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me to Shanghai
To the town where I belong
……
這篇影評本來早就應該寫,在我去年從電影院看完這場電影的時候,好像有很多事慢慢的浮現出來,但很遺憾當時我過得浮誇又快樂,所以並沒什麼能寫出來,我給自己的理由是我遲到半個鐘,這部電影我沒能看完整。
上個周末在家,我又把這部電影看了一遍,補上了那半個小時。
這部電影叫《羅曼蒂克消亡史》,其實故事主線跟羅曼蒂克沒什麼關係,只是在細枝末節的地方絲絲縷縷的詮釋著這個主題,羅曼蒂克的消亡,是為什麼消亡呢,消亡之後替代的又是什麼呢。所以還是應該看完那個好像對故事情節發展沒有什麼影響的開頭。
故事講述的是以杜月笙為原型的上海灘大人物陸先生在戰亂年代時他以及他的家人、朋友、手下這些人匯聚而成的這個小小的社會所經歷的故事和事故。
最貼近電影名稱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陸先生的手下,那個從鄉下來上海掙錢、一心想著回去娶鄉下的相好的男孩身上。
電影開頭時他坐在車後座和副駕駛位的另一個男人聊著掙錢、女人,車開到地方,從車裡拉出一個人推進土坑,他跳進坑底對著擋了陸先生路的人揮起鐵楸,內心毫不掙扎,血濺在臉上眼都不眨。隔天的夜裡還跟男人站在街口聊掙錢、老家的相好,而此時另一位大佬卻突然叛變,自己人對著自己舉起了槍,他倒在血屍堆裡手裡還攥著男人給的一把鑰匙,合的是某條街上哪個暗娼房門的鎖。
當你從血泊裡搬開別人的屍體站起來,捂著身上的傷口,老闆已經不知去向,你會去哪?
這個男孩去了暗娼的家。
她收留了他,不過是個把星期的功夫,暗娼叫他回老家去找相好,他說:我早忘了,我要留下來,我養你。
她把他從男孩變成男人,他的心裡再也不惦記老家的相好,他再也沒有那些單純天真的關於婚姻關於愛情的想法,羅曼蒂克從此消亡,然而新生的從此就是愛情嗎,我看未見得,更多的是生活、是欲望。浪漫故事走到最後誰不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哪怕你是傾城絕豔的大明星也不例外。
吳小姐的原型是電影皇后胡蝶,在劇中她的美豔冠上海,跟丈夫同臺演出,別人眼裡的琴瑟和鳴在當事人心裡卻是另一番滋味,儘管愛情修得婚姻,枕邊人卻不復意氣風發,對於名利的渴望早已消磨完這個男人對她的最後一絲愛意,甚至為了自己的前程甘心將妻子拱手讓人,嘴裡還說著以後、長久打算和愛你。
到最後連我自己都不忍心再騙我自己,你演了這麼多場爛戲,唯獨這一場戲,好像還有幾分真心實意。
吳小姐的浪漫故事狼狽落幕,但跟了戴先生似乎也沒想像的那麼不堪,至少在日本人攻進上海的時候,戴先生還有心託陸先生將她帶離上海,為她準備安身之處,已是生活中難得的情深義重。
吳小姐曾說她最感謝的人就是陸先生,也許在那樣難堪的境遇裡有人體體面面的為你謀一條出路,實在是值得感謝。就如同陸先生身邊的五姨太小五,在陸先生一個電話後隻身一人去火車站接應車夫,她那麼柔弱,只在一隻小小的手提包裡放著一把槍,卻那麼平靜那麼堅毅的站在一群流氓面前。
說說陸先生本人吧,整個故事裡的所有人都是由他串聯起來的,他喜歡規矩,也講規矩,他也愛國,他的想法是是為了上海好,大家好,但他同時也具有一個黑幫大佬的狠厲與冷酷。工會的人不肯接受合作就殺了埋掉,日本人的要求直接當面回絕,渡部背叛了他他追到戰場上也要當著渡部的面殺掉他的兒子毀了他的信仰。
而同時非常奇怪的,他又在某些偶爾的時刻閃現出那個年代難得的人文光輝,小六跟男演員亂搞給他大哥帶綠帽子的時候他並沒說直接殺了兩人,反而是給兩人準備好後路讓他們離開上海再也別回來了,對管家王媽也展現了非同一般的親情和關懷,給每個上門求到他面前辦事的人都給予了一定的幫助。
有的時候他也是非常人性的,在小六要他和她私奔的時候他說:我要照顧的人太多,我沒那個命。在這一句話中,這個叱吒上海灘的風雲人物難得的顯露出一絲疲憊,他不經意的裂縫洩露出來的是他內心的孤獨、冷酷和強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陸先生的妹夫,一個說著一口地道上海話的日本人渡部,在他的身上一直有一種陰鬱的鄉愁,一種懦弱的傷感。在自己的日料店裡他對著黑貓說話的時候說的依然是日語,而在陸先生面前卻說:上海才是我的家。
這種自我認識的掙扎,當他看見小六耳墜上搖曳的櫻花的時候,終於瘋狂了。痛苦、迷惘,終於摧毀了他也摧毀了別人。他背叛了陸先生,殺了自己的妻子,在戰場上他好像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然而終究沒能逃開如影隨形的悲傷。不知道寫上結局的這最後一瞬他是否能想明白,他所傷感的那些東西是否有勇氣保護他們,他的鄉愁到底是真的思鄉,還是只是因為他在每一個地方都無可依靠。
整部電影充斥著背叛和重建,每個人都在背叛別人重建自己。戰爭結束,幫派大佬逃亡香港,電影皇后隱於市井,處男愛上妓女,姨太太殺死二哥,交際花成為性奴,日本人死在上海。
而上海,上海依然是所有人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