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部感動了整個亞洲的電影,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了,縱然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電影的敘述角度讓人很容易接受。明明說的是一條狗和一個老男人的故事,可是,不是以狗的身份或者老男人的身份來講敘這個故事,而是以那個老男人渡邊的女兒來講敘這個故事。鏡頭裡很乾淨。沒有半點的拖泥帶水或者畫蛇添足的味道。這比國內的文藝片顯得更高明一些,純粹,非常純粹,沒有半點故弄玄虛的味道。
這部電影,看起來像是在讀一個女孩的日記一樣的清新而優雅。絮絮叨叨,永遠不停地絮絮叨叨,可是,誰說絮絮叨叨不美呢。電影裡的旁述總是這樣,「小Q……」;「我的父親……」。
很安靜,很安寂……
有這樣的作者,為一條小狗書寫它12歲零25天的一生,還有這樣的攝影家,常年跟拍一條小狗,讓他們這麼做的,只是一條普通的導盲犬。後來作者和攝影家的作品結合成一本書出版了,就在這樣的不經意間,《再見了,可魯》讓全世界的人落淚了。
《導盲犬小Q》幾乎完全根據原著拍攝,每一個情節都那麼緩緩的鋪陳,沒有一丁點刻意的渲染和無謂的誇張,只是那麼簡簡單單的記錄著一個生命的足跡,讓人為之驕傲的足跡。看到,當他最後努力的喘息著,耗儘自己最後一點力氣,它的女主人心疼地說:「Quill, 你可以不必那麼努力了。」我再一次為這個安靜的生命淚溼眼眶,更不知若是曾擁有這樣的一個可愛的精靈出現在自己的生活,是怎樣的幸去寵愛與被依賴,又是怎樣的不幸去面對一次長達十年生離和十年後的死別。
小Q作為一隻導盲犬,並不是一開始生下來就被送去接受訓練的。而是先到一對「養父母」家與他們共同生活一年。令我最記憶猶新的是,當它弱小的身體被交到養母的懷裡,馴養隊長對仁井太太唯一的一句叮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責罵它。」從被送去到一歲生日的這一年裡,小Q「學習」的唯一內容就是體會人的喜愛,在生命之初就培養與人相親相愛的潛規則。
的確,經過這一年幸福的成長,此後的小Q無論到哪裡,都有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的忠誠與執著。這使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那些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孩童。在他們的人格形成初期,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對等的語言交流使得眼神、撫摸和時刻流露的愛意成為向這些小生命傳遞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而這些看似簡單的一舉手一投足間便是孩子們認知形成的最原始最直接的階段,很多文化傳承中潛移默化的東西,那些流淌在中國人身上幾千年的東西,就是從著最初的「身教」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些使他們(嬰幼兒)「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東西,是他們「社會化」的開始。
那些「失敗的」家長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說貫徹始終的「鼓勵性」教育使得小Q成為一名優秀的導盲犬,那麼為什麼我們對孩子從小也是不打不罵,可誰知結果他們居然會這麼冷酷無情?難道我們的孩子們還不如一隻小狗麼? 個中的原委我想應歸結到「鼓勵」與「寵愛」之間以怎樣的尺度去衡量。
或許,養一隻小狗也是不錯的選擇,自然之間,造化萬物,雖千差萬別,但唯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愛。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會愛,懂愛,傳遞愛; 願所有的孩子們都被愛,懂愛,會施與愛。
這部日本影片如它的名氣一樣精彩,小Q童話般的出生是幸福的,但故事的結局也讓人很傷心。看到小Q那麼靜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真的很難過,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祝福小Q在天堂一切安好!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原來只要將導盲犬訓練好,並且與盲人間有很好交流的話,對於盲人來說真的很方便。
