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紅磨坊,小編腦海裡瞬間浮現了法式歌舞廳和令人目眩的康康舞,當然還有許多電影與繪畫題材的作品。
經過了100多年,紅磨坊依然是法國巴黎的「網紅打卡地」。19世紀後期的後印象派藝術家土魯斯·勞特累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是紅磨坊的常客,並為其繪製了大量的招貼畫,這對紅磨坊成為百年網紅打卡地是功不可沒。
勞特累克為紅磨坊繪製的招貼畫不是當時以黑白為主的簡單宣傳海報,除了色彩的豐富,他將藝術家的意識和創作手法融入到繪製中。他被稱為近代海報設計的先驅,小編的視覺設計師同事管他叫祖師爺爺~~
勞特累克的藝術成就不僅是在海報設計上,他在石版畫和油畫領域上也極富盛名,被譽為「蒙馬特之魂」。看到下圖這幅載入藝術史冊的作品《紅磨坊》,就能感受到他獨樹一幟的畫風。
▲勞特累克《紅磨坊》c.1892,布面油畫,123x141cm,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藝術機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幅於1892年完成的作品色彩運用十分大膽、誇張,右側女人發綠的額頭讓小編瘮得慌,直勾勾的眼神散發出詭異的氣息……畫面處處都透露著一種頹廢、墮落的氛圍。勞特雷克畫風如此獨特,深受其成長經歷的影響,現在隨小編把時間倒回他出生的那年,探尋他短暫的藝術人生。
一個歷經坎坷的「矮富帥」
1864年,勞特累克出生在法國阿爾比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他的到來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歡樂。由於弟弟不幸夭折,幼小的他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備受家人的愛護與照顧。勞特累克一出生就有高貴的地位,坐擁城堡和土地,妥妥的富二代一枚。
▲勞特累克的故居,位於法國的馬爾羅梅城堡,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如此「高配」的他,由於父母是近親結婚先天就存在基因缺陷,從小體弱多病,骨骼也有問題。在他14歲時老天爺跟他開起了「玩笑」,有一次與家人團聚時發生了意外,從椅子上摔下來造成左腿骨骨折,隔年與母親在戶外散步時又跌入坑洞造成右腿骨骨折。接踵而來的意外讓他不僅摔斷兩條腿,愈後便開啟了「兩截式生長」,腿部停止發育而上半身正常發育,成了畸形。勞特累克最終身高僅有152公分,成為當時人們眼中的「異類」。
勞特累克的上半身過重導致行走都困難,這對於熱愛騎馬等戶外活動的他來說是沉重的打擊,現今可以從他16歲時的自畫像看出他內心的苦悶。
▲勞特累克《Self-portrait in front of a mirror》c.1880,40.3x32.4cm,土魯斯·勞特累克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殘疾後的勞特累克將自己的時間都放在了繪畫上,這也為之後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勞特累克《Artilleryman Saddling His Horse》c.1879,50.5x37.5cm,土魯斯·勞特累克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勞特累克的父親因此而嫌棄他,好在他的慈母對他照顧有加。母親帶著他奔波於各地治療,同時還向他授業以免學業被耽誤。
▲勞特累克《阿爾方斯·德·土魯斯-勞特累克伯爵夫人》c.1881-1883,93.5x81cm,土魯斯·勞特累克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勞特累克的個性極強,這點不僅能從他的繪畫作品中看出,他的穿著打扮也有鮮明的特點。下圖這幾張有點詭異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簡直是個19世紀的cosplay控,而且很「皮」哇~
歷經生活磨難的勞特累克在求學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1881年,17歲的勞特累克第一次參加大學考試落榜,經過三個月的「復讀」後成功考上,然而他卻要放棄大學入學資格潛心去學繪畫,最終在舅舅的鼓勵下去到巴黎,在聾啞畫家魯尼·布蘭斯多(Rene Princeteau)的畫室裡學習。
▲勞特累克《在尼斯駕車的勞特累克伯爵》c.1881,38.5x51cm,小皇宮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僅用了幾個月,勞特累克便熟練的掌握了繪畫技巧,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布蘭斯多將他推薦到了法國著名學院派畫家萊昂·博納特(Leon Bonnat,1833—1922)的畫室繼續學習。
▲勞特累克《Souvenir of Auteuil》c.1881,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勞特累克在博納特的教導下畫風開始轉變。直到1882年博納特到巴黎藝術學院任教後關閉了畫室,只能另尋他路的勞特雷克來到擅長描繪歷史題材的學院派畫家費爾南多·柯爾蒙(Fernand Cormon,1845—1924)的畫室,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梵谷、馬奈、德加等被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著名畫家。
▲勞特累克《文森特·梵谷》c.1887,54x45cm,梵谷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對勞特累克影響最為深遠的人。德加影響了勞特累克創作手法,改變了他的創作內容,也成為勞特累克逐漸完善自我的榜樣。
