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類型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2020-12-28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近年來,電影行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青年導演們用風格多樣的作品,堅守著傳統和規律,開拓新鮮的技術和表達,給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去無限新的可能。

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類型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電影頻道主持人瑤淼

表現手法≠類型

不要被「類型片」概念局限

眼下,不少「類型片」不僅在市場中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也幫助許多青年導演成功走入主流視野。

董潤年、李霄峰、趙霽和王冉四位導演過往的創作涉及軟科幻、犯罪懸疑、動畫、青春等多種題材,但對於本場「青年創作者與類型探索」論壇賦予的「類型片」「類型片導演」標籤,他們卻並不完全認同。

編劇、導演董潤年

從編劇跨界執導了《被光抓走的人》的董潤年更願意把「類型」看做商業電影發展中形成的與觀眾的「契約」:「看到這個電影類型,我就知道應該期待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類型片。」每一個類型的電影,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都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格式,例如如何調動觀眾的情緒,如何讓他們的反應達到我們預設的水平,而創作者則需要尊重這樣的基本規律。

《被光抓走的人》

李霄峰新作《風平浪靜》剛剛在本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被評為「特別推介影片」。如果按照類型劃分,這是一部標準的現實題材犯罪電影,但他認為,拍了三部電影,自己也並沒有被類型片定義: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此前的《灰燼重生》,真正讓他下定決心進行創作的,永遠是類型外殼下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

《風平浪靜》

去年帶來一部另類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的導演趙霽則直言:「我們要先把類型和表現手法區分開。」

導演趙霽

動畫常常被拿來作為類型片討論,但在「動畫」的大框架之下,它可以包容任一一種甚至幾種類型。例如《白蛇:緣起》本身包含的愛情元素、還有《被光抓走的人》中的科幻情節,甚至是《風平浪靜》這類犯罪題材作品,「不要框住類型片說它只能做什麼,動畫都可以實現。」

王冉導演的《閃光少女》曾在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榮獲最佳處女作獎。在一眾青春片扎堆「疼痛」、「懷舊」的當時,這部影片用「民樂」、「二次元」等元素讓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眼前一亮。

《閃光少女》

對於趙霽導演提出的不要被「類型片」概念局限,王冉非常認同,21世紀的電影作品,幾乎已經不存在「單一類型」,而是走多元化路線,「(類型片)創作的成功,要麼是你講一個誰都沒有講過的故事,要麼就是把大家都聽過的故事用一種不同的尋常的方式講出來。」

導演王冉

對於眼下「類型電影」的創作環境,幾位導演都抱持樂觀態度。不過董潤年仍然認為,屬於類型片的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夠」。

從創作本身來看,湧現出來的作品仍集中在科幻、動作、懸疑、武俠,同質化嚴重;而票房方面,榜單前十名的作品佔據了80%的票房,而應該作為中流砥柱撐起市場的類型電影並不多:「這對鼓勵多樣性創作來說還不夠好,只有(市場)良性循環起來,才能層出不窮的出現作品。」

作者電影是「堅守和責任」

用作品培養觀眾觀影習慣

當天的「類型探索」論壇尾聲,董潤年向青年導演們發出呼籲:「大家的創作容易從文藝片切入,但我希望有更多有才華的人能進入商業電影的領域。」

文藝片很多時候被視作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之作,而當天參與「青年創作者與藝術表達」論壇的幾位導演,就都帶來過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導演白雪

白雪在創作《過春天》時做了超過2年的社會調查,那段時間,她像是在「用眼睛拍紀錄片」,觀察是她的創作方式,而她觀察到的生活,最終被拍成了電影。

白雪總結,相較類型片「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創作理念,很多文藝片則走的是「提出問題但並不給你答案」的路線。這種特性很多時候會讓觀眾感到「虛無」,也決定了文藝片註定的「小眾」、「私密」取向。

