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裡的一句話: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
說這三種人是什麼人啊?
「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是《觀經》裡的話,有三種人肯定往生。什麼人?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第三者,修行六念。
就這三種人能往生嗎?能不能?不一定。只讀經,方等經典還不行。
下邊還有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必須得回向,這個讀誦大乘和方等經典,任何大乘經典都可以。方等經典行不行?都行。
修行六念,六念指什麼?第一個就是念佛,念佛可不可以?可以呀!第二、是念法。第三個、念僧。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一共是六個,行不行?都行。
你行是行,必須以此回嚮往生啊!必須回嚮往生極樂!你讀經或者你持戒,你必須得回向,回嚮往生極樂。你能具備這種功德,一日乃至七日,皆當往生。
這裡給我們提示的是什麼?讀經到底能不能往生?能不能?不一定,以此回向就可往生。
這是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作行門,讀經可不可以作行門?可不可以?
那有人說讀經不能往生,你信嗎?讀經能不能?不一定。念佛能不能?不一定。六念裡面有念佛了。就能保往生嗎?都不一定。沒信願,念什麼也不能往生。
你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是從戒律上講的。律宗,可不可以?可以呀!讀經屬於教下,研究經教的,可不可以?可以呀!
所以讀經可不可以作行門?讀方等和大乘都可以,
那讀《無量壽經》可不可以?
不是可以,太可以了嘛!
因為你要讀其他經得回向,對不對?也得有「信願」。
讀《無量壽經》既修「信願」又修「行門」啊!信願行一次完成啊!高不高明?
讀經到底能不能往生?能往生。
尤其讀《無量壽經》,能不能?肯定能啊!大乘方等都可以,何況《無量壽經》!
那我們怎麼寫它?我們也寫成一個公式:以此回向是不是信願?信願加行,行指三種,都是行。
「信願行」,行是什麼?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行不行?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行不行?行。
三者、修行六念,行不行?信願行用讀經行不行?讀經可不可以作行門?
那有人怎麼說讀經不能往生呢?讀經念佛,有信願都能往生。沒信願,讀經念佛都不能往生,明白嗎?這是《觀經》啊!
這是《觀經》,證據確不確鑿?確鑿!這又一次證明念佛不是管往生的。如果管往生,這些就不能往生了,是不是?什麼管往生?信願管往生,證據充不充分?
還有其實《十六觀經》經題上,就已經說明白了。《十六觀》是什麼?《十六觀》都是行門,明白嗎?
《十六觀》是修行門的方法。念佛說了幾種?說了四種。「觀想」、「觀像」、「實相」和「持名」。行不行?都可以作行門。
用念佛作行門管品位的。你佛念到什麼樣,是品位高低啊!明白嗎?
但是條件是必須有信願。所以《觀經》證據充不充分?充分!
蕅益大師《要解》裡頭這樣說:
「然諸經示淨土行,千差萬別。」
這是蕅益大師開示。淨土的行門,千差萬別。說了很多方法:「如觀想、觀像、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等,都可以。
「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
在《彌陀經》讓我們執持名號,是這個原因。你看收機什麼意思?機是根機。
最廣是什麼?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念佛方法下手容易,故佛無問自說。
用持名作行門,是首推持名。是第一,而不是唯一。這是誰說的?蕅益大師說的。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的,印光大師評價高不高?那等於誰說的?佛說的。
你看諸經,諸是多的意思。很多經論,示是開示,開示淨土「行」。淨土是不是信願行?是信願行。
開示淨土行,千差萬別。如觀想,可以作行門。觀像,可以作行門。禮拜,可以作行門。供養,可以作行門。五悔、六念,都可以作行門。
一一行成,什麼意思?只要你有信願,再有了行,都能生淨土,皆生淨土,明白嗎?行,你可以五悔。
第一觀想、觀像、禮拜、供養、五悔、六念,行不行?只要你符合信願行,不管你是懺悔也好,觀想也好。只要有信願加上一個行,都行,都行啊!皆生淨土,都能往生淨土。
但是為什麼持名最好?唯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容易,所以佛無問自說。
說出執持名號,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極圓頓。明白嗎?所以淨土最好選什麼作行門?持名。
所以說,我們通常都叫信願持名。這回知不知道,為什麼要持名?收機最廣,下手最容易。但是不能否定,用其他作行門不能往生。
以持名為第一,但不是唯一。觀想、觀像、行不行?觀想、觀像都是念佛,往不往生?往生啦!
所以說有沒有經典依據?所以這證明念佛持名,不是唯一,它不是決定往生的。
他是具足信願之後,你修任何法門都可以回嚮往生,明白嗎?統統可往生。
但是以什麼為好?以念佛為最好,為第一啊!有沒有證據?這是《要解》。
--節錄自《大經分享》第四套第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