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電影創作者困境: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

2021-01-12 央視網

  閱讀提示

  大多數青年電影創作者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歷經艱辛把電影拍完,卻因無法找到宣發公司和無法支付宣發費用,影片發行成為難題。許多優質影片即使已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收穫關注和認可,也因宣發斷檔問題遲遲無法在大銀幕與觀眾見面。如何破解多窗口期宣發斷檔,成為業界致力解決問題的方向。

  紀錄電影《棒!少年》成了一場合作的「試水之作」——「希望能解決多年來一部分影片的多窗口期宣發斷檔的問題」。合作雙方是愛奇藝與大象點映,和他們一樣,無論是業界還是觀眾都在期待讓好電影遇見「對」的人,讓更多人能夠隨時隨看好電影。

  其實,所謂的「一部分電影」大多是文藝片,它們要麼難以進入院線,要麼在院線的票房表現不佳。近年來,建立全國藝術電影聯盟、眾籌放映、視頻網站開設「文藝院線」等探索從未間斷,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但是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對從業者依舊是道「考題」。

  幸運與困境

  《棒!少年》定檔12月11日,是合作計劃的開幕影片。這部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紀錄的電影,自從首映後就收穫了諸多好評。

  「開幕影片必須是一部在藝術品質上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棒!少年》首映後專業媒體與影評人的評價、普通觀眾的共鳴、豆瓣8.8的高分,已經說明了這一切。」大象點映創始人和CEO吳飛躍說。

  一同進入合作計劃首批片單的還有,在平遙電影展和釜山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漢南夏日》,榮獲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藝術探索獎的《歌聲緣何慢半拍》和榮獲最佳劇情長片的《情詩》,以及入圍今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和FIRST青年電影展的《回南天》等佳作。對於這些青年導演而言,能夠完整拍攝,並如願進入院線,已經是足夠幸運了。

  畢竟,據《2019—2020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生態調查報告》顯示,62%的青年導演的首部作品都是50萬元以下的低成本製作,其中超過30%的導演更是坦言,他們的首部作品僅花費了不到10萬元人民幣。

  照此來看,大多數青年電影創作者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歷經艱辛把電影拍完,卻因無法找到宣發公司和無法支付宣發費用,影片發行成為難題。許多優質影片即使已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收穫關注和認可,也因宣發斷檔問題遲遲無法在大銀幕與觀眾見面。

  痛點與方案

  宣發斷檔,這個困擾青年電影創作者多年的市場痛點如何破解?

  「過去幾年大象積累的經驗主要是在院線發行端,但最近這一年、尤其是在疫情發生以來,我們一直在思考怎麼補上我們線上發行的這一項能力、怎麼讓一部影片的線下發行和線上發行無縫銜接、為片方和平臺方都產出最大化的效益。」吳飛躍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今年9月,大象點映發布了分眾放映計劃。目前,已有包括芒果國際影城、UME影院、上海影城、峨影·1958等在內的首批近200家影院加入了「大象分眾影院」。

  愛奇藝則一直在深耕布局線上文藝院線,延長文藝電影的生命線。不過,有業內人士注意到,這背後也隱藏了問題。網絡點播所花費的費用要遠遠低於傳統的電影票價,對於很多觀眾而言,仍然有著文藝電影不值得進入院線觀看的「舊思想」。

  線上和線下宣發割裂的局面必須破除,形成合力,這是業界的共識。

  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表示,雙方的戰略合作目標正是共同提供符合「行業最優選擇」標準的宣發服務方案,幫助青年導演打通線下和線上發行渠道,最終擴大品牌影響力。

  「我們希望能解決多年來一部分影片的多窗口期宣發斷檔的問題。」宋佳說,雙方會共同篩選優質的電影作品,為合作影片量身定製,提供線下與線上銜接聯動的專業宣發支持和精準營銷方案。「我相信這樣一個良性循壞的行業生態,才是我們和整個電影行業共同追求的根本訴求。」

  吳飛躍也表示,此次合作,可以幫助片方打通線下線上的宣發全程,實實在在提升影片的票房收入、網絡版權收入和線上點播的分成,對於一些體量相對較小、需要精耕細作的分眾影片,特別是青年導演創作的文藝片和紀錄電影來說,這顯得尤為重要。

  摸索與檢驗

  宣傳與發行,在電影產業鏈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從傳統媒體到社交平臺,再到短視頻平臺,能抓住每個傳播渠道風口的影片都火了。

  縱觀最近幾年的電影市場,但凡票房表現出色的電影,比如《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少年的你》等,都至少有一個話題吸引人們的關注,高熱度的話題會因為線上、線下的事件以及宣傳的發酵,刺激到院線的排片計劃,對電影宣發皆產生影響,這使得電影宣發一體化、大營銷的趨勢愈發明顯。

