就是退休後可以享受「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閒散與愜意,所以對於父親的失落非常不能理解:「我巴不得早點退休呢,能充分享受自由我會更快樂!」我至今都記得說完這句話後,父親看著我時的那種落寞與幽怨的目光。
直至有一天好朋友的父親去世,才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孝。她說,父親退休前一直是個工作狂,單位就是他的戰場,事業就是他的信仰。因此退休後的父親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最大意義,再加之她也是工作與家庭牽扯了大部分精力,沒有及時體察父親的情緒,更缺少體貼的陪伴。一年多後,父親就得了癌症,沒捱過兩年就去世了。每每說起這件事時她都淚光點點,愧悔不已。至今她都不能原諒自己曾經對父親說過的一句話:「不缺吃不少穿,有錢又有閒,爸爸,您還有什麼不開心的?」
我們竭盡所能地給了父母我們自認為足以構成幸福的全部要件,但是,我們唯獨忘了問一句,「爸爸媽媽,你們快樂嗎?」
因為我們尚年輕,無法感知遲暮時的悲涼;因為我們尚在社會打拼,不能深味離開社會舞臺之際的失落。但造成這樣隔閡的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離衰老與死亡還有一段距離,同時也是習慣了把尚未到來的恐懼與考驗看做不值一提的東西,把他人正經受的痛苦無意識地加以弱化。
所以,沒有對他人困境體恤的關照,沒有對有別於我們的生活悅納的胸懷,則教養難立,孝順亦難成。
畢淑敏在她的《教養的關係花園》裡說,「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唯命是從;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和我們的上司,尊敬而不諂媚;和我們的同儕,協同而不越俎代庖;對我們的下屬,謙遜而不居高臨下;對大自然,敬畏而不傲慢.」所以你看,教養從不在不對等的關係中產生,不在毫無邊界的扭曲中產生,更不在傲慢與偏見中產生。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養?儘管大家對它的闡釋非常多,但我認同的一條底線是, 不倚仗自己的權力與成就,財富與地位,美貌與門第,知識與經驗,不用自以為是的優勢與居高臨下的睥睨之姿去無視別人的尊嚴與人格,去凌駕別人的生活與感受。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懷有夢想卻暫時無法做到精彩呈現的年輕人;
如果你面對的是因為經濟窘迫,而無法像有錢人那樣過著體面與奢華生活的窮人;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憂懼病情,汲汲一份明確告知與微小安慰的患者;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人生已行至暮年,惶恐於衰老,失意於退休的老人
.
即便你不能理解也請學會尊重;
即便你不能包容也請不要貶斥;
即便你不能感同身受也請不要冷嘲熱諷;
即便你不能設身處地也請不要隨意戳痛別人的傷口。
很多時候,我們能堅守一些底線,不去凌駕,不去挑戰,不去逾越,未嘗不是一種教養!
可見,真正有教養的人,是最起碼懂得尊重人性而謹守分寸的人:沒有亂扣帽子的責難,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盛氣凌人,沒有炫耀賣弄的驕矜得意,沒有未經省察就妄下斷言的粗暴。所以,教養並非高端之物,有時它只需要閉上一張逞快之嘴,關上一道揚惡之門。
故,你即便沒有春風之和煦,也不必學秋風之凌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