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人的焦慮:聊聊垃圾圍城與土壤汙染

2021-01-08 農機網nongjx

在這個轟轟烈烈的高考月,上海人卻高唱「我們不一樣!」,生活日常就是搜索「XX是什麼垃圾」。近日,#快被垃圾分類逼瘋的上海居民#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截至26日17點,閱讀量已超2.4億,討論量超7.5萬。還有網友調侃:「感覺上門收垃圾的人可以像外賣快遞員一樣火一下,找個合適的就業商機,以及要不要快速出版一批垃圾分類手冊呢?」

垃圾圍城:城市光鮮背後的焦慮

事實上,前陣子開播的新一季真人秀綜藝《奔跑吧》第一期就將「垃圾分類」這個熱點話題推上了熱搜。節目中,「跑男」團遇到的第一個考驗就是現在逼瘋上海居民的「垃圾分類」,此後,他們還體驗了餐廚垃圾清運及廚餘垃圾二次分揀工作,參觀了焚燒發電廠。

節目中公布了一系列數據,我們每人每天差不多要產生1.2公斤垃圾;杭州市現在一天的垃圾生產量三到四年就可以把一個西湖填滿;從2007年到2019年不到12年的時間裡,杭州已經填埋了1700多萬噸垃圾,原本預計使用24年的填埋體積,12年就被填滿了;杭州市只有唯一的一個垃圾填埋場,那裡填滿之後,杭州市將沒有地方進行垃圾填埋處理;如果沒有垃圾填埋場,只需一個星期,杭州市的垃圾就會覆蓋所有街道;而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等它們自己慢慢降解。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城市的數據,可以說全國乃至全世界垃圾增長狀況的冰山一角。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垃圾這個城市代謝的產物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曾面臨「垃圾圍城」的局面,城市光鮮背後的垃圾焦慮與日俱增。

淨土保衛戰:「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說到城市汙染,農業土壤汙染對人類的危害性同樣可怕。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傳承數千年的農業形態在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土壤汙染問題卻因其隱蔽性、滯後性、累積性、不均勻性、不可逆轉性和長期性等特點長期困擾著我們。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中,早在1984年和1987年,我國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就先後出臺,但是土壤汙染防治閥卻是姍姍來遲的原因也正是在此。

當前我國的土壤汙染來源主要包括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生物殘體和牲畜排洩物以及一些農用地膜和工業、生活固體廢棄物等。據相關報導,目前我國受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工業「三廢」汙染耕地1000萬公頃,汙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330多萬公頃,受農藥汙染的耕地達到1300-1600萬公頃。

解救土壤汙染:多種農業機械成防治利器

針對土壤汙染防治外源汙染隔離、灌溉水淨化、低積累品種篩選應用、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替代種植、秸稈回收利用等技術,小編有以下農業機械推薦:

秸稈還田機器:以玉米秸稈處理利用為重點,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多地推進使用秸稈機械化發展,提出大力推廣大中型拖拉機、秸稈粉碎還田機、打捆機、秸稈壓塊(粒、棒)機、秸稈撿拾機、秸稈儲運車、秸稈打包機、拆包機、秸稈炭化設備、免耕播種機、帶切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水田驅動耙、驅動圓盤犁、免耕滅茬機等農業機械。

施肥施藥機:國家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主要農業機械有:大型高效噴藥機、靜電彌霧機、精量變量噴藥機、植保無人飛機、水肥一體機、水藥一體機、水藥肥一體機等。

殘膜回收設備: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有著良好的控溫保墒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殘膜回收機具是保障地膜回收利用的重要手段。主要農機:多功能鋪膜機、殘膜回收機、土壤清理機、土壤修復機、厚地膜回收機等。

廢棄物處理設備:探索畜禽糞汙有效儲存、收運、處理、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發展的有效模式能夠防止有害成分通過畜禽養殖廢棄物還田對土壤造成汙染。主要設備包括: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備、沼液沼渣抽排設備、固液分離機、沼氣處理設備以及其他廢棄物處理設備等。