  吳飛躍在解釋選擇《棒!少年》時就說道,希望開幕影片有足夠大的社會影響力,能夠在各個分眾人群甚至是主流觀影人群中激起關注、討論和長遠的影響。「我們分析了大量影評之後可以得出基本結論,相信這部影片具有市場潛力。」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曾指出,「文藝片、中小成本影片必須要找到適合自身的宣傳、發行模式,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而培育、拓展文藝片、中小成本影片的觀眾群體,更是任重而道遠。」

  摸索一直在進行。2015年,吳飛躍等人發起成立了瞄準資深影迷的「大象點映」,將一個城市中喜歡同一部電影的人聚集起來,只要籌集到一定的人數,就會有電影平臺組織影院進行放映,即眾籌放映模式。

  2016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於長春宣布成立,並對外公布了100家藝術影廳布局。它們分布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餘座城市。作為首批加盟影廳,它們將保證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同時保證每周至少有10個黃金場次放映。

  吳飛躍始終相信,每一部電影,哪怕是小眾類型,都有屬於它的觀眾,在做的就是,將這些「對」的觀眾從茫茫人海中找出來。

  文藝片觀眾市場的培育,仍將是個漫長的過程。增加藝術院線、影展等推廣行動是一方面,但在更具體的影片宣發方面,除了明星發聲,是否還可以嘗試做出新的內容?讓影片更精準地觸達受眾?

