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 談友誼 》· 梁實秋

2021-02-27 寰視文創

|喜歡就關注|

💡

轉載來源:書單嚴選(ID:yanxuanbook)

談友誼

      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所謂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如果以友誼作基礎,則其他的各種關係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的建立起來。當然父子兄弟是無可選擇的永久關係, 夫婦雖有選擇餘地但一經結合便以不再仳離為原則,而朋友則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過,說穿了,父子、夫婦、 兄弟都是朋友關係,不過形式性質稍有不同罷了。嚴格的講,凡是充分具備一個朋友的條件的人, 他一定也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過來亦然。

     我們的古聖先賢對於交友一端是甚為注重的。《論語》裡面關於交友的話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羅馬的西塞羅有一篇著名的《論友誼》,法國的蒙田、 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愛默生,都有論友誼的文章。我覺得近代的作家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不大肯費筆墨了。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誼沒落的徵象呢,我不敢說。

      古之所謂「刎頸交」,陳義過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與Pythid, David與Jona than,怕也只是傳說中的美談罷。就是把友誼的標準降低一些,真正能稱得起朋友的還是很難得。試想一想,如果銀錢經手的事,你信得過的朋友能有幾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難之中還肯登門拜訪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幾個?你出門在外之際對於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顧而又不照顧得太多者又有幾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報李,莫逆於心,能維持長久於不墜者,又有幾人?總角之交,如無特別利害關係以為維繫,恐怕很難在若干年後不變成為路人。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與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們呀!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些話近於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裡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象沙裡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的洗鍊。一但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

     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縱不必象九品中正那麼嚴格,也自然有個界線。「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於「自輕肥」之餘還能對著往日的舊遊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邊去麼?漢光武帝容許嚴子陵毅然決然的歸隱富春山,則尤知趣。朱洪武寫信給他的一位朋友說:"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還是朱元璋.。」話自管說得漂亮, 看看他後來誅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構造原是一樣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發生突變。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我想一來指品學而言,二來只是說不要結交比自己壞的,並沒有說一定要我們去高攀。友誼需要兩造,假如雙方都想結交比自己好的,那便永遠交不起來。

     好象是王爾德說過,「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之間是不可能有友誼存在的。」就一般而論,這句話是對的,因為男女之間如有深厚的友誼,那麼友誼容易變質,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誼。過猶不及,那分際是難以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禰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但似乎是也以同性為限。並且以我所知,忘年之交形成固有賴於興趣之相近與互相器賞,但年長的一方多少需要保持一點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幾分老成。老氣橫秋則令人望而生畏,輕薄儇佻則人且避之若浼。單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為他的情感無所寄託,漂泊流離之中最需要一個一傾積愫的對象,可是等到有紅袖添香稚子候門的時候,心境便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親暱。不過「狎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暱。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MarkTwain說:「神聖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這真是慨乎言之,朋友本有通財之誼,但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難忘的事是借出的錢。一牽涉到錢,恩怨便很難算得清楚,多少成長中的友誼都被這阿堵物所戕害!

      規勸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談何容易。名利場中,沆瀣一氣,自己都難以明辨是非,哪有餘力規勸別人?而在對方則又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誰又願意讓人批評他的逆鱗?規勸不可當著第三者的面行之,以免傷他的顏面,不可在他情緒不寧時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說:「忠告則善道之,不可則止。」我總以為勸善規過是友誼之消極的作用。友誼之樂是積極的。只有神仙與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並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到的奇景,他才能快樂。」共享快樂,比共受患難,應該是更正常的友誼中的趣味。

