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00萬年前臺灣島與大陸就連土地都是相連的。在臺灣地區有記載的歷史上,有過「東吳渡海開發夷洲」,有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也有過短暫的「荷據時期」、「西(班牙)據時期」、「法據時期」、「日據時期」的黑暗時刻。但是談到真正意義上的「武統臺灣」,歷史上目前只有清朝第4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解鎖此終極成就。
當時的情況是,一邊是即將完成大一統的清朝,一邊是實權旁落的「東寧王國」。
明清對峙,南明政權的奮起反抗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義軍圍攻紫禁城已有兩日,守將獻城投誠,見大勢已去,思宗朱由檢於京城煤山歪脖子樹自縊殉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舉國悲痛,至此延續了276年之久的明朝形式上結束。
南京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新皇帝,於是明神宗三子朱常洵的長子—福王朱由菘爭議中繼位,延續「大明」,改元「弘光」,後史多稱「南明政權」。明朝很早就開始實行兩京制度,北京為京師南京稱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政治機構,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乃至翰林院國子監一應俱全。此時的南明尚且還保留國家機器。
▲ 清、大順、南明/初期勢力範圍
滿族貴族為主組成的清朝統治集團,從順治元年(1644)至康熙三年(1664年),二十年間在進行民族徵服戰爭中,推行了殘酷的民族高壓政策,諸如圈地、雍發和改易冠服,強令漢人「投充」作滿族貴族的奴僕等等。清軍所到之處,對抗拒不降的地方,破城後實行野蠻的屠殺,如曾在揚州、桂林、昆明實行屠先,就是漢族地主也不能倖免。所有這些,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強烈反抗。
▲ 揚州十日:公元1645年5月20日-1645年5月29日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朱由菘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隨後鄭芝龍(鄭成功父親)、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同年七月改元「隆武」。
沒能經受住清廷的誘惑,後來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著部分士兵出走金門。此時南明政權反清復明的重擔交給了鄭成功。
▲ 反清復明,還我太平/中期鬥爭路線
但是,當鄭軍在1659年的「南京戰役」中遭到重大挫折後,鄭成功在沿海地區幾無立足之處。為了建立抗清根據地,鄭成功於1661年率領大軍東渡臺灣海峽,在臺灣人民的支持下,一舉驅逐了竊據臺灣四十餘年的荷蘭殖民主義者。
▲ 鄭成功於1662年2月1日接受荷蘭投降
肯定鄭成功的功績,既是出於史實的客觀公正性,也是肯定了明朝收復臺灣的合法正統性,同時也說明了,臺灣自古就是華夏的臺灣,明清之間的對抗是國家內部的激烈矛盾,無法上升不到國家與國家的層面。
從正義之師「明鄭臺灣」,到奸臣竊權喊話「藩屬臺灣」
明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公元1662年6月1日),降將吳三桂押解朱由榔回京的路上,因害怕夜長夢多,在昆明蓖子坡金蟬寺用弓弦勒死朱由榔。至此延續了19年之久的正統朱氏南明王朝實際上結束。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當年農曆五月初八,延平王鄭成功緊隨其後去往仙界追尋永曆帝,鄭成功病死前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南明的幾個小朝廷均已先後垮臺,農民軍餘部李來亨等領導的夔東十三家軍,於康熙三年(1664)也被清軍消滅,至此,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全國規模的抗清鬥爭基本結束。
▲ 明清隔海對峙/末期勢力範圍
至此,朱氏皇帝全軍覆沒,「大明」的朝代已經是徒有其名了,制度上,「東寧王國」歷代始終沿用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昭宗的永曆年號,以維持形式上與已滅亡的「大明」的宗藩關係,並禮遇眾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元帥的身分、名義維護其統治東『』寧國的正當性;但實際上,東寧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鄭經也自認東寧非屬於大清的中國領土。
鄭經首度拋出「一邊一國」的政治要求,使得臺海局勢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鄭經本人也因此被後世稱為「臺獨鼻祖」。
▲ 鄭經要求清朝對於臺灣的統治,參照琉球國
1667年7月,鄭經與清朝展開第一次談判,鄭經聲稱臺灣「非屬版圖之中」、「東連日本,南蹴呂宋,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於1669年的和談中,派遣柯平、葉亨赴泉州與清廷議和。鄭經再度強調鄭氏佔領臺灣是「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然而兩次的談判鄭經皆以不接受薙髮拒絕清朝,並用箕子朝鮮作比喻,談判最終破局。
