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海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新一季《奔跑吧,兄弟》開播,跑男團空降杭州,跟隨工作人員走進了杭州唯一的垃圾填埋場。
當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垃圾場的深度達100多米,相當於30多層樓那麼高,需要300多年才能降解。」跑男們驚呆了。
進一步,當他們得知「杭州每3年的垃圾就可以填滿西湖」「易拉罐降解需要200年」「塑料製品降解需要1000年」,一個個更是一副要哭的表情。
「垃圾圍城」正在上演,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卻又遭遇著幾乎所有人的漠視。
還記得2008年,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上映後曾轟動一時,但幾乎所有人都只記住了那美好的愛情故事,卻忽視了這個故事的「發生背景」:
2700年,因為堆積了太多的垃圾,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垃圾場!人類無法繼續居住在此,只能遷居到別的星球,留下機器人清理垃圾。
這部電影設想了2700年的「垃圾圍城」,但在2019年的今天,「垃圾圍城」已經提前真實上演,被圍困的遠不只是杭州。
在過去很多年裡,人們處理垃圾的方式,就是運到郊區,挖坑填埋或露天堆放,這種做法背後的「指導思想」簡單粗暴——「丟掉了,就跟自己無關了!」
其實怎麼可能呢?
終於,我們走到了這麼一天,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大,城區和垃圾堆接壤了。
這就是「垃圾圍城」。
「垃圾圍城」現實表達
「垃圾圍城」形象表達
這不是哪個導演拍攝的災難片,而是不存在半分誇大的真實現狀。住建部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已經被垃圾包圍。
這麼多的垃圾,從何而來?
都是咱們自己造的啊!
每個人每天製造1KG垃圾,聽上去是一個無所謂的小數字,但在「人足夠多」的情況下,「力量」也真的可以足夠大。
《人民日報》曾報導:
北京日產垃圾1.84萬噸,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長度接近50公裡,能夠排滿整個三環路一圈。
上海每天製造垃圾2萬噸,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
多麼形象又嚇人的數字!
日產垃圾的數字已經足夠驚人,何況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持續製造。而且,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人製造垃圾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沒有人喜歡垃圾,但沒有人不製造垃圾。「垃圾圍城」是我們必然、遲早會面臨的現實困境,逃無可逃。
關於「垃圾圍城」的危害,很多人還很「無感」。但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有一個遠豐村,已經深受其害。
遠豐村緊挨著一座垃圾山,從1995年開始,整個虎門鎮的垃圾都傾倒在此。
你看,象徵科技進步和美好生活的和諧號飛馳而過,車窗外的風景似乎也不錯,可只要留心看,不遠處就是一座巨大的垃圾山。
這個因林則徐禁菸聞名世界的小鎮,經濟快速發展,一度位列全國財稅收入鄉鎮榜首,如今卻被垃圾包圍和傷害。
村民阿霞說:「能讓孩子享受一個沒有臭氣的下午,實在太難了!」
如果僅僅是臭也就算了。
這個僅只有400人的小村莊,10年間,12人罹患癌症死亡,被包括央視在內的很多媒體稱為「癌症村」。
一位姓謝的村民這樣描述家門口的「垃圾山」:
山腳下,有黑色的汙水從花花綠綠的山上流下來,流進兩旁的農田裡……
這座垃圾山,就是遠豐村村民的噩夢。
在我們很多人看不見的地方,一些人正在因垃圾圍城付出生命的代價。
跟遠豐村的村民比起來,我們是幸運的嗎?