相關焦點

  • 線裝典藏《雅舍談吃》出版:完整輯錄梁實秋96篇令人饞涎欲滴的談吃...
    日前,梁實秋談美食的散文集《雅舍談吃》迎來最新修訂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實秋大女兒梁文茜親自授權。新版《雅舍談吃》為線裝典藏版,清新古樸,增加初版未收錄的39篇談吃美文,全書共計96篇,篇篇均以食物為題,讀來使人垂涎欲滴。
  • 李菁丨梁實秋與韓菁清:文學巨匠的傾城之戀
    :文學巨匠的傾城之戀作者:李菁梁實秋學貫中西、學養深厚、「著作超身」,是德高望重的文學巨匠,韓菁清對他是滿滿的崇拜。  梁實秋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韓菁清陷在悲慟中,難以自拔。她花重金為教授買了紅木的棺材,做了春夏秋冬的真絲壽衣,按照梁實秋生前的遺囑,在臺北北海公寓最高處選定了墳地。文學大師梁實秋與歌影星韓菁清,倆人相隔二十九歲,共度十三年的恩愛歲月,他們都沒有辜負彼此的深情,沒有辜負這曠世奇緣。
  • 梁實秋晚年的紅顏知己
    從臺北來淡水,我不由得記起了梁實秋,因為梁實秋是安葬在淡水一座面海的山上的。我也不由得記起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韓菁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她從小練過書法,臨摹《三希堂石渠寶芨法帖》,字寫得漂亮。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
  • 梁實秋:你吃飯的方式,就是你的福報
    他對美食的熱衷,使他的生活豐富多彩,他的散文集《雅舍談吃》談的不僅是吃,還有享受美食的愉悅心境,他是個智慧豁達之人。哪怕生活遭遇怎樣的困境,他都能以苦作樂,即使身處烽火亂世時期都能守住心靈的靜土。一個對食物抱有熱忱的人,一定不會泯滅生的希望,也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
  • 古人如何談友誼?王維用一首詩,道盡古今偉大的友誼
    友誼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基礎,卻又極其重要的一種關係。梁實秋在《談友誼》一文中曾說:「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古代先賢們對友誼也有很多的論述,如《論語》的開篇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除此之外,「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多少真誠的友誼,因詩歌而長存。
  • 《談時間》:梁實秋 讀書時間
    1987年11月3日,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梁實秋逝世。
  • 梁實秋:日偽黑名單上的人
    (《亂世浮生》,帥彥) 留下遺囑,隻身逃離 梁實秋(1903年-1987年),名治華,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1923年8月赴美留學,專攻英語和英美文學。1926年夏回國,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先後任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實秋很有士人風骨。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她是地地道道的千金大小姐,出生於湖北巨賈之家,15歲就在上海榮膺「歌星皇后」,填詞作曲,多才多藝。她是錦繡叢中的金枝玉葉,她要尋求的不是胼手胝足、幫襯著按揭買房的「生活伴侶」,而是一個「精神伴侶」。 梁實秋恰恰是一個典型的、標準意義上的文人。
  • 【人文素養】梁實秋作品經典名句擷趣
    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秋室雜文•談友誼》玩人從小到老都是一直在玩,不過玩具不同。小時候玩假刀假槍,長大了服兵役便真刀真槍;小時候一角一角地放進豬形儲蓄器,長大了便一張一張支票送進銀行;小時候玩「過家家」,「攙新娘子」,長大了便真箇的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有人玩筆桿,有人玩鈔票,有人玩古董,有人玩政治,都是玩。
  • 梁實秋:原配意外死亡,71歲追到漂亮女星,大家都反對卻都錯了
    一向出版梁實秋著作的臺灣遠東圖書出版公司聽說梁實秋《槐園夢憶》書稿完成時,立即聯繫他索要書稿,準備印刷出版。初稿形成後,出版社誠心邀請梁實秋飛往臺北親自校對,實則也是想讓他藉此機會會會友人,排遣當時心中的鬱結。
  • 憶文 她從臺北寄來花哨書信:葉永烈憶梁實秋夫人韓菁清
    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她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會寫詩填詞,年輕時偷閒填《蝶戀花》《玉樓春》《浣溪沙》,等等,深得劇作家、詩人顧一樵的讚賞。她到香港後,為報紙寫系列散文,如《夢中人》《車中人》《意中人》《途中人》等等。所以如果她「認真」寫書信,信就寫得很不錯。不過,她更喜歡從臺北給我打電話,往往一打就是半小時。