動武之前先行文,惠臺政策接連不斷
康熙帝上位的時候年齡尚小,大陸地區仍有很多地方沒有統一,並且清朝的主力軍隊在邊境邊仍然無法脫身,國庫的銀子也有限,過度的揮霍不利於當時百廢待興的清朝。爭取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避免戰爭帶來的勞民傷財,一直都是清朝政府對臺灣的基本策略。
雖然「武統」臺灣要多花費點精力,但咬咬牙也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康熙一開始並不打算這麼做,能夠「招撫」臺灣是最好的。
▲ 鄭經節節敗退,最後退守臺灣、金門
康熙帝在統一臺灣的政治策略中是「順而撫之,撫之為善」。在康熙帝眼裡,海峽兩岸都是清王朝的臣民,如果能安撫,儘量安撫,即使在最後澎湖海戰之後,清政府對鄭氏集團形成的軍事壓力之下,清政府仍然能夠向臺灣軍民發布《安撫輸誠示》,大力宣揚清政府寬大政策,並且禁止官軍在澎湖殺戮,張榜安撫民心,優待戰俘。
與此同時康熙帝還頒布了赦罪詔書,向鄭氏集團所有人表態,如果他們真心歸順朝廷可以赦免以前的罪過從優敘錄。
▲ 統一臺灣,從統一金門開始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舟師進攻金、廈。鄭經以右武衛林陛督師抵禦,劉國軒部亦自海澄來援,戰皆不利,鄭經率諸將回臺灣。其母董夫人見而責之曰:「七府連敗,二島亦喪,皆由汝無權略果斷,不能任人,致左右竊權,各樹其黨。」
鄭經無言以對。秋八月,清貝子賴塔復致書鄭經,準照朝鮮事例,「不剃髮,不登岸,稱臣入貢,俾沿海生靈永息塗炭」。鄭經復書,請如約,請要求留海澄為互市地。福建總督姚啟聖不許,議又擱。
臺灣除了被統一,沒有其他任何選項
施琅第一次攻打臺灣時,由於實力的巨大差距,一口氣敗光了從山東至廣東的所有戰船,以致讓清朝多年處於「有海無防」的尷尬局面,施琅本人也沉寂了近二十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以及平叛鰲拜等殃國之亂後,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684年7月8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再次奉命攻打澎湖。劉國軒(東寧王國幕後實權者)得到軍情後,判斷日內必有颱風發生,命令各部堅守要塞,待命行動。
▲ 施琅揮師收復臺灣,敗光了清朝所有海軍
康熙最後還是選擇原諒了他,20年後再給機會收臺
10日,施琅率一百多艘戰船乘風破浪衝殺而來。劉國軒沉著指揮各艦船迎戰。激戰中,狂風陡起,風向突變。巨浪將頂風清軍戰船衝亂。鄭軍兩翼合擊,箭炮齊發。施琅被炮火餘焰燒傷。先鋒蘭理掩身之甲被火燒透及腹,肉裂見腸。清軍匆忙撤退。7月16日,施琅經數天休整後,再次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澎湖。2萬多水軍分三路向鄭軍攻擊。雙方激戰一天,鄭軍大敗,船艦大部分遭擊沉,部將丘輝、江勝殉難。劉國軒見大勢已去,只得帶領殘部,退回臺灣。
澎湖一役,使鄭軍主力損失殆盡。康熙皇帝適時地再次通過施琅招撫。劉國軒明智地認識到:清朝統一大業已臻完成,反清復明已成歷史。臺灣孤懸海外,難以長久支撐。因此,力勸延平王鄭克爽審時度勢,順應潮流,歸順清朝。1684年年底,劉國軒奉令晉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隆重接待。
▲「三姓」施琅,歷史上一直是位頗具爭議的人物
施琅與鄭經之間有「殺父戮兄」之仇
鄭經等人尋求「臺獨」最終失敗的原因有三:
一.臺灣地小,鄭軍難以從土著中招兵買馬,軍力下降迅速。
二.清朝招撫政策見效,大量原鄭軍軍民導向清朝,反攻臺灣。
三.「臺灣非中國版圖」的謬論,背叛其父鄭成功,故而人心失望。
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最終,與母通姦、違背家父、殺兄奪權、分疆裂土、暴政於民的鄭經改變了統治的根基,加速結束了「東寧王國」的建國之夢。
武統臺灣容易,改造臺灣不容忽視
康熙雖然不可能從西方早期殖民主義來認識問題,但他對外國侵略勢力的分析論斷,如一旦有機可乘,必將危害中國,可謂真知灼見。而他指出,若臺灣一旦棄而不守,曾經侵佔臺灣的荷蘭人必將再度侵佔,卻並非無稽之談。
▲ 多年來的多元外來文化侵蝕下
統一臺灣只是開始,統一文化才是重點
清領臺灣之初,並無專設管理原住民的機構,理番事宜均由各地方官統轄,故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即曾躬歷郊原,安撫歸化生番,此為清代治理原住民之肇端。當時的臺地官守如分巡臺廈兵備道高拱乾、臺灣知府靳治揚、臺灣知縣沈朝聘等人均以理番為要務。
康熙年間,許多赴臺官員均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積極的治理方策。三十六年(1697)以採硫為目的赴臺的鬱永和認為,對於臺地原住民,「苟能化以禮義,風以詩書,教以蓄有備無之道,制以衣服、飲食、冠婚、喪祭之禮……遠則百年,近則三十年,將見風俗改觀,率循禮教」。
▲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元文化地區
才導致如今的複雜現狀
安撫土著的第一要務,在於安頓他們的生產,保證他們的生活,爾後施以教化,如此則完全能夠使他們改變其生活。總之,鬱氏所持的是積極治理理論。康熙五十年(1711),陳夢琳也強調指出,當政者的注意力決不能僅僅放在漢人身上,原住民同樣應納入政府管轄的範圍,對他們的治理應有所作為。尤其他的「非易制之眾」之語,確實道出了原住民治理的複雜性。
為了治理原住民,清政府在政治、經濟、教化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清廷加強了制度建設,除仿前代之制,在原住民地區設立土官,統率番社外,又對通事制度進行了改革。
