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一詞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後世醫家多有論述,廣義上講指四肢、四肢大關節、肘膝關節、肘膝以下的穴位,狹義上講為合谷、太衝二穴。現就四關有關問題探析如下。
四關首見於《內經》一書,在《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元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對文中所提四關,隋唐醫家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諸原所生》中曰:「四關,四支(肢)也。」指出四關即四肢。明代張介賓在《類經》卷八中註:「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輸、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治五臟疾也。」明代馬玄臺在《靈樞注證發微》中注曰:「四關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關節之所系。」均指出四關乃雙側之肘、膝關節。清代張志聰在《靈樞集注》中則曰:「四關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膕。」吳昆在《針方六集》中對四關解釋為「四關乃十二經別達之路,為陰陽表裡交通險塞之地,在於四末,如往來之關塞,故曰四關。」由此可見,此處四關乃是部位的名稱,泛指人體的四肢、四肢大關節、尤指肘膝兩關節,再引申為肘膝以下的穴位。
南宋針灸名家竇漢卿在所著的《針經指南》卷首《標幽賦》中云:「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痺痛,開四關而矣。」即對寒熱痺證治療可用開四關之法,但未指出具體穴。元代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注釋《標幽賦》中云:「四關者,兩手足刺之而已,正所謂六十六穴之也」,此處指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原穴。明代徐鳳《針灸大全》注曰:「四關者佔,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第一次將四關定位為太衝、合谷。另外《針灸大全》中之《席弘賦》雲「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衝。」其後,李梴《醫學入門》中所載的《雜病穴法歌》雲「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取」、「手指連肩相引痛,合谷太衝能救苦」,兩處提到合谷、太衝配伍。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注曰「拘攣者,筋脈之拘束。閉塞者,氣血之不通。八邪者,歲以侯八風之虛邪,言疾有攣閉,必驅散八風之邪也。寒者,身作顫而發熱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四關者,六腑有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宮之日,主八風之邪,令人寒熱疼痛,若能開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 在《針灸大成》的《經外奇穴》篇稱:「四關四穴,太衝、合谷是也」。楊氏明確開四關即刺合谷、太衝,取其開通之意,如《針灸穴名解》:「合谷、太衝各二穴,名為四關,以其能大開通也。」此後,開四關成為固定配伍,四關穴即合谷、太衝。
根據經絡的標本、氣街理論,合谷、太衝正是經脈本部(肘膝關節以下)、脛氣街所在,通過經氣運行與臟腑及標部(頭面、軀幹)發生密切聯繫。合谷、太衝分別為手陽明、足厥陰之原穴,原穴是本經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與三焦有密切關係,原氣導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於臟腑,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故原穴是調整人體氣化功能的要穴。《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人體活動離不開氣血,在發生病變時,也不外乎氣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針灸治病的主要機制就是通過經脈調節人體氣血。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偏於補氣、瀉氣、活血;太衝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於補血、調血。合谷、太衝二穴相配堪稱經典配穴,兩穴一陰(太衝)一陽(合谷),一氣(合谷)一血(太衝),一髒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組具有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針灸處方。合谷、太衝配伍,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有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熄風、鎮靜安神、抗痙止搐、活血化瘀、清熱利溼、通降胃腸、通經活絡止痛、瀉肺化痰定喘、疏肝利膽解鬱、補氣益血、補肝益腎之功能。