相關焦點

  • 王久良的《垃圾圍城》
    這就是紀錄片《垃圾圍城》首映當天的情景。2008年,正在拍攝《鬼神信仰》的王久良為了尋找純淨的自然環境,回到老家山東安丘。在那之前,他對老家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以前單純的農村。但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蔬菜生產基地已經遍地都是裝過農藥化肥的袋子。回到北京,王久良開始關注北京的垃圾場。
  • 垃圾圍城成北京「七環」(圖)
    據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盧國強、塗銘、李舒)近日,一個名為「垃圾圍城,北京一個攝影師眼中的映像」的網帖引發大量網民「圍觀」。在一張衛星地圖上,長年拍攝「垃圾圍城」的攝影師王久良用黃色標籤將自己拍攝過的非法垃圾填埋場標註出來:在北京中心城區外,密密麻麻的標籤已形成了一個黃色的「七環」。「我自己在地圖上標註出來的就有四五百處。」王久良對「中國網事」記者說,這些非法垃圾填埋場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區外一些區縣的農村地區。
  • 王久良:「垃圾圍城」的發現者
    2008年9月,平遙國際攝影節期間,王久良見到了國內知名策展人鮑昆,把自己有關垃圾題材的詳細拍攝方案和計劃拿來與之交流,並最終獲得了鮑昆的認可和資金支持。  回到北京後,王久良著手關注北京的垃圾場,「最開始想的並不是拍《垃圾圍城》,最想拍的是垃圾背後本質的問題。」不過,隨著進程的深入,他發現這個垃圾場本身是有故事在裡面的。垃圾場在哪?有多大規模?垃圾從哪來?
  •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垃圾處理「困」在何處?
    作為一個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社會治理支撐力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垃圾處理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依然面臨較多挑戰。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同時存在,不同性質的問題複合交織,導致媒體報導和公眾認識垃圾處理困境時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偏頗。客觀認識我國垃圾處理困境,有助於儘快走出困境。
  •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2019-06-26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偷倒垃圾看亟待解決「垃圾圍城」難題
    蘇州7月1日曝出萬餘噸上海垃圾傾倒案尚未了結,江蘇南通江心沙農場也驚現數千噸來路不明的垃圾。據運載垃圾貨船上的船員透露,這些垃圾也是從上海運來。(7月16日人民網-江蘇視窗) 從去年5月,就出現過從上海到江蘇無錫惠山區偷倒垃圾的現象。而在今年7月的一個月之內,又出現了兩起從上海到江蘇偷倒垃圾的現象。
  • 從《垃圾圍城》感受影像的力量
    從2008年至2010年,王久良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走訪了北京周邊四五百座垃圾場,拍攝了一組名為《垃圾圍城》的作品。他因此得獎、出名。這組作品也促使北京市投資100億元對周邊近千座垃圾場進行治理。  2014年12月,王久良攜新作《塑料王國》回歸公眾視野。
  • 寧波市生活垃圾現狀調查 破解"垃圾圍城"迫在眉睫
    儘管成績喜人,但盛夏的寧波,垃圾瘋長現象仍然不容小覷:6月底以來,日均垃圾量接近5000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同比增長近8%。  在寧波垃圾焚燒發電廠、填埋場,垃圾處理設施已超負荷運轉;在中心城區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數量居高不下。  連日來,記者兵分多路,進社區、訪中轉站、探垃圾山,跟蹤生活垃圾足跡,尋求治理良策。
  • 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到去年,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1月15日上午,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廣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回答南都記者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時如上回應。現場分享廣州三個先行做法廣州市2019年第三季度起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推進樓道撤桶、實現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成為各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之一。
  • 案例|垃圾圍城困境下的城市再生——紐約弗萊士河垃圾填埋場變身...
    案例|垃圾圍城困境下的城市再生——紐約弗萊士河垃圾填埋場變身溼地公園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國際城市規劃  作者:孫雪婧  2017/2/13 15:06:28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編者按】2016年底,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 中央領導關注垃圾圍城照片 批示北京垃圾場整治
    王久良的《垃圾圍城》系列攝影作品,吸引了一位中央領導人的注意,並做了很長的批示,很快,北京市周邊的垃圾場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治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雪蓮 實習記者陶虹發自北京  拍《垃圾圍城》攝影作品和紀錄片之前,34歲的王久良讀了三次大學