▲ 清朝大力開發臺灣,推廣漢族生活習慣
在漢番人民的接觸過程中,原住民同胞逐漸開始使用鐵工具,學習漢族先進的耕作文明。在漢族人民的影響下,為防止旱澇之災,歸化生番亦學漢人築圳,從內山開掘,疏引溪流,以資灌溉。諸羅縣在康熙三十四年( 1695 ) ,番民合築陂於下流,名「番子陂」,後來在其上遊,漢番民眾共同修建了北香湖蓄水,可使田園數百頃受益。
教化上,臺灣各地廣設社學以促其漢化。臺地官員多數已經認識到,要改變原住民的落後狀態,必須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使之廣泛學習和接受中華傳統文明。
一統臺灣,天朝盛世、萬國景仰
鄭成功收復臺灣,與康熙收復臺灣,兩人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愛國人物。不過他們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都是收復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擊敗了外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是國際戰爭的範疇,而康熙收復臺灣,是擊敗了「變質」了的地方獨裁者,是國內內戰的範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統一臺灣這一頁功績,無疑是千古歌頌。
▲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紀念康熙統一臺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尹偉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康熙統一臺灣的歷史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完成了國家行政與疆域的統一,中央統治權力進一步得到加強,為整個社會的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創造了重要的前提。
二.是增強了抵禦外侮的力量和戰略防線,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和邊疆的安寧。
三.是密切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繫,加快了臺灣的開發,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與臺灣的經濟、文化發展。
以鄭經為首的鄭氏集團企圖分裂祖國實現臺灣的獨立,這對中華民族長遠是不利的,康熙帝順應人民要求,經過長期的努力最終實現了臺灣的回歸為國家統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 寶島臺灣永遠是華夏的一部分
歷史證明,海峽兩岸只有加強聯繫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康熙能夠順利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康熙帝的唯才是舉,康熙認為國家有勘亂寧民之略,必有協理宣力之臣,用能延布夭威,廓清海宇萬。他重用施琅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時候,有些朝廷官員在背後議論他,但是康熙帝並不這樣認為,他說「:今值進剿臺灣,正在用人之際」,如果不是施琅去赴任臺灣很難收復,正是康熙對施琅的信任和施琅自身的能力才能夠順利地實現對臺灣的收復,實現祖國的統一。
天命輪迴,以上都是公元1700年前的歷史。
參考文獻:
[1]林乾.康熙統一臺灣的戰略決策[J].清史研究,2000(8).
[2]鄧孔昭.論清政府與臺灣鄭氏集團的談判[J]臺灣研究集刊,1997(2) .
[3]張紅.康熙統一臺灣的戰略策略[J].蘭臺世界,2005(3).
[4]王思治.施琅與清初統一臺灣[J].清史研究,1997(2).
[5]劉開梅.論康熙帝在統一臺灣中的歷史作用[J].歷史學習,1994(8).
[6]蘇雙碧.康熙和施琅[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10).
[7]蘇文菁.鄭成功收復臺灣始末[J].東方收藏,2012(05):15-17.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雜件·南書房記 注》.
[9]鬱永河.裨海紀遊[M].臺北.臺灣銀行.1959.
[10]黃叔璥.臺海使槎錄[M].臺北.臺灣銀行.1957.
[11]六十七.番社採風圖考[M]. 臺北.臺灣銀行.1961.
[12]張本政.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3]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M]. 臺北.臺灣銀行.1961.
[14]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 》《靖海紀事》下卷.
[15]《耿繼茂題報荷蘭船助攻並窺伺臺灣事本》.《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 》.第20-21頁.
[17]《 康熙起居注 》.第2冊第1127頁.
本文作者:小橘貓 轉載請標明來源
熱文點擊
面對貿易戰,14億國民又能做些什麼?
南蘇丹內戰停火和解,這四點原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