導盲犬更值得我們尊重,這部電影也使我看到了人與動物間的友愛,讓我懂得了如何表達愛,理解愛和感受愛。動物是人們的朋友,所以我們更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小Q在帶上桃太郎的面具時實在是太可愛了。
這是我第二次看導盲犬小Q,第一次是9年前,這部電影剛剛出來不久,正大火的時候。當時,我準備好了紙巾,預備大哭一番,結果看完之後,一滴眼淚沒有,感覺是淡淡的憂傷。9年後再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家有了一個小瘋子,每天帶給我無盡的歡樂和惱怒,實在太可愛,也實在太淘氣。
小傢伙打小來到我身邊,現在已經快三年,每天依戀著我,讓我被需要的感覺很是滿足了一下。現在就希望能夠給他養老送終,讓他壽終正寢。說遠了。這第二次的看電影還是以為會淚流滿面,想是因為自己養狗了會很不同。結果還是沒有怎麼流眼淚,感覺是濃濃的憂傷。
我很少看日本電影,也正是因為日本電影不大煽情,總是隱忍著,輕輕觸動一下你的心就走,剩下的是淺是深都由你自己去負責,常會感覺如鯁在喉,萬般無奈。但我還是要贊這部小Q拍得好,真實自然。大連是國內相對成熟的導盲犬訓練基地,也和日本學習,一歲以內的小狗請市民認養,然後再交回基地訓練,等退役後再回到人家裡,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捨得把自己餵了一年的小狗送回基地訓練。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狗狗愛護狗狗吧。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結。它們不懂何為邪惡、嫉妒、不滿。在美麗的黃昏,和狗兒並肩坐在河邊,有如重回伊甸園。即使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覺得無聊——只有幸福平和、單純、信任、愛與關懷。」
《導盲犬小Q》雖然在日本票房大賣,但在香港不能論作暑期大片,可是剛剛開畫票房卻能「爆冷」 高開,上映的院數不多,僅得26間戲院,但票房卻力壓多部暑期猛片。
《導盲犬小Q》的片種不是大路商業片,屬溫情小品類型,事前亦沒有鋪天蓋地的電影宣傳攻勢,只靠在戲院及巴士站的一些海報,上映前都不被行內人特別看好。但出奇在輿論界,早就有不少人對本片充滿期待,原因就正因為海報拍得那隻小狗很可愛,原來海報的功能可以如此巨大。
電影人常說「小孩與狗」是最難搞的演員,小孩子要笑就笑、要哭就哭,你叫他左走,他就偏行右,真的難為了導演。動物就更是難搞,小孩起碼也有共通的語言通,但動物就更考驗導演及工作人員的忍耐力。
本片的主角小Q,樣十分可愛,容易討人歡心。電影基本上以紀錄片形式拍攝,故全程小Q沒有說話,否則便真實度大減。本片其中一個優點, 就是少了一些刻意造作的煽情,換來的是真摰、樸素的感動,眼見戲院內不少女觀眾都感動流淚,便證明不用千言萬語去製造煽情對白,簡單的一個鏡頭,已經能令人感動不已。
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看,《導盲犬小Q》劇情流暢,雖間中有些沙石,但也可以原諒的。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愛心的電影,有勵志成分,而片尾以卡通由頭總結整個故事亦妙!在社會的烏煙瘴氣底下,偶爾一看這類小品式的清泉電影,感覺相當不錯!還有,小Q真的很可愛!
其實,整部影片沒有什麼精彩的故事,沒有特別的渲染,主要就是講這隻狗狗的一生,平平淡淡的敘述。從狗狗剛剛出生時開始,五隻可愛的小拉布拉多,眼睛都還沒有睜開,在狗媽媽的懷裡吃奶,在地板上費力的走路,走著走著就要摔倒,可愛極了。
小q在五隻裡面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特質,被選入當導盲犬,訓練的過程很順利,仿佛它天生就是要做這個得。後來被分配給一個倔強的盲人,男主本來不接受狗狗的幫助,後來變得很疼愛小q,後來因病去世。再後來小q也慢慢老了,平靜得死去。
雖然這對於電影來說,並不是個什麼精彩的故事,但對於有過養狗經歷的人,這就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狀況。養一隻狗狗,看著他依賴你,陪伴你,偶爾給你感動,偶爾又是驚喜。通常聰明的狗狗有兩種結局,一種是主人先離開,一種是狗狗到了年齡安詳死去。所以即使影片沒有什麼故事,也沒有什麼渲染,仍然能感動一大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