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2021-02-08 澎湃新聞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YJY,劉沁

2019-06-14 07:36 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上海博物館「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以研究明代「空白期」瓷器為線索,引導觀眾從展覽中感受考古斷代;故宮博物館「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由雙方鐘錶修複合作為引,帶著奪目的研究性講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票價:免費

點評: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瓷器一度被稱為「空白期」,考古人員和專家學者根據近年來的出土資料研究、對比、佐證,這些原本在幕後中的工作被陳列在博物館中,引導觀者從器型、紋飾相似的考古出土器物和傳世品中尋找依據,對考古材料斷代有所感受。

評星:四星

上海博物館此次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聚焦的是以往認識中瓷器面貌不明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瓷器。這一段時期,一方面政治環境比較動蕩,文獻記載不豐且多言瓷器的停燒、減產,另一方面,當時的官窯瓷器不署年款,因