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夜遊者》的孤獨與「紅磨坊」的浮華之外

2021-01-08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上海博物館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梳理美國藝術向當代風格轉變的過程,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夜遊者》;北京畫院美術館「經典·勞特累克作品「浮光掠影地掃過「紅磨坊」時空中的情境與人物;大英博物館新常設展廳陳列伊斯蘭藝術,以阿拉伯式紋樣將世界歷史的脈絡收束其中。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票價:免費

點評:展覽展示從南北戰爭之後到二戰之前八十年間的美國藝術,關注美國現代藝術崛起前的積累沉澱,梳理美國藝術向當代風格轉變的過程。

評星:四星

美國藝術在世界舞臺上為人所普遍重視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情了,之前的世界藝術史幾乎是歐洲人的天下,當然,這樣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也是現在的藝術史界在反思的。而本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所展出的恰恰是在此之前從南北戰爭之後到二戰之前八十年間的美國藝術,展品均選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收藏。

所謂的「美國藝術」一大特點就是沒有很多傳統的負擔。它不是一個長期獨立的藝術系統,尤其是本次展覽中的作品,與其將展覽標題上的「美國藝術」看作藝術的一個種類,不如將其視為發生在美國範圍內,或是有美國國籍的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的集合。在展覽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深受歐洲藝術傳統的影響,比如瑪麗·卡薩特就是標準的印象派畫家,從此次展出的《夏日》中也能看到她融入歐洲繪畫主流。

瑪麗·卡薩特,《夏日》,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喬治亞·歐姬芙,《牛頭骨與白玫瑰》,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展覽中,可以發現美國藝術家們不止在吸收、沉澱,不止將歐洲的傳統用在美國的題材上。在展覽的後半部分,集中體現美國藝術家們的藝術嘗試。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愛德華·霍普《夜遊者》以文學的情調描繪大工業社會中的孤獨,喬治亞·歐姬芙《牛頭骨與玫瑰》反映她對抽象藝術的探索,傑克遜·波洛克早期作品《無題》也是其未來成熟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的鋪墊。他們還在路上,為之後美國現代藝術的崛起積聚力量。

在觀展前,可以稍稍對這一時期的美國歷史與歐洲藝術史進行了解,有助於理解展覽的脈絡。此外,在參觀展覽與使用相關導覽之外,非常推薦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與展覽相關的系列講座。我有幸聽了沈語冰教授所講的「美國藝術是如何走向現代主義的?以波洛克為例」,著實受益匪淺,也為理解展覽與作品打開了一扇門。

傑克遜·波洛克,《無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除了從藝術史脈絡的角度來看美國藝術的發展,也不妨單純地與作品進行心靈溝通。展覽的結尾處節選了張愛玲散文《忘不了的畫》中談到多麗絲·李油畫《感恩節》的一段,她的文字很有意思,或許每個人看畫的時候,畫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影子,反正我在觀展結束後回過頭再去看那幅《感恩節》,還是看不出那種「酸慘的鐵腥氣」,但這種與前人,包括作畫人和觀畫者的交流,也頗有趣味。(楊佳怡/文)

經典·勞特累克作品展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期:2018年9月30日-11月4日

票價:免費

點評:勞特累克的展覽是舒適而漂亮的,這既是作品流露出的情調,也是展覽設計想要傳達的感知。展覽同時是有所側重的,聚焦於19世紀末巴黎紅極一時的酒吧夜總會——紅磨坊。勞特累克既是「紅磨坊」的常客,又是用畫筆定格這一歷史地點的藝術家,由此,空間有了,人物浮現了,而歷史中貌似虛幻的一個時刻也逐漸具體化起來。但是,因為文字與研究的缺乏,彼時時空的具體化明顯不足,我們看罷展覽,浮光掠影地掃過這段時空中的情境與人物,雖然身心愉悅,但總覺得缺點什麼。

評星:三星

石版畫人物

歷史地看,勞特累克不僅因為高超的畫技為人所知,更重要的在於他在媒介突破(石版畫技術)和大眾傳媒(海報設計)領域的開拓性貢獻。的確,本次展覽幾乎以石版畫為主,也有部分勞特累克的海報設計,但是其來源、技法與創造性均欠缺說明。僅從畫面看,石版畫類似於素描的肌理,但因套色的使用,而更加層次豐富;同時,不同於後印象派的鮮亮色彩,勞特累克的石版畫色彩平淡且婉轉,質感溫和,這也是媒介富有的獨特性。勞特累克的海報也多由石版印刷,故色彩和線條很有個人的氣質,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海報需要文字,而藝術家文、圖排布的處理也著實精妙,有時邊角的精心構圖,反倒讓人覺得有十足的當代感。

