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Q》講述人類和狗狗的二次成長,看電影的時候,整個電影院都籠罩在一種「眼淚的溫度」之中,大家都被小Q的一生而淚流滿面。
這部導盲犬電影,用狗狗的愛與陪伴,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如果選擇一種動物陪伴餘生,我會選擇小Q。這部電影是根據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原著曾一度被稱為感動一億亞洲人的小說。2004年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日本電影《導盲犬小Q》一度引起轟動,從電影院走出來幾乎沒有不哭的觀眾。我第一次看《再見了,可魯》這本小說,是讀初中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改編電影。《再見了,可魯》這部小說,講述了導盲犬可魯一生和三個家庭的故事。在養父母家中,從小就展露出導盲犬的天賦,八個月之後正式加入了導盲犬的殘酷訓練。它的老師是多和田先生。後來可魯正式參與工作以後,認識了盲人渡邊先生。從此也開始了它漫長而又短暫的導盲生活。渡邊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最後的依賴可魯,他們的生活困難卻充滿了快樂。後來渡邊先生身體一度惡化,可魯一直陪伴渡邊先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可魯作為示範導盲犬回到訓練基地,回到了它養父母的家裡,它的晚年是幸福的,直到它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這一次,大陸版電影《小Q》,任達華領銜主演講述這個關於愛與忠誠的故事。這部電影和小說一樣溫暖治癒,任達華最初不接受小狗,脾氣暴躁,牴觸。導盲犬小Q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不管怎麼罵它趕它,它總是在他身邊,一點一點融化了主人的心。後來他們成為了彼此的依靠,一起走過春秋冬夏,一起感受世間酸甜苦辣,直到生命的終結。影片《小Q》當中的狗狗除了剛出生時萌的讓人心化,大部分時候都沉穩安靜到讓人心疼,只因為它是導盲犬,它要經過專業訓練,它要幫助主人出行、生活。對於盲人來講,導盲犬就是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有可能和正常人一樣走上街頭。導盲犬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導盲犬,它們在接受訓練之前,每個導盲犬都是普通的小狗狗。它們在導盲犬中心出生,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在母親的庇護下度過嬰幼時期。但是接下來,它們從兩個月大,到一歲半中間,就需要寄宿家庭的照顧。讓這些毛茸茸的小狗狗告別父母,適應在「人類家庭」的生活,學會「社交」。兩個月正是小狗狗最可愛的時間,它們懵懂而親人,會圍著主人轉來轉去,叫聲還未脫稚氣,軟軟糯糯。而等到一歲半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成為了帥氣優雅的小夥子或大姑娘。對於導盲犬來說,它們需要習慣出入商場、公交車站、學校、餐館,甚至出席Party,進入圖書館。這些主人需要盡多的帶著它們出門,讓它們與其他人類、其他兒童、其他狗狗或者貓貓互動,養成良好習慣。這些小可愛們,就在這些家庭中,慢慢懂得服從命令。而到了它們14~18個月的時候,就要和寄宿主人告別,進入正式的訓練。英國一位盲人Amitd在他的導盲犬身上裝了一個攝像頭,用來記錄他一天中的經歷,而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每天都會被路人從路中央推開,還有人會用雨傘、袋子打導盲犬」。但當Amitd的妻子觀察影片時發現,那些人都是故意的!除了這些惡意的行為外,Amit還要忍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計程車的拒載,車站工作人員的忽視,甚至在地鐵上有的人霸佔了兩個座位也不願讓一個給他。導盲犬的話題一直以來都廣受關注,尤其是前幾年導盲犬不讓進地鐵站和餐廳的新聞頻頻發生,也不斷充斥著要求導盲犬出門必須戴口罩的聲音。有不少人認為狗狗身上帶有細菌,並害怕他們突然發狂傷害到自己……種種原因,使導盲犬受到滿滿的惡意。可他們擔憂的這種情況真的存在嗎?央視曾經出了一檔與導盲犬有關的節目,節目中有提到:中國有近1700萬視障人士,而導盲犬卻不足200隻。作為視障人士的「眼睛」,導盲犬出現在公共場合卻常常被拒。並不是一開始被選中訓練的狗狗最後都能成為導盲犬,有些狗狗在中途可能會因為不能長時間靜坐等待,因為好鬥或易被周圍事物分散注意力等原因而被淘汰,而最終被留下作為導盲犬的狗狗就是精英。導盲犬的訓練過程很長,即使是在導盲犬越來越普及的國外,時間也要18個月左右。中國由於導盲犬事業剛起步,一條合格的導盲犬大概需要訓練2-3年才能「上崗」,綜合費用在3萬美元左右。值得高興的是,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大連等地已有明文規定允許導盲犬乘坐地鐵。因此當你在街上或地鐵上遇到一個正在工作的導盲犬時,千萬不要去打擾它,不要和它說話吸引他的注意,不要用手撫摸它,更不要投餵食物,否則會影響到導盲犬工作。「狗是我們和天堂的聯結。它們不懂何為邪惡、嫉妒、不滿。在美麗的黃昏,和狗兒並肩坐在河邊,如有重返伊甸園。即使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覺得無聊,只有幸福平和。」導盲犬,沒有寵物狗的活潑,沒有警犬的神勇,但它們卻是盲人最信賴的夥伴,它們是盲人的眼睛。希望社會上能有更多的導盲犬,服務盲人,走出房門,感受這個多彩世界,也希望社會給予盲人、導盲犬更多寬容與便利。希望大家可以善待每一個生命,包括導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