  •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在垃圾處理場裡插入管道  上述例子是中國各地尋求破解「垃圾圍城」困局的嘗試之一,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如何處理日益增多的城市垃圾已經成為中國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  此前出版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介紹,「垃圾圍城」將使京津冀地區深陷窘境。以北京為例,2009年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669萬噸,日產生量1.83萬噸,但全市垃圾日處理能力卻只有1.27萬噸。
  • 垃圾圍城怎麼解決
    專家學者齊聚鄭州  探討城鎮化遇到的問題  河南商報訊(記者 李恆)垃圾圍城如何解決?城市保潔和垃圾收運遇到哪些難題?環衛管理機構如何統一調配?環衛管理水平如何提高?  本屆論壇以「城鎮化與中小城市市容環衛問題及解決方案」為主題,作為主管部門領導,住建部城建司楊海英處長出席論壇並作主題報告,城鄉市容環衛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副總裁徐文龍對我國中小城鎮垃圾管理運營現狀、相關政策以及發展方向加以解讀。  此外,作為東道主,宇通重工同時邀請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趙新民出席。
  • 垃圾圍城無解? 專家:明確規定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
    【原標題:垃圾圍城現象是無解的難題嗎  專家建議,修改法律明確規定城市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細化獎懲措施,加大執法力度】  2016年2月6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垃圾綜合治理,轉變觀念,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大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垃圾圍城是老問題了,為什麼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國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我國應當採取何種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 漳州市首部環保主題紀錄片《垃圾圍城》發布
    19日上午,漳州市首部環保主題紀錄片《垃圾圍城》發布。該影片歷時75天拍攝,攝製組輾轉漳州各大小區、夜市甚至焚燒廠,深入第一現場直擊我市垃圾問題,記錄一線環衛工作者的辛苦,同時也把我市解決「垃圾圍城」難題所採取的措施和探索呈現給觀眾。
  • 讓「病土」重現生命之光 聊城穩步推進土壤汙染防治工作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燕 通訊員 沈潛  11月12日,我市召開全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通報2020年全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研究部署當前重點工作。今年,我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與全年目標還有一些差距,仍需繼續加力。
  • 《垃圾圍城》:對於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淺析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在2019年多個地區試行了垃圾分類政策,垃圾分類不僅僅是對於垃圾的一個分類,更是對於中國人民幾十年生活習慣的一個大的轉變。《垃圾圍城》講述的是存在於北京周邊的垃圾填埋場從興起到衰敗的一個過程。甚至在這些垃圾中還有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質,比如:電池、過期藥品等。我們在處理垃圾的同時,垃圾也在報復我們。垃圾分類是解決這一現象的最主要的辦法,將垃圾在製造者手中就開始分類,這樣能節省很多的步驟,節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今天就依託影片《垃圾圍城》來看一下我們生活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垃圾分類到底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觀。
  • 淺析「垃圾圍城」問題的危害、成因及對策
    【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城市垃圾佔地的現狀和危害如何?「垃圾圍城」的成因是什麼?面對垃圾步步緊逼,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在固廢處理方面,人們有著太多的問題。中國環保在線現就我國城市垃圾佔地問題的危害、成因和對策等進行解讀。
  • 救救下一代吧,比霧霾更可怕的「垃圾圍城」,正在毀掉我們的城市
    這部電影設想了2700年的「垃圾圍城」,但在2019年的今天,「垃圾圍城」已經提前真實上演,被圍困的遠不只是杭州。在過去很多年裡,人們處理垃圾的方式,就是運到郊區,挖坑填埋或露天堆放,這種做法背後的「指導思想」簡單粗暴——「丟掉了,就跟自己無關了!」其實怎麼可能呢?終於,我們走到了這麼一天,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大,城區和垃圾堆接壤了。
  • 外賣垃圾圍城的鍋該讓平臺背嗎?
    但科技發展的目的是要讓生活更美好,而三大外賣平臺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卻造成了巨大的環境汙染問題,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糟糕,一些上班族集中的地區正面臨著外賣垃圾圍城的困境。統計數據顯示,三大外賣平臺15天訂單量所產生的塑料垃圾就能覆蓋整個西湖,全國每天產生的外賣垃圾規模達到350噸之重,相當於一個中大型廚餘垃圾處理廠的日處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