《過春天》

《Hello!樹先生》的導演韓傑也在拍電影的過程中花費了很長時間來探索文藝片特有的「藝術性」。他認為,正因為作者電影的藝術性,導致了它和主流審美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可能是「截然相反」,也能是「超前引領」,因為它是探索性的,這也行文藝片和類型片結構方法上的最大區別。

導演韓傑

曾執導《米花之味》和《又見奈良》的鵬飛導演用一句話總結了多數文藝片在上映時遇到的「矛盾」——觀眾想看什麼,而我又想給觀眾看什麼。

導演鵬飛

他目前拍攝的兩部作品都是「提出問題但不給答案」的開放式結局。但創作中,鵬飛認為自己也在或多或少考慮著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我喜歡把有點悲傷的故事用喜劇外殼表現出來,這樣比較輕盈,觀眾更容易接受,可能這也是商業性的一種,但同時我也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一些思考。」

拍攝《又見奈良》,讓鵬飛有機會前往日本,了解生活在當地的遺孤的生活。而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好久不見武漢》,則是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了武漢長達數月的抗疫故事。

《好久不見,武漢》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竹內亮一直都是親自完成採訪,他認為這樣更能有文化「衝突」的魅力。他還笑說,日本將劇本叫做「腳本」,在自己的理解中,「腳本」就是用腳走出去,觀察社會,然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

日本導演竹內亮

無論「類型片」還是「文藝片」,在這些青年創作者看來都是需要「堅守」的。導演霍猛將他們和「商業大片」進行了區分,大製作影片像「酒」,可以釋放情緒,但只看一種電影目光會變得狹窄,他希望用作者電影來呈現真實,促進大家對不同社會現象、不同世界觀的相互理解。

導演霍猛

韓傑則認為,儘管從自己的學生時代起,文藝片和市場的「矛盾」就沒有間斷過,但他始終堅信,電影行業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社會資源促成,每個電影人都要有這份堅守和責任感,我們關注的不應該僅僅只是電影能夠帶來的票房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的文化內涵。

近幾年包括《過春天》等文藝類型作品在市場中收穫的認可,都令創作者感到振奮。白雪表示,觀眾的觀影習慣培養勢必需要時間,而這也需要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現,幫他們開拓視野。

