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MarsMovies
受訪人:王曉偉 《羅曼蒂克消亡史》視效總監
製作團隊:北京長空一畫影視科技有限公司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終於上映了,我們找到這部影片幕後的視效團隊來給大家講述一下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羅曼蒂克消亡史》視效手記
這個片子做了很長時間,差不多一年。全篇一共大概400個視效鏡頭,正常這種體量的項目製作周期不會超過三個月。做了這麼久一是因為剪輯一直在調整(這個片子很難剪,看過的應該能理解),二是我們也想花更多的時間去打磨。最後呈現出來的完整效果證明一切的投入都值的。
上映後觀眾普遍反映整體製作精良,但幾乎沒人討論視效,這其實是對視效的肯定。因為最初就定下兩個目標,一是成片不應感受到視效的存在,二是通過視效對實拍鏡頭的處理要讓全篇的畫面質感進一步提升。現在看基本算是做到了。
我們與這部電影第一次接觸是在2015年12月,第一次看片後,當時就意識到這將是近年來罕見的一部佳作。但也會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挑戰。
程耳導演對電影美學的要求極高,也很獨特。所以全篇最難,最耗時的是設計。
看過這部電影的,應該都能注意到整篇畫面簡潔有力,構圖大膽精準,年代感十足,鏡頭裡找不到任何多餘的東西。加上大量俯拍和對稱構圖,與其他國內電影甚至國外電影都有很大不同。
在最初的會議上導演就強調,這部戲視效的設計,畫面要很有美感。甚至沒有提太多類似「要很真實」之類的要求。(某種意義上這是不需要說的。)
我們接手後沒有任何之前認可的美術或特效設定。所有場景和鏡頭都需要根據剪輯重新設計。
故事裡場景主要在上海和菲律賓戰俘營。上海佔到了95%。 上海的戲都是在北京棚拍的,劇組沒去過上海。
實拍外景也很少,除了開場殺綁架工人的趙先生和淺野忠信與章子怡蘆葦蕩的戲,其他內景和外景基本都是棚拍。
還有最初導演和我們都沒有計劃做這麼久後期,也是按3個月左右來安排的。
根據這兩個情況,當時我們覺得不同的場景需要去上海拍攝大量的素材和參考來加速製作過程,包括航拍。隨著製作周期和內容的變化我們前後一共去了5次,拍了幾個T的素材。
全篇的視效工作大概分為兩類,一種是傳統的視效,比如背景做場景延伸等。
另一種是對實拍完的鏡頭加工和改進。比如有些場景因為搭景時間有限,鏡頭裡呈現的質感不夠好(導演承認自己是強迫症晚期),用視效改進或完全換掉。
實拍畫面
視效替換後畫面
拿到最初的一部分鏡頭後,我們挑了一些關鍵鏡頭迅速的做了幾版設定。
下面我來詳細介紹一下幾個主場景
戰俘營
最初認可的設定包括了戰俘營這場戲的第一個鏡頭。這個長鏡頭是全篇視效工作量最大,正常應該是最難,但實際卻是最順利的。
故事裡提到這裡關了30萬人,導演希望呈現一片相應規模的戰俘營,同時要有菲律賓海島的感覺。因為畫面特點明顯,我們做了些功課後,出來第一稿導演就覺得方向沒大問題,後續改進了一下,豐富了細節和氣氛,設定基本就通過了。正式鏡頭製作階段,控制細節花了些時間,但總體順利。
早期概念設定
所以這部電影最難的不是真實度的問題。當然做真很難,但真實度只是最基本要求。
最終畫面(原始素材+CG素材)
陸家外
陸先生的背景參考是杜月笙,他的家要符合他的身份和上海的城市特點。最初我們在網上查資料出了幾版概念設定,但感覺都不太對。
下圖是沒通過的概念
所以我們又去上海轉了兩天,主要以衡山路附近的別墅區為參考。我們兩個人把周圍一平方公裡的街道挨家挨戶拍了個遍。
上海的街道都是小街小巷,即使大戶人家門口的馬路也並不寬,跟北京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院子裡數木都很茂盛,樹冠中間能看到偶爾漏出來的建築。鄰居雖然離得很近但隱秘性也很好。根據實地的觀察和拍攝的素材,又出了很多版後,最終通過了大熒幕上的這版。
最終通過的版本
俯瞰城市
最初導演就要求要有兩個俯瞰城市居民區的CG鏡頭。一個是戰前,一個是戰後被轟炸完的廢墟。機位不要太高,要能看清下面景物,構圖要工整,要有生活氣息。網上有人說上帝視角,說的很準確,就是要上帝俯瞰看芸芸眾生的感覺。
本來是計劃全CG的。但在前兩次去上海找素材的過程中,我發現上海有很多成片的,有破舊的,也有維護的很好的石庫門(一種上海特有的建築,類似北京的四合院)。我順路爬到附近的樓上拍了一些照片傳給導演。
堪景照片
回來跟導演開會建議改方案為實拍加視效加工,這樣周期,成本和真實度都有所提升。溝通後決定這麼幹。很快我再返回上海先找了十幾處類似的建築群。特別幸運的是在楊浦區我們找到了幾處很大的拆遷中的建築群,俯瞰很像戰後的場景。
堪景照片