石版海報

勞特累克的作品在視覺上是如此美妙,著實吸引我們進一步了解其來龍去脈。但很可惜,展覽基本只停留在視覺層面,未有深挖。因作品內容冒出的問題並無法得到解答:在資本主義初興、公共空間崛起的法國19世紀末,勞特累克筆下的消費者和舞女們都各是什麼樣的社會階級?勞特累克去到舞臺幕後,描繪舞女脫衣與風月的場景,說明了藝術家的一種什麼心理?作為聯想,他和德加畫芭蕾舞女的異同是什麼?勞特累克《日式酒館》是否表明了日本在法國的影響?這又是否說明勞特累克作品中的平塗感和日本浮世繪會有關係?

「風月」主題

本次展覽最大體量的文字可能就是藝術家年譜了。很奇怪的是,勞特累克的年譜和齊白石年譜強行並置。誠然,兩人都是1864年生的,且北京畫院多以齊白石而知名。但如此表面性的中西對讀,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旅遊視野。也許,策展敘述更應該回到勞特累克作為個體的藝術家,回到他的藝術語境(巴黎的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等),而非浮泛地展示其作品,並空洞地進行中西對照。

乍看上去,展覽仍然力圖為藝術家塑造一種社會語境,於是拉入了「紅磨坊」的氛圍與想像,包括環境音樂和背景照片等。在美好的視覺下,展覽渲染出了一種巴黎情趣和夜總會的迷幻感,但是從展覽中,我們不知這些情趣紮根在哪裡。(小羊/文)

伊斯蘭藝術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期:2018年10月18日起(常設展)

票價:免費

點評:伊斯蘭藝術展覽在大英博物館中就像其它常設展覽的連接點。阿拉伯式花紋聯結不同大陸,釐清它們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在隨時間流變的紋樣裡,世界歷史的脈絡收束其中。

評星:四星

在參觀伊斯蘭藝術展廳前,推薦先參觀薩頓胡展廳(Sutton Hoo gallery),走過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英格蘭,觀賞凱爾特人的金器,維京人的珠寶,以及七世紀某位國王墓葬中的寶藏。然後,你走出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走進一個光輝的世界。這就是伊斯蘭藝術的世界。

從8世紀開始,理性的光輝便在伊斯蘭藝術中閃爍,伊斯蘭藝術在數學複雜性方面立於一時之巔峰,而在歐洲,理性崇拜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後才開始形成思潮。然而,在博物館中展現伊斯蘭藝術的榮光並不容易。伊斯蘭藝術中的最高成就往往是建築或整體裝飾中的一部分,與其所處情境密不可分,比如馬拉喀什的本優素福神學院(Ben Youssef Madrasa),格蘭納達的阿拉布罕宮(Alhambra)。博物館又要如何通過殘磚碎陶來展現令人陶醉的光影與幾何的遊戲?

大英博物館竭盡所能以解決這一問題:展廳空間的安排非常合理,目之所及皆有抓人眼球的新鮮事物,自然光與人造光結合巧妙,展覽邏輯更是清晰。在展覽中,我們能看到伊斯蘭人在古典主義、宗教、科學等因素的影響下,怎樣錘鍊出他們自己的美學。

艾穆孜納瑪,伊萊亞斯與Nur ad-Dahr王子,1559-1573,印度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佔庭帝國仍在延續,這一時期的藝術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拜佔庭大理石柱頭裝飾等距雕有葡萄卷草紋,這一紋飾體現了在羅馬和拜佔庭時期,人們怎樣將自然轉變成抽象的藝術,為穆斯林藝術家們樹立了對稱圖案藝術的典範。

星星與十字瓷磚,1266-1267年,伊朗

集伊斯蘭藝術大成的阿拉伯式花紋如天籟之音一般在展廳中流淌。從精緻的金絲金屬製品到奢華的奧斯曼服裝,不同物品上的紋飾之間似乎有看不見的聯繫網絡,使它們歸於同一體系。西方藝術史學家認為阿拉伯式花紋是將自然事物以幾何方式進行組合,可感世界中的圖像(比如野兔、樹木、果實)被吸收到精密複雜的架構中,以體現宇宙的基本規律,同時兼具精神性與科學性。