相關焦點

  • 因類型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1905電影網專稿 近年來,電影行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青年導演們用風格多樣的作品,堅守著傳統和規律,開拓新鮮的技術和表達,給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去無限新的可能。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類型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 《鋌而走險》遇冷,如何看待青年導演「同質化」的問題?
    但實際上這兩年不斷湧現的青年導演,在暴漏的問題上卻表現出了明顯的「同質化」問題。 大多有著相同的社會背景,對於類型片的教育經歷和對現實的強烈表達訴求,成為了這一代青年導演的共同標籤。 而在風格的表現上,灰暗的整體色調、多線條多人物的敘事風格基本成為了共同選擇。
  • 劉亞森導演:你不知道的青年導演創作歷程
    此次我們採訪了「態度大師」劉亞森導演,憑藉著對於影視的熱愛和一腔熱血為我們呈現出了青年導演應有的態度,請他跟我們分享他獨特的創作經歷和想法。 從計算機專業畢業到成功拍電影,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禁閉島》的內核是反戰,《逃出絕命鎮》是反對種族歧視,這些都是驚悚類型片的上乘之作,讓人回味無窮。我和策劃團隊在整理《末日避難船》故事的時候就明確了關愛這個內核,這是我們想要表達的,我們並沒有局限類型,驚悚與否不重要,主要是確保故事有意思、合情理,最終我們編寫了整個故事。電影的出口讓人會想到公益方向,你這部短片的主題界定?
  • 曹保平不建議年輕導演拍現實主義 缺失好的類型片
    來源:新浪娛樂論壇現場曹保平導演新浪娛樂訊 8月2日,FIRST青年電影展「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論壇,導演曹保平、蔡尚君、高群書、作家/編劇劉恆出席。曹保平導演不建議年輕導演拍現實主義,因為當下不是一個特別適合現實主義表達的環境,能做到有強大的感染力、抵達人心很難。他認為是逃避和偷懶的方法,而中國非常缺失好的類型片。曹保平:「概念還是需要釐清的,這對創作有好處。現實主義每個人對標的方式不一樣,可以談到無窮種方法,比如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標準來討論,可能標準就很清楚,其他時候就很混亂。
  • 因想上廁所被導演撞見進圈,後因吃螃蟹再被導演看上,不想火都難
    比如要是長得好看的人走在大街上,被星探發現進圈,那就是一件很有運氣的事情了。就能好像黃聖依一樣,憑藉美貌打進娛樂圈。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個演員,他是科班出身,但是他能走紅跟運氣有很大關係,當年因想上廁所被導演撞見進圈,後因吃螃蟹再被導演看上,不想火都難。
  • 《沉默的真相》導演選秀出身?這些青年導演把大導演的臉都打腫了
    這位新劇拿下8.8分的青年導演,居然「選秀節目」出身?我和大多數網友一樣,也立刻產生了又一個「不務正業」的青年導演;居然拍出高口碑的影視劇,比很多中國大導演都要強的那種感覺。「不務正業」的青年導演,無論在電影還是電視劇上,取得了很多中國大導演沒有取得的成就。
  • 成龍電影A計劃青島開營,唐季禮、丁晟等手把手指導青年導演
    這次來青島感覺非常特別,空氣很清新,氣候宜人,來了就不想走,我有來青島拍戲的計劃。」他為中國年輕導演啟動A計劃,我一定要參與。從30年前到現在,成龍大哥對青年電影人的幫助是沒有改變的,我們願意幫助青年電影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 「專訪」導演曹保平:希望借類型片的殼,去表述更複雜更深度的主題
    今年是曹保平第一次以訓練營導師的身份,參加FIRST青年電影展。影展組委會邀請他來擔任導師的目的非常明確,希望將類型和敘事作為本次訓練營的重點。時間與條件有限,要讓入選訓練營的年輕導演們在20來天的前期、拍攝、後期中交出完美的作品,有些過於苛求。
  • 新一屆FIRST青年導演博覽會
    對這位第一次前往西寧參加FIRST電影節的導演,我解釋了我的擔憂。「我怕去西寧,就抓不到你了。而且怕到時候接觸的你,可能和現在就不一樣了。」每一年,在FIRST上最能感受到「關注」的力量的,就是那些新冒出頭的青年導演們。在FIRST提供的場合中,這些電影界的生面孔從籍籍無名到不斷被議論,甚至讚美,電影市場和影迷如饑似渴審閱著任何一點新人可能帶來的新刺激。
  • 新一屆FIRST青年導演博覽會
    對這位第一次前往西寧參加FIRST電影節的導演,我解釋了我的擔憂。「我怕去西寧,就抓不到你了。而且怕到時候接觸的你,可能和現在就不一樣了。」每一年,在FIRST上最能感受到「關注」的力量的,就是那些新冒出頭的青年導演們。在FIRST提供的場合中,這些電影界的生面孔從籍籍無名到不斷被議論,甚至讚美,電影市場和影迷如饑似渴審閱著任何一點新人可能帶來的新刺激。
  • 刁亦男,有著一顆文藝心的類型片導演