拍攝持續了兩天,一邊拍攝一邊跟在北京的導演溝通。期間因為風語航拍正好總部在上海,對上海比較熟悉,又幫著找到了幾處我們不知道的地方。
拍攝順利,效果也很好。原計劃是用兩個俯瞰鏡頭,因為效果比較好導演多加了一些。戰後的鏡頭修改的量比價大,幾乎是重做,但與純CG相比還是要快很多。
原始素材
最終鏡頭
CG素材
最終鏡頭
程耳導演與我們合作的過程中態度一直十分開放,在創作上給我們非常大的空間,不會一下把我們圈死。在反覆的溝通交流中,這部片子的細節一點一點豐滿起來。
日本餐館
淺野忠信的身份很特殊,前後反轉很大。影片開始沒多久就有一個從身後向前推的鏡頭。
針對這個鏡頭導演沒有限制我們,沒給我們圈定任何必要的元素在裡面。我們初始的想法是這個鏡頭應該有點暗示性,但又不能太明顯,要有一點特別,畫面到這裡切到外景要跳一下。淺野實際上是一個侵略者,這個畫面呼應的是他內心的上海。所以我們最後以暗紅色做為這個畫面的主色調。
最終鏡頭
下面這些是沒通過的其他設定
日本餐館是屬於淺野自己的地方,是在上海的日本,他在這才是自己。同時日本餐館相對大上海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導演希望整個環境要有一種疏離感。要有一點寂寞,清冷,格格不入。
日本餐館場景一
日本餐館場景二
夜場車戲
最初的剪輯裡,夜場的車戲比現在多很多,都是在棚裡藍布前拍的。車外的背景素材也在棚裡搭的景裡拍了一些,但是因為走動的群眾演員很多,導演不希望外面有人,應該是十分靜謐的街道。所以我們又去外灘把外灘前後的街道整體採集了一遍動態和靜態素材。
素材拍攝中
回來做了一條CG的街道
下面的鏡頭不知道有沒人注意到左邊窗外的兩個字。
開篇茶樓
開篇茶樓需要換掉窗外的景色。看似十分簡單的工作,但卻是最難通過的一場。導演說葛優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個當時很講究的茶樓,房間在二樓或三樓。窗外是上海的一個普通街道。不是外灘那種很洋氣的地方也不是破敗的平民窟。 開篇沒交代外景,所以需要透過窗戶讓觀眾感受到所處的環境。 我們一開始兩個月做了幾十版設定,都沒有通過。
沒通過的概念
一開始按著普通的思路在窗外加了些有明顯上海特色的建築,但導演不希望有很跳的或標誌性的建築。外面建築太大堵窗戶也不好,窗戶本來也不大,加上要露很多天,所以發揮的地方就一點。有時候小和普通是很難的! 但是回想當我們看沒有地標建築或其他有明顯地域特徵照片的時候也能感覺到照片大致拍於是哪裡,大致是什麼年代的建築。導演就是需要一眼看過去直覺上給人明確地理暗示。最後我想主要問題還是在普通建築結構的把控和構圖上。借著去上海拍素材的機會,到各種沒拆掉的老石庫門周邊二樓三樓再仔細的感受了一下。同時又拍了很多素材。
回來後,重新調整,保留了上海特有的老虎窗,進一步調整構圖,透視,不同層次上建築的空氣透視和光線。所有的細節都比之前任何一版準確,從而讓畫面整體可信度更高。導演最後認可了這版設定。設定通過後,後續鏡頭製作的時間不到設計的十分之一。
最終鏡頭
小細節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下面這些小細節。趙寶剛頭被打的第一下,肉立刻裂開血迅速的滲出來。杜江到霍思燕家開門身後跟臉一樣血紅的玫瑰花。這些給影片加分的小細節都是視效與導演溝通後一點一點加進去的。
還有很多特效鏡頭和製作過程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這部電影充分體現了視效在電影領域的另一種應用。恰當的應用,視效可以給這種藝術水準較高的影片加分。
同時也反映出,視效從業人員不僅需要較強的軟體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審美和藝術修養,才能應對國內飛速發展的電影市場和觀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
還沒看《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快去吧!
作者:王曉偉 《羅曼蒂克消亡史》視效總監
作品:《羅曼蒂克消亡史》《勇士》 《太平輪》 《左耳》 《一步之遙》 《惡棍天使》 《雨果》 《鋼鐵俠2》 《美少女特工隊》
製作公司:長空一畫
長空一畫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電影視效製作的視效公司。成立至今完成做產品包括 《羅曼蒂克消亡史》 《勇士》 《惡棍天使》 《太平輪 下》《誰的青春不迷茫》 《我的青春期》 《左耳》 《情敵蜜月》
長空一畫公司網址:http://www.ckyhvf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