黃銅嵌銀嵌紅銅星盤。1240/1,疑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北部或敘利亞

13世紀伊朗的瓷磚是這一類作品中的巔峰,這些瓷磚會被鑲嵌成星星或者十字的複雜紋樣。但即使不從整體欣賞華麗的幾何圖案,單看每一塊瓷磚,也都有錯綜複雜的植物莖葉和花蕾以及出現在這抽象叢林中的兔子和豹圖案。16世紀伊斯坦堡的瓷磚也是如此,花紋中體現著內在的和諧,不過此時的圖案相對色彩大膽,花的紋樣也更向外擴張。

大英博物館的伊斯蘭藝術展廳是一個奇蹟。它超越了個體,未過分簡化地把握伊斯蘭藝術中的普遍原則和理性力量,正是它們使伊斯蘭藝術富有和諧性與豐富性。

(楊佳怡/編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紅磨坊》與《如果·愛》,戲裡戲外的悲豔浮華
    正如《紅磨坊》的導演巴茲·魯赫曼將故事背景設置於充滿浮華與墮落的巴黎蒙馬特區夜總會即使如此,她們一樣是浮華世界中不佔據一席之地的漂泊者,帶著野心與夢想在名利場中周旋。沙婷與孫納具有相似的人物動機:渴望擺脫現有的處境,獲得更高的地位,即她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成為女演員。
  • 《夜遊者》之外,讀懂愛德華·霍普的N種孤獨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瀰漫著孤獨氛圍的代表作《夜遊者》(Nighthawks,1942)帶有一種古怪的撩人特質。通宵營業的快餐廳裡,一位駝背的男士靠著細長的臺面,獨自坐在凳子上。餐廳明亮的燈光向室外光禿禿的人行道上投射出一道戲劇化的光影。餐廳光亮的弧形窗戶與街邊門面的格柵相交。
  • 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其中,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1865年至1945年,是美國歷史上頗為動蕩的時期。這80年間,美國經歷了十九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以及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國家的轉變。這也是美國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各種藝術潮流層見迭出,婦女、兒童等曾經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物成為畫中的主角。
  • 一幅畫 一種念頭:愛德華·霍普 《夜遊者》
    這是作家保羅·理察用來描寫愛德華·霍普的作品《夜遊者》的句子,他以作家敏銳的觀察力道出了霍普藝術中最迷人之處:冷峻、孤獨、離落,且瀰漫著無可左右的命運感。  《夜遊者》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其時正是各種現代藝術流派風起雲湧之際,特別是抽象表現主義正在美國大行其道。
  • 人物丨花了1小時排隊看名畫《夜遊者》,卻不認識背後的藝術家?
    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開展已有一段時間,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首次來亞洲展出的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無一例外,為了一窺名畫《夜遊者》的真容,上博門口再次排起了長隊。
  • 人物丨花了1小時排隊看名畫《夜遊者》,卻不認識背後的藝術家?/愛德華·霍普
    無一例外,為了一窺名畫《夜遊者》的真容,上博門口再次排起了長隊。▲為一覽《夜遊者》上博門口排起的長隊《夜遊者》背後的故事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世界名畫之一,被多次以不同形式借鑑、演繹。
  • 引領歌舞片潮流的《紅磨坊》,愛情悲劇的背後是對理想的思考
    文:宿夜花2001年的歌舞片《紅磨坊》是引領新世紀歌舞片潮流的重要影片,儘管最終它在第7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競爭上落敗於《美麗心靈》僅獲得了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紅磨坊》商業上的成功仍舊開啟了新千年歌舞片復興的局面。
  • 霍珀畫作《夜遊者》九月底光臨上海
    本報訊(記者 樂夢融)愛德華·霍珀的《夜遊者》(Nighthawks)要來上海展出。
  • 從「博物館鎮館之寶」到「新展最期待畫作」 《夜遊者》首次亮相亞洲