▲德加《舞蹈課》c.1874,83.5x77.2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情迷紅磨坊,設計招貼畫
離開了柯爾蒙的畫室後,勞特累克搬到了巴黎的蒙馬特寄居好友家中。蒙馬特是一個繁華而充滿誘惑的地方,夜生活豐富。在好友家暫住了一段時間,勞特累克搬了出去並建立了自己的畫室,當他的日子逐漸步入正軌,相繼兩段感情的失敗卻讓他傷心不已。此後他開始自暴自棄,放逐自我,夜夜笙歌。
▲勞特累克《洗衣女》c.1889,93x75cm,私人收藏,畫中的女子為瓦拉東 圖片來源於網絡
1889年,紅磨坊在蒙馬特開業,勞特累克與紅磨坊的故事也正式拉開序幕。在1891年,為了避免競爭對手搶生意,「鴨梨山大」的紅磨坊請常客勞特累克設計、繪製廣告招貼畫。
勞特累克在招貼畫的設計上頗有想法,只要是他的設計幾乎都能成為「爆款」,紅磨坊的生意也因此越來越紅火。
▲Toulouse-Lautrec《La Troupe de Mademoiselle Eglantine》c.1895,62.1x80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勞特累克在招貼畫設計上的造詣得益於他對石版畫的熟練掌握。石版畫發明於18世紀末的德國,他將石板畫的特性與自己的創造力相結合,創作出了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藝術作品,並用於商業宣傳上。
▲Toulouse-Lautrec《Aristide Bruant dans son cabaret》c.1892,150x100cm,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的招貼畫捧紅了許多紅磨坊的舞者,拉·古留便是其中之一。拉·古留這個名字是觀眾們送的外號,意思是——「老饕」,這位貪吃的美女舞者大膽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受到了勞特累克的青睞。《紅磨坊與拉·古留小姐》是勞特雷克最成功招貼畫之一,作品深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左上角重複三次的紅色字體力量感十足,人物的形態被誇張化,畫面中亮色與黑色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勞特雷克 《紅磨坊與拉·古留小姐》c.1891,116.8x167.6cm,休斯頓美術館。左邊跳舞的是拉·古留,右側的黑影是法國演員、編劇馬瑟·滑蘭丹( Marcel Lévesque)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有趣的要數勞特累克與女歌手依薇特·吉貝兒的故事。吉貝兒是一位全能型藝人,再加上勞特累克創作的招貼畫宣傳,1892年開始在巴黎迅速躥紅。不過令吉貝兒苦惱的是,雖然勞特累克的畫讓自己的名聲大噪,但是畫中的自己並不美麗,常常被描繪成一個大嘴、尖鼻、身體扭曲、擺著奇怪姿勢的女子。儘管吉貝兒寫信抱怨,但勞特累克依舊不為所動。
▲勞特累克《朗讀狀的依薇特·吉貝兒》c.1894,186x93cm,土魯斯·勞特累克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吉貝爾抱怨,但事實證明勞特累克是正確的。這種人物誇張的風格吸引許多觀眾前去紅磨坊捧場,吉貝兒因此還被評選為聖誕節特刊的封面女郎。
半真半假半瘋癲的餘生
在紅磨坊舞者之後,勞特累克開始為從事特殊行業的女性群體作畫。他用誇大、扭曲的手法描繪人物的面部特徵,用有力的筆觸勾勒人物的輪廓形態,從而展現這些人物的生命力和精神面貌。他曾說:「我致力於創作真實而非理想,這或許是缺點。雖然我並不喜歡醜陋的東西,但我對它仍帶有幾分興趣地塗上顏色,或畫成圓形,或使之發光......」
在世人看來,勞特累克偏離了正常軌道,遭受到了更多的質疑。有相關資料稱,勞特累克在人生的末期精神出現了問題,他開始幻視、言行舉止異常。在各種瘋狂的行為發生後,他的母親只能將他送進精神病院,極度痛苦的勞特累克開始不停的作畫來證明自己沒有瘋,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他創作了50餘幅作品,成功向醫院證明他是真的沒瘋。
▲勞特累克《At the circus,horse and monkey dressage 》c.1899,35.5x25cm,芝加哥藝術學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逃出瘋人院」的勞特累克再度染上酒癮,整日活在幻覺與痛苦當中,這期間他迷上了歌劇《梅薩莉娜》,還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些作品。
▲勞特累克《梅薩莉娜 》c.1900-1901,99x72cm,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01年9月,37歲的勞特累克在家人與好友的注目下離開了人世。下圖這幅《巴黎大學醫學院的口試》是他生前最後一幅作品,為了感謝表弟達比埃的照顧,他通過想像描繪出二十多年前達比埃參加醫學院口試時的情景。
▲勞特累克《巴黎大學醫學院的口試》c.1901,土魯斯·勞特累克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首勞特累克命運多舛的一生,他渴望自由、灑脫與被尊重,現實卻恰恰相反,殘疾的身體,被父親嫌棄,出身高貴卻混跡風月場所麻痺自己,尋求情感上的慰藉卻被欺騙感情,逃出精神病院後因酗酒和疾病離開人世。現實也很諷刺,正是他經歷的一切苦難成就了今天被我們所知的勞特累克。在我們心中,只有在藝術設計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勞特累克,留下了傑出藝術作品的勞特累克,這便是給他最好的證明。
文:曹佩奇丨編輯: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製:大G小r迷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