  • 《白貓王子五歲》 梁實秋
  • 資源分享: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
    然而,在中國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兩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實秋。朱生豪從1937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至1944年先後譯有喜劇、悲劇、雜劇等31種,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個歷史劇和全部詩歌沒有來得及翻譯。梁實秋1930年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8種,至1967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共歷時37年。
  • 梁實秋嘲諷魯迅:他是中國的蕭伯訥?不過要除去以下這6點差別
    也正是這些,讓梁實秋看不下去了。除了作家,身為翻譯家的魯迅讀外國文學一部都會從原著入手,其中除了閱讀大量蕭伯納的小說和戲劇、思想著作外,他還很欣賞蕭伯納對那些穿著正派的英國紳士和社會實際進行血淋淋的批判,這種西方「衣冠禽獸」的社會現象批判,被魯迅的「拿來主義」引薦到東方後,雖然沒有題名道姓,但也影射了胡適和梁實秋等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社會名人。
  • 喪妻再娶,古稀之年的梁實秋聊發少年狂,狂追女明星,演傾城之戀
    相濡如沫的老妻突然辭世,對梁實秋來說,不啻於五內俱摧,傷心透頂。為此,他寫下了《槐園夢憶》一書,以寄託對亡妻的悼念之情。臺灣遠東圖書出版公司得了書稿,立即發排,盛情邀梁實秋到臺灣小住。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返臺,梁實秋遇到了他的晚年至愛——韓菁清,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傾城之戀」!韓菁清生於1931年10月,比梁實秋小了整整28歲。她祖籍湖北,父親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後移居上海。
  • 梁實秋:歲月悠長,光陰無悔,每一寸都有讓人心安的力量
    她說:「文學」。她問我:「您修習什麼?」我說:「文學批評」而後兩人無話可說,直到後來在輪船上合作創辦了壁報,大家都來寫詩才慢慢熟稔。再到後來在美國常有相聚,梁實秋才真正了解到冰心並不是恃才傲物之人,反而對她的心思細膩,感覺敏銳所折服。
  • 臺灣文學地圖上的人情之美
    《人情之美:文學臺灣的黃金時代》  丘彥明著  中信出版社  談人情,往往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人情世故」,是規則之外不可見光的「曲徑通幽」,也是假借情感名義的一種利益交換丘彥明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總編輯。這本書記錄的是她在職期間與一些臺灣文化名人的交往。丘彥明身處臺灣文學黃金時代的現場,通過她的筆觸,除了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有關臺灣文學的一個側影,更可以近距離地發現臺灣出版創作界的人情味兒。  編輯談作者,最好的切入點是文學與創作,這是職業與專業方面的事情。
  • 梁實秋:房東與房客
    ——小慈 作者 | 梁實秋朗讀 | 夢涵編輯 | 慈懷書院(ID:cihuaishuyuan)……」房客方面也追加理由如下:「我這麼多年沒欠過租,我們的友誼要緊。房錢不是沒有漲過,我自動地還給你漲過一次呢,要說是市價一間一袋的話,那不合法,那是高抬物價,市儈作風,說到哪裡也是你沒理。人不可不知足,你要漲到多少才叫夠?我的薪水也並沒有跟著物價漲。才幾個月的工夫,又囉唣著要漲房租,虧你說得出口!你是房東,資產階級,你不知沒房住的苦,何必在窮人身上打算盤?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梁實秋:沿街擔販有賣「老豆腐」者。擔子一邊是鍋灶,煮著一鍋豆腐,久煮成蜂窩狀,另一邊是碗匙佐料如醬油、醋、韭菜末、芝麻醬、辣椒油之類。這樣的老豆腐,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梁實秋:我在上海時,每經大馬路,輒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錢,店員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至今思之猶有餘香。
  • 髮妻剛亡他就娶小28歲明星為妻,梁實秋:老少配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二人相談甚歡,而遇見韓菁清後的梁實秋更是一掃亡妻所帶來的悲傷,他情不自禁的愛上了這個小他28歲的女人,此時的梁實秋已經71歲,而韓菁清才43歲,由於保養得當,此時的韓菁清看上去也就是30多歲的樣子。韓菁清最終還是沒有抵抗住梁實秋的熱情似火,兩個人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