  這次的合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落地情況如何還有待市場檢驗。

相關焦點

  • 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
    閱讀提示大多數青年電影創作者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歷經艱辛把電影拍完,卻因無法找到宣發公司和無法支付宣發費用,影片發行成為難題。許多優質影片即使已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收穫關注和認可,也因宣發斷檔問題遲遲無法在大銀幕與觀眾見面。如何破解多窗口期宣發斷檔,成為業界致力解決問題的方向。
  • 類型電影是創作者與觀眾的契約
    電影節與日常的影院,似乎被藝術電影與類型電影分成了兩個世界。 在7月29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上,包括導演李少紅、青年導演李霄峰、編劇全勇先、科幻作家陳楸帆就「類型實踐與作者表達」展開討論。雖然這個議題聽上去似乎專業性非常強,但剖開來說,其實就是關於如何才能拍出有品質保證,又能滿足觀眾期待的商業電影,而這正是中國電影發展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 「深度」150萬獎金背後:海南電影節創投惹爭議,誰為文藝片的困境...
    但《扔你的貓》也不想做成一部沉悶的文藝片。它選擇的呈現方式是輕喜劇的,帶點黑色幽默,希望能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但內裡仍然是嚴肅的,試圖通過六個年輕人組成的群像來觀察和審視中國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海南想要什麼樣的作品,大家看我們每年評委團的身份構成就能看出來,我們期待能找到下一批這樣的大師。」在李穗看來,未來電影節市場上的創投可能會逐漸細分,創作者需要認準自己的項目更適合哪些平臺,從而精準投遞。
  • 導演李少紅I中國女性創作者的獨特「電影人氣質」
    由李少紅擔任會長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從2015年開始推「青蔥計劃」(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不斷為中國電影的未來輸送人才。李少紅曾說「培養青年導演是我們的使命」。她自己曾經歷過找劇本、找投資人的茫然,希望年輕創作者可以不吃這份苦。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青蔥計劃從第一屆到第四屆注重的是青年導演怎麼拍,怎樣把劇本拍成電影的環節。經過這幾年摸索,現在看到了一些成果。青蔥計劃今年大概開拍四五部新片,四屆累計20位學員得到了電影局的資助。」李少紅說到。電影產業鏈上中下遊,對青年導演如何扶持?如今一部電影面世的渠道不僅有傳統院線,也有網際網路平臺。
  • 評《路邊野餐》:文藝片票房低絕對不是恥辱
    票房高的電影,有幾部贏得了對《冬》如此好的評價?業界與輿論,常用「不以票房高低論英雄」來鼓勵電影創作者,畢贛與邢健,當是這個暑期檔,被祝福最多的導演。與這些鼓勵與祝福相比,票房多點兒少點兒,真不算什麼。在《路邊野餐》上映之前,畢贛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對票房無期待,淡然面對市場,因為市場比較幼稚,沒有發展出文藝片這個類型的觀眾。
  • 在《野梨樹》中,錫蘭第一次讓觀眾明確意識到創作者本人在場
    也正是從這份精悍的名單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錫蘭作品裡作者特質的淵源:詩意的長鏡、人物在景觀中無盡的遊走、簡約但充滿力度的觀察,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障礙、「人人是孤島」式的省思,大概是受到了這幾位電影大師的啟發。努裡·比格·錫蘭錫蘭早期的創作可謂順風順水,第一部長片《小鎮》就讓他受到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的關注,與他一同入圍的還有賈樟柯的《小武》。
  • 香港電影的下一個「新浪潮」:青年導演守望本土
    近幾年的香港市場,好萊塢電影票房節節攀升,單片能突破1億元票房,而港片最高票房始終保持在4000萬元上下,並沒有水漲船高的趨勢。2015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五個小孩的校長》在年度十大賣座電影裡僅排末位。  堅守本土的選擇,意味著創作者可能需要犧牲一部分商業野心。「北上合拍有困惑,留守本土有壓力」,這種局面下,卻有一批青年導演依舊守望香港本土。
  • 青年導演敬然: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給了青年創作者很好的學習機會
    Future新人榮譽官方推薦的電影《落地生》在三亞海棠灣展映,圖為媒體見面會。記者 李昊 攝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0日消息(記者 周靜泊)12月10日,獲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Future新人榮譽官方推薦的電影《落地生》在三亞海棠灣展映。該片導演敬然表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為青年導演提供了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平臺,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到海南這片人傑地靈之地進行拍攝。
  • 青年導演們的期待和焦慮 | 2020北影節
    當然,如同各影片在進入市場之後所獲得的不同反饋,青年導演們在新時期的環境之下擁有著更多新的機遇,但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圍繞著「青年創作者與類型探索」、「青年創作者與藝術表達」兩個議題,業內青年電影人們齊聚一堂,共同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以及對於當下電影市場的看法和期望。
  • 因類型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類型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 因類型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類型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 《地球最後的夜晚》從爆紅到暴跌:文藝片營銷的「破圈」困境
    ,卻被不設門檻地向大眾進行了下沉式營銷——尤其像在抖音,電影被當作一個噱頭推銷給眾多非文藝片受眾,網友在對電影內容毫不了解的情況下就被引導至衝動消費,這樣的「一錘子買賣」很可能會以透支主創個人品牌、甚至損害觀眾對文藝片的信任度為代價。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 圖 | 上海國際電影節微信公眾號 是枝裕和大師班「網課」體驗 &《步履不停》影評 作者:馮凝 編輯:楊楊L菲 作為青年電影創作者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是枝裕和大師班「網課」體驗 &《步履不停》影評 作者:馮凝編輯:楊楊L菲作為青年電影創作者關於「轉行」是枝導演本人並非出身於科班的電影學院,而是早稻田大學的第一文學部文藝科。有觀眾問到以這樣的身份畢業,此後一開始從事的也是紀錄片拍攝的工作,對於日後創作電影有什麼影響?我注意到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思考了很久,然後並沒有給出準確的回覆,只是坦言並不清楚。
  • 青年導演的創作初體驗:難覓資金 渴望觀眾
    中新網呂梁8月27日電 題:青年導演的創作初體驗:難覓資金 渴望觀眾作者楊佩佩 屈麗霞第四屆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正在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舉行。眾多青年導演攜作品在此交流、學習,談及電影的創作初體驗,大多數青年導演表示,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同時,希望自己所拍攝的短片被更多觀眾看到。
  • 愛奇藝聯手大象點映解決藝術電影發行痛點,《棒!少年》成試水之作
    為解決藝術電影發行難這一問題,11月19日,愛奇藝和大象點映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面向青年創作者共同推出打通線上線下全生命周期的發行模式。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高口碑的電影《棒!少年》,將作為此次雙方合作計劃的開幕影片,定檔12月11日。
  • 愛奇藝大象點映聯手助推藝術電影,《棒!少年》等影片入選首批合作計劃
    為解決藝術電影發行難這一問題,昨天,愛奇藝和大象點映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面向青年創作者共同推出打通線上線下全生命周期的發行模式。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高口碑的電影《棒!少年》,將作為此次雙方合作計劃的開幕影片,定檔12月11日。
  • 內地文藝片迎來「最好時代」?我卻想起臺灣新電影的風光與悲傷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國產商業片頹喪,文藝片和新導演卻不斷浮出水面。其票房固然並不樂觀,但創作者卻憑藉口碑贏得了機會。電影市場泡沫的破滅,讓資本開始尋找真正優質和稀缺內容,藝術電影、作者電影的機會來了。但是內地文藝片果真會搭上市場的順風車,成功走上另一個巔峰麼?
  • 文藝片《桃源》獲平遙國際電影展大獎
    由呂聿來編劇導演的愛情文藝片《桃源》獲得了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觀眾票選榮譽·華語新生代最受歡迎影片」獎。該片是文藝片寵兒呂聿來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他過去曾主演《孔雀》、《紅色康拜因》、《馬背上的法庭》等多部國際電影節獲獎影片。此次呂聿來首執導筒,劇本改編自張楚的《七根孔雀羽毛》和《地下室》兩篇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一個平凡的小城裡幾名青年男女在當下生活節奏中的迷茫、掙扎和抉擇,由耿樂、齊溪、呂星辰、楊奇鳴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