    圖片說明: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  世界經典名作亮相《夜遊者》亞洲首展圖片說明:霍普的《夜遊者》  其中,特別設置了「聚焦惠斯勒」與「聚焦霍普」兩個專題。霍普的《夜遊者》是20世紀認知度最高、最受人們歡迎喜愛的畫作之一。畫中描繪了一個通宵的餐館,坐著三位各懷心事的顧客。
  • 巴黎紅磨坊
    紅磨坊在建於1889年時是一家個酒吧,可惜最初的紅磨坊建築物在1915年被燒毀。紅磨坊是巴黎歷史最久遠、最有名的秀場,顧客來自整個城市。  消息很快廣泛傳開後,人們從全法國各地湧至,目的就是觀看傳說中的紅磨坊表演!其實亦有許多人前來只是為了看原建築的型態展現了紅磨坊的輝煌。這裡還是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的發源地。
  • 城市夜遊者 | PREP
    (本沒有這個特別名稱的系列,但幾張封面都出自霍普的《夜遊者》~緣起Se So Neon的吉他手So Yoon觀看了PREP在首爾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一首與韓國樂團MONSTA X和獨立樂團SE SO NEON的越洋合作,也帶來了一首很棒的歌曲《Don't Look Back》。
  • 紅磨坊 凡塵世事,不如一夢
    人們憤怒著咒罵著臉紅著垂涎著吃驚著也好奇著,湧入紅磨坊,看拉·古呂熱辣的康康舞。只是那時候的羅特列克還沒有被承認是畫家,充其量只是一個愛畫風流事的怪人,格調不高甚至庸俗,他夜夜沉浸在聲色場所,在紅磨坊有固定的座位,一杯接一杯地狂飲白蘭地,畫筆一刻不停。他因為疾病而上下身比例失調,腿部在少年時期就停止生長。他是紅磨坊裡人人都認識的酗酒者,把拐杖都做成了盛酒的容器。
  • 紅磨坊:Moulin-Rouge
    紅磨坊:Moulin-Rouge紅磨坊它有著自己的歷史和藝術造詣,不論你來自哪裡,紅磨坊就是一個薈萃異國風情,
  • 電影 |《紅磨坊》
    《紅磨坊》2001版是巴茲·魯赫曼在199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再次執導的電影,妮可·基德曼飾演女主角莎婷,伊萬·麥克格雷格飾演克裡斯蒂安,理察·勞斯伯格飾演默諾公爵。這部影片是在《雄獅》、《海王》之後,觀看的妮可·基德曼演的第三部電影。
  • 重溫《紅磨坊》,一部讓人回味與思考人生的電影!
    巴茲·路爾曼的《紅磨坊》是一部在結構上很獨特的影片,它以在紅磨坊中演出的「國王和公主的故事」為契機,為中樞,在一種別樣的戲謔方式裡,把紅磨坊中的戲劇演出和莎汀與克裡斯迪的人生界限徹底模糊,對「戲劇人生」這樣一個有著哲學意味的命題出色地進行了藝術的演繹。在「國王和公主」的故事正式演出的時候,克裡斯迪以自己的身份走進正在演出的舞臺上,他的目的是對莎汀進行人身報復。
  •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
  • 尼科爾 麥戈雷格共舞紅磨坊
    尼科爾 麥戈雷格共舞紅磨坊2001年2月20日12:17:21 網易社區   《紅磨坊》被譽為尼科爾·基德曼從影以來最佳的演出作品,描寫十九世紀法國歌舞界的繁華盛事,女主角尼科爾·基德曼與男主角伊萬·麥戈雷格的造型均與以往截然不同,古典華美又新潮。
  • 康康舞:閃耀紅磨坊,舞動夜巴黎
    電影《紅磨坊》表現了康康舞起源的歷史:1858年10月6日,紅磨坊揭幕首演時,那個個兒矮小、留著小鬍子,還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司儀向世人鄭重宣布:「生命多麼美好,現在請大家觀賞康康舞!」隨著話音落下,12個康康舞女郎出現了。那句開場白後來也成為巴黎的名句。
  • 法國特刊 紅磨坊 凡塵世事,不如一夢
    只是那時候的羅特列克還沒有被承認是畫家,充其量只是一個愛畫風流事的怪人,格調不高甚至庸俗,他夜夜沉浸在聲色場所,在紅磨坊有固定的座位,一杯接一杯地狂飲白蘭地,畫筆一刻不停。他因為疾病而上下身比例失調,腿部在少年時期就停止生長。他是紅磨坊裡人人都認識的酗酒者,把拐杖都做成了盛酒的容器。
  •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十幾年過去了,就算用現在的眼光回看2001年的《紅磨坊》,還是那麼好看。這部電影成為歌舞電影中的一個代表作品,在各種歡快的歌舞下,講述的卻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作為好萊塢歌舞片的代表,《紅磨坊》取材於法國巴黎著名的夜總會場所,因其華麗的歌舞表演聞名,這種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的場面恰恰是巴黎紙醉金迷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