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宇宙超級網紅papi醬產後回歸,在社交平臺上更新了久違的視頻,以搞笑RAP的形式訴說自己孕期的經歷,僅僅「斷網」幾個月的papi醬發現自己與整個世界脫軌:爆劇綜藝、新詞熱梗、行業熱點通通落下,突然全世界的明星都在「直播帶貨」。
確實,進入2020年,疫情倒逼直播電商行業全面爆發,幾乎所有行業都要嫁接直播,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敏銳的嗅覺,順利入駐直播帶貨,很多人對「直播電商」這個字眼都雲裡霧裡,對直播電商的理解還停留在通過電視促銷的印象中。
今天,我們將從簡單的經濟學角度來說說「直播電商」到底是個啥?怎麼就突然間火了?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購物」:
購物是物(商品)與物(貨幣)的交換行為,買家認為用當前的價格購買該件商品,是商品的價值超過了貨幣價格本身,所以用戶願意購買;而賣家認為該件商品以當前的價格售賣給顧客,是顧客所付款的貨幣價格超過了商品的價值本身,所以賣家願意售賣。
所以買賣雙方都是物物交換的受益者。
那麼,買家如何去評估一件商品是否值得買,他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判斷,並作出決定呢?
在購物的時候,買家希望對目標商品有全方位的了解,「聽得見」、「摸得著」,這是商品價值和貨幣價格的馬拉松比賽,如果價值>價格,買家就會買單;相反,如果覺得商品不值這個價,就會放棄,選擇其他商家或替代品。
在直播電商平臺上,商品信息越全面、越真實就越能引導用戶下單。同時,如果能出現一個「代言人」(可以是親朋好友、已購買家的評價、明星網紅等),提升買家對商品的信任度,提升商品價值,認為商品價值大於價格,就會下單付款。
直播電商的出現,實質是消費者需求的升級
消費者對傳統電商的推廣模式逐漸產生審美疲勞,直播電商通過視頻解說的方式,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可以快速了解商品的全面信息。
除了決策成本的降低,直播同樣具備休閒娛樂的價值,相比冷冰冰的圖文介紹,視頻直播視聽結合、互動即時、濃厚的氣氛等都能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有些時候,直播購物的意義遠遠不止於錢貨交易,例如在快手平臺上,老鐵文化加持,主播與粉絲之間黏性非常大,用戶還會通過買單這一行為來表達自己對主播的忠誠,是另一種形式的「打賞」。
商家通過直播的形式清理庫存或進行產品推廣、事件營銷,主播通過集合資源售賣商品賺取佣金或坑位費,用戶通過直播來獲取優惠福利,總的來說是一個三方獲益的良性循環。
主播同樣會受到市場經濟的「靈魂拷打」
隨著直播電商行業入局者的增多,市場藍海不再,基本上所有領域都被細分,每一個領域都有頭部主播坐鎮,主播的成功是難以複製的。但並不意味著已經成功的主播進入了絕對安全的舒適區,平臺群雄逐鹿,主播廝殺不斷,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車。
從供應商的選擇、品類的敲定、商品的質量檢驗、價格的匹配、直播前中後期的運營策劃、主播的互動話術等等,都需要精心設計。
從產品+經濟學的角度,一個好產品需具備3個屬性:有效用、有收益、可持續。
有效顧客才會購買,有收益才能保持商家存活,可持續市場才能流通。
隨著消費升級,行業必會經過優勝劣汰,主播、商家都會為佔取一畝三分地而使出渾身解數,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消費者也要學會擦亮眼睛,才能享受行業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