只能說「看似」是。
其實我們面臨的危機、危害,一點也不小。
目前處理垃圾的兩種主要方式,一個是露天堆放、一個是填埋,都後患無窮。
露天堆放的垃圾,本身就含有很多病菌,而垃圾在腐爛變質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多種汙染物,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地,都會產生難以估量、不可逆轉的危害。
被填埋的垃圾,則危害更深。
很多填埋場都不夠正規,在「場底防滲漏」處理上,幾乎都存在問題,這意味垃圾在腐爛變質過程中產生的「毒液」,會直接對地下水形成嚴重汙染。
有數據稱,我國每年產生的垃圾毒液有2000多萬噸。
亂丟垃圾不文明,導致環境髒亂差,很多人的環保意識還停留在這個階段。
而真正的「垃圾危機」,像一隻猛獸,正在逼近和撕扯著我們的生存空間。
受傷害的不只是人類,還有很多的動物。
2019年3月底,一頭抹香鯨的屍體,被衝上了義大利撒丁島海灘,經檢查,發現它還是一個懷了孕且即將分娩的「媽媽」。
解剖後發現,這頭抹香鯨胃裡有22.68公斤的塑料垃圾,包括漁網、塑膠袋等。
更早一些,在3月16日,菲律賓也有一頭鯨魚,因吞下40公斤的塑膠袋後導致死亡。其中包括16個裝稻米的麻袋、4個當地香蕉園常用袋,以及多種購物袋。
有報告顯示,全球每天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傾倒入海,每平方公里海平面上,漂浮的塑料垃圾達13000件以上。
這些垃圾,已經成為海洋動物的致命「殺手」。
許多鳥類、龜類,也深受垃圾之害。
這樣的照片,令人痛心!
如果不是解剖後赤裸裸的呈現,誰能想到,誰又會相信,這些動物竟然是死於誤食人類製造的垃圾?
面對這些動物的死去,我們每個人做了「殺手」的同時,又何嘗不是間接、最終的受害者。
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時間久了,都會分解為碎片,最小的碎片寬度小於5毫米,被稱為「微塑料」。
魚蝦等,吃掉這些「微塑料」後,隨著它們被人類端上餐桌,這些塑料垃圾又進入了人體。
去年,有奧地利的科學家,對來自8個國家志願者的糞便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其中包含9種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不僅會削弱腸道的免疫反應,還會傳播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
自己製造的垃圾,沿著生物鏈的軌跡,最後又回到了自己體內。這個結果,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可又該去找誰問責呢?
以不合理的消費方式不斷製造更多垃圾,隨意丟棄,這本身就是自殺行為。
4月13日晚,在雲南景洪,當地群眾和來自國內外的大批遊客,共同放飛上萬盞孔明燈,整片夜空猶如星河,實在是美。
為了成全這浪漫的一刻,西雙版納機場都臨時關閉了。
可是,這之後發生了什麼?
那數以萬計的孔明燈墜落後,有的掉在地上,有的浮在河面,還有些掛在樹上,成了遍地的垃圾,礙眼,還很難清理。
有人形容說:「一夜之間,雲南景洪垃圾圍城。」其實,這正揭示了垃圾的來源,我們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也正在製造垃圾。
從2010年開始,我國每年產生的垃圾超過10億噸,其中生活垃圾約4億噸,建築垃圾5億噸,還有餐廚垃圾1000萬噸左右。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
這還只是每年的垃圾增量,之前沒能被處理的垃圾,也已經達80億噸之多。
這麼多的垃圾,每個人都是「貢獻者」。
夏天來了,好熱,去買杯冷飲吧!
於是,塑料杯、塑料管進入流通渠道,被使用,然後很快,被丟棄,成為垃圾,去「圍城」了。
周末了,不想做飯,也不想出門,叫個外賣吧!
於是,打包盒、塑膠袋和一次性餐具從商家出發,經外賣小哥的傳遞,來到我們手中。整個過程,打包盒等平均被使用25分鐘,卻成為幾百年難以降解的垃圾。
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又促銷了,趕緊下幾個單!
緊接著,紙箱、塑膠袋、膠帶、泡沫等開始乘坐飛機、火車、汽車,輾轉來到我們的手中,實在是方便,可所有這些東西的回收率非常低,轉眼又變成了圍城的垃圾。
消費無處不在,垃圾緊隨其後。
而且,生活越便捷,就必定會製造更多的垃圾。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這一代」的外賣和快遞,正在毀掉「下一代」,這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有調查數據顯示:
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每周最少有4億份外賣在飛,至少產生4億個打包盒和4億個塑膠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
按照一年來算,更是天文數字。
大快朵頤之後,外賣垃圾何處去?
