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瑞士旅行,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阿爾卑斯山風景如畫,美不勝收。但是當你拿到餐廳或者酒店帳單的那一刻,就會覺得這個地方晴天霹靂,陰雲密布,不可久留。
這是對瑞士物價的一種調侃說法,不過似乎所有人都覺得瑞士物價極高。在各類排行裡,瑞士大城市一直被列為世界上物價最貴的城市之一。蘇黎世和日內瓦一般都會名列前十。
舉個例子讓大家有個概念,一隻麥當勞巨無霸在南非和俄羅斯只需要2.52美元,折合15元人民幣;在中國要花3.1美元,折合21元人民幣,巴西需要4.8美元,折合人民幣33元,在美國需要5.7美元,折合人民幣39元。各位可以猜測一下,在瑞士需要多少錢?
6.7美元,折合人民幣46元!
瑞士在其他消費品和服務相關的類別中,價格相對歐洲都是最高的。在瑞士唯一便宜的品類是個人交通工具和家具。大家都非常疑惑,瑞士是如何成為歐洲房價和物價最高的國家的。
2020年初一份出版研究顯示,如果能夠直接從外國進口產品,瑞士企業和消費者每年能省下約33億瑞士法郎,折合252億人民幣。線上購物是這份研究的主要關注點,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一般實體零售商會設法阻止消費者直接網購國外更為便宜的產品和服務。
有些時候,國外供應商也會拒絕向瑞士送貨,結果就是企業和消費者不得不從瑞士零售商或者製造商處購買產品,或者通過獨家進口商購買,如此產品價格就居高不下了。
這份研究結論指出,如果瑞士能夠自由地從境外採購商品,服飾、醫療健康類產品、化妝品和香水會是最節省的幾大品類。例如,如果瑞士家庭每年能以低價直接網購嬰兒尿布和食品,最多能剩下7800萬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幣5.68億元。
瑞士人對這種高物價心知肚明,並把自己的國家稱為「高物價島」。瑞士的官方物價監督部門也曾引用過這個說法。目前瑞士的消費者保護基金正在嘗試終結這種物價高的現象,這個基金要求製造商和零售商將其現金收益讓渡一部分給消費者。
不過,瑞士高物價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地理原因,無法網購等,2009年的一項研究結果也否定了這個想法,不是監管不力也不是缺乏競爭導致,但研究人員卻無法找到其他的明確原因。
2015年,瑞士規模最大的經濟行業組織,瑞士聯合商會,發起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瑞士根本無法擺脫高物價,基本原因在於,導致高物價的因素,是瑞士地形所決定的,或是是由於瑞士人對高質量的產品需求所決定。某種意義上來說,瑞士的高物價水平也折射出了瑞士社會的高度繁榮。正是由於瑞士經濟生產力高,效率也高,同時滋養了蓬勃的出口工業,如此才能支撐起瑞士相對高的工資。
除了工資高之外,瑞士的購買力也很強。儘管瑞士的物價水平高,但是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歐盟排行第二,因此瑞士人比多數歐盟公民會享受到更為舒適的生活水平。這也意味著,瑞士人在買漢堡包的時候,也不用瞻前顧後,擔心錢包受到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