段方勝等[1]觀察到針刺四關穴通過交感神經調節大腦血管管徑的變化,使血管擴張,並有可能降低腦血流阻力,改善顱內血液循環。楊波等[2]針刺四關穴治療顱內血管阻力增高的高血壓並檢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血管阻力指數和血流量,通過對比發現可明顯降低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血管阻力指數,提高血流量(P<0.01),揭示了針刺四關穴治療頭痛、降低血壓的機理。周敏等[3]針刺四關穴治療偏頭痛並檢測血漿一氧化氮(NO)水平,發現治療後血NO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1),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升高血漿NO水平有一定關係,低下的NO水平恢復後,血管痙攣得以解除或減輕,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減少。孟宏等[4]觀察電針四關穴對慢性疲勞模型大鼠的免疫調節作用,發現可降低模型組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6的含量,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四關穴的臨床應用在古籍中有不少記述,《千金要方》曰:「催生難產及死胎,刺太衝八分百息」。《外臺秘要》曰「範汪療癲方,灸兩手約指中理左右,及手足之虎口中」。《雜病穴法歌》曰:「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侶。」《針灸大成》中有「難產:合谷(補)、三陰交(瀉)、太衝」的記載。《針灸大全》曰:「四肢無力中邪風,眼塞難開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語,風池合谷用針通,兩手三間隨後瀉,三裡兼之與太衝;手指麻痺,不知痛癢,太衝、合谷、足臨泣;小兒急驚風,手足搐,印堂、百會、太衝、合谷;老人虛損,手足轉筋,不能舉動,承山、陽陵泉、太衝、合谷」。《醫學入門》曰:「眼紅或瞳仁腫痛,流淚出血,俱瀉足臨泣,或太衝、合谷;上吐下閉關隔者,瀉四關穴」。《針灸集成》曰:「屍厥,謂急死人也,人中針,合谷、太衝灸」。當代諸多醫家運用四關穴或為主穴治療多種疾病,療效較好,僅舉例如下:①面癱:王素芳等[5]運用四關穴導氣法為主治療58例頑固性面癱,痊癒41例,顯效12例,好轉3例,有效2例。②面肌痙攣:嚴善餘[6]治療52例,治癒36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2例。③頭痛:朱振富[7]治療43例血管性頭痛,治癒21例,顯效22例。④癔病:李敏[8]治療暴喑、弄舌、髒躁案,療效迅速。⑤高血壓病:馮國湘等[9]治療47例,痊癒14例,顯效20例,有效9例,無效4例。周氏[10]發現針刺四關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效果好於肝腎陰虛和氣陰兩虛。⑥過敏性鼻炎:王玉明[11]治療過敏性鼻炎111例,痊癒85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6例。⑦呃逆:李雪萍[12]治療38例,痊癒32例,好轉6例。⑧膽絞痛:齊振民等[13]治療32例,顯效19例,有效13例。劉娟[14]治療31例,顯效18例,有效13例。(9)痺證:雷照明[15]治療風痺43例,痊癒40例,好轉2例,無效 1例。李桂清[16]治療血痺9例,痊癒6例,好轉2例,無效1例。(10)皮膚病:黃桂興[17]治療頑固性蕁麻疹,收效頗驗。運用四關穴治療小兒驚風、胃痛、癲癇、痛經、月經不調、失眠、黃褐斑伴痤瘡、虛勞、驚悸亦有有較好的療效。
[1].段方勝,吳鋼,鄭依勇.等.針刺四關穴對頭痛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上海針灸雜誌.1996;15(2):5
[2] 楊 波,張曉君,潘洪濤.針刺四關穴對頸內動脈血管阻力指數及血流量的影響.針灸臨床雜誌.1997;13(4):44
[3] 周 敏,劉 潔,唐 勇.針刺四關穴治療偏頭痛即對一氧化氮水平的影響.中國中醫急症,2003;12(2):129
[4] 孟 宏,姜亨圭,圖 婭,等.電針四關穴對慢性應激致慢性疲勞大鼠細胞因子的影響.中醫藥學刊,2003;21(9):1525
[5] 王素芳,楊 軍.四關穴導氣法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癱58例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9(15):1503
[6] 嚴善餘.針刺四關穴為主治療面肌痙攣52例.中國針灸,1996;16(4):26
[7] 祝振富.針刺四關配合通天刺治療血管性頭痛.四川中醫,2001;19(10):70
[8] 李 敏.四關穴為主治療癔病.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5;18(2):23
[9] 馮國湘,吳清明.針刺開四關治療高血壓病.雲南中醫雜誌,1991;12(3):38
[10] 周西英.針刺四關穴即時降壓觀察.北京中醫雜誌,2002;21(4):241
[11] 王玉明.針刺四關穴治療過敏性鼻炎.黑龍江中醫藥,1991;18(5):42
[12] 李雪萍.針刺四關穴治療呃逆38例.針灸臨床雜誌,1995;15(5):45
[13] 齊振民,於海雲.針刺四關穴緩解急性膽囊炎膽絞痛32例.中國中醫藥科技,1997;4(3);198
[14] 劉 娟.針刺四關穴與肌注阿託品治療急性膽囊炎31例.寧夏醫學雜誌,1999;21(5):292
[15] 雷照明.針刺四關穴治療風痺43例.針灸學報,1992;8(6);45
[16] 李桂清.開四關穴治療鞭索症候群.中國民間療法,1999;10(1);6
[17] 黃桂興.針刺四關穴為主臨床應用4例.新疆中醫藥,2000;18(8);30
聲明:轉自網易專業博客,如有不便請聯繫,便於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