    因此,近些年來城中村取代了廣闊的西部地區、充滿魔幻主義的農村,成為了類型片導演最愛的取景地之一。今年4月上映、由婁燁執導的黑色犯罪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同樣選址於城中村。刁亦男將本片背景選址在南方的城中村,與前作《白日焰火》相照應。《白日焰火》故事背景發生在因經濟轉型而每況愈下、榮光不再的北方都市,後者則出現在城市化進程迅速的南方都市裡被遺忘的邊緣地帶。
  • 成龍電影A計劃青島開營,唐季禮、丁晟等手把手指導青年導演
    這次來青島感覺非常特別,空氣很清新,氣候宜人,來了就不想走,我有來青島拍戲的計劃。」成龍電影A計劃開營儀式舉行嘉賓論壇對《急先鋒》很自信但也「緊張票房」作為2020成龍電影A計劃的評審團主席,唐季禮認為,成龍的「用人」選擇是有考量的, 「30年前,我是他扶持的第一代導演,30年前,他扶持我拍了《警察故事3》,我才正式當上導演,也才有我的今天。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另外,中國的80後觀影人群佔比達到89%,80後導演作為青年一代,根據他們審美口味拍出來的作品與當下主流觀眾群體最為匹配。而且隨著女性青年導演佔比的逐漸攀升,折射出她們在當下擁有了更多的獨立且相對自由的表達權。如今,中國青年導演不僅在國內銀幕展露鋒芒,他們的藝術觸角還伸向了海外領域。屢次帶著作品現身亞洲和歐洲等主流電影節,在影展上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
  • 青蔥論壇攻略Get | 如何更好的發掘和培養青年導演
    她強調一直以來青蔥計劃都在探索如何培養新人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有能力、責任和義務,將豐富的行業經驗分享給青年導演,幫助他們從「小蔥」長成「大蔥」。過去四年青蔥計劃累計有12部作品完成製作,有6部作品獲得國內外大獎。她也相信未來在各方面的支持下,青蔥計劃會越辦越好。希望青年導演創作出更棒的作品,為電影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 郭敬明因"愛"當導演 作家電影衝擊院線
    加上之前備受關注的郭敬明首當導演拍攝的《小時代》,越來越多的作家電影開始衝擊院線,對此,權聆說:「我們應該提供更多元化的作品讓觀眾選擇,面對類型片的衝擊,作家電影也應該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權聆:不會刻意討好觀眾   權聆從1999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開始,一直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寫作。
  • 王策:漫談國產類型片的發展
    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觀眾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覺得主角缺乏帶入感,容易出戲。  如戲:類似於「我是被選擇的,不是我去選擇」這樣?王策:對對對,《芳華》不是個類型片。類型片主角在電影裡一定要完成一個什麼任務,最後達到或者沒達到?完成自我救贖了嗎?或者沒完成但是影響了別人,這都可以。
  • 王俊凱 劉昊然等青年演員上演「變形記」偶像要靠土味才能出圈?
    如果你對帥哥的定義還停留在玩酷、耍帥、霸道總裁上,那你大概是老了。「hold不住『土味』的...算不上帥哥吧」,《今日影評》某「00後」粉絲說。不比帥,卻比土,青年演員能靠「扮土」出圈嗎?《今日影評》邀請到了中國影評學會網評委秘書長虞昕,一起聊聊今年「國慶檔」影片中的幾位土味少年。
  • 評論:CEPA十年 香港類型片的消失、復甦與進化
    2014年,CEPA剛好實行十年,香港電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香港老式類型片,諸如黑幫片、武俠功夫片、鬼怪片、無釐頭電影等等幾乎都已經絕跡,而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發展得生龍活虎。可以說,今天的香港電影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香港類型片也已經重新洗牌,它並未消亡,而是以全新的方式開始了新的徵程。
  • 專訪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驚人首作《龍門相》(暫名)導演肖一凡
    近些年國內電影圈新導演頻出,其中不少獲得了知名導演的扶持與幫助,使得這些新導演第一部長片就能得到大眾的關注。在今年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也有這樣的新導演,其中一位就是入圍本次驚人首作單元的肖一凡導演。肖一凡,200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漫畫出版專業。大學期間,在《風聲》劇組做美術助理,從而踏入影視行業。
  • 關於「類型探索」與「藝術表達」,青年影人有話要說
    青年編劇董潤年表示,「類型片是電影與觀眾之間形成的契約,不同類型的契約,所代表的是不同的類型電影。」同時,他也表示,在這種契約之下,他贊同類型電影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與調整,但基礎的創作規律,依舊是創作者們必須去正視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