快遞量一樣令人感到恐怖,2012年是50億件,到2018年已增長到500億件,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字會變成700億件。
700億件快遞會產生多少垃圾,簡直難以想像,也不敢去想。
便捷購物背後,快遞垃圾無處去
圖一時之方便,留下後患無窮。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很多人喜歡看災難片,因為情節和畫面足夠刺激人,可現在,這部叫《垃圾圍城》的災難大片,正在上演。
這不是科幻,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可太多的人,竟對此一無所知。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最近幾年常組織環保活動,每次活動開始前,我都會在現場問人們一個問題:
「當你把家裡的垃圾拎到樓下,往垃圾桶一丟,覺得它和你還有關係嗎?」
很多人都會愣住,一臉愕然地說:「跟我有什麼關係!」
一些糙人甚至說:「垃圾當然要丟掉,清掃是清潔工的事兒,處理是垃圾廠的事,關我屁事!」
是沒有直接關係,但「間接關係」更加「根深蒂固」。
關於「垃圾圍城」的知曉率,每次活動前我也都會做調查:「知道『垃圾圍城』這個概念的人請舉手。」
結果總是「空無一人知」。
我還特意問過幾個在高校工作的朋友,他們竟然也毫不知情,這真的驚嚇到我了。
在做完這一系列的調查後,當我用視頻、圖片、數字,以及類似「癌症村」這樣的故事講述「垃圾圍城」的可怕危害後。
絕大多數的人竟然表示:「那是政府的事情,管我什麼事兒!」
其實,你見,或不見,「垃圾圍城」就在那裡。
選擇忽視,甚至無視,是自己的權利,但地球不會買帳。
這一場大災難,必將持續上演,直到在抵達「高潮」時,驚醒「裝睡」的你我。
令人欣慰的是,有人已經在行動了。
認識一個忠實的環保主義者,叫陳立雯,是個80後姑娘。她深知,要想減少垃圾的產生,就得先實行垃圾分類。
首先,把有用的垃圾回收,這本身就是減量。
再者,無用的垃圾,在被合理分類後,可以「安全」焚燒處理,還可用於發電,成為新的能源。
因為城市的垃圾處理系統龐大而複雜,她選擇從一個農村入手,在河北保定南峪村,她靠一己之力,從零起步,一家一家做工作,實現了一整個村莊的垃圾分類,大大改善了那裡的生態環境。
陳立雯在南峪村推動垃圾分類
南峪村是一個旅遊村,一度因垃圾問題面臨無遊客的危機,如今不僅又找回了昔日的美景,還成了全國垃圾分類的典範。陳立雯也因此被央視點名報導。
生活中的陳立雯,時時處處在踐行環保主義。她買菜從不用塑膠袋,而是自備布袋子。聽她說到這裡,我還沒覺得什麼。
當她說,「買麵條是端盆子去」,我徹底驚訝了,也佩服之極。
但我覺得這樣很不方便,至今也沒有端盆買過麵條,實在慚愧。
很多人的環保意識,都輕易敗給了「不方便」,永遠停留在「意識」,沒有行動。
如果人人都是「陳立雯」,環境該有多美好,地球該有多清爽。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談及保護環境,我們總是說「為了下一代……」,但現在垃圾圍城的嚴峻現狀,分明已經是「為了自己」。
看得見的,是「垃圾圍城」。看不見的,是垃圾通過汙染土地、地下水等多種途徑,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
也許有的人要說了,作為勢單力薄的個人,我們能做什麼呢?
其實,一個人的行動看似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8年,愛沙尼亞有2個人,發起了一個垃圾撿拾活動,就是靠著這2個人的「星星之火」,在10年後的今天,這項被命名為「9·15世界清潔日」的活動,已經蔓延至全球150個國家,逾1.65億志願者持續參與。
從2個人到1.65億人,難以想像,不可思議,但就是實現了。
垃圾撿拾的意義在於清潔環境,這當然很有必要。但應該同步進行的,是控制和減少垃圾的產生。
你可以:
少點一份外賣;少下一個網購訂單;去超市自備購物袋,杜絕使用塑膠袋;出門自帶水杯,拒絕購買礦泉水、飲料等;理性消費,不因多買、錯買變相製造垃圾;
今天「不方便」一點,明天更美好一些。
眼下五一小長假來臨,對很多人來說,又到了遊玩的好時節,可對於我們的地球母親來說,又將要承受更多垃圾的「重負」。
親愛的讀者朋友,請環保出行,請竭盡所能少製造一些垃圾,你的每一分努力,地球母親都能感受得到。
「垃圾圍城」,這部真正的災難大片正在上演,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劇情的發展不會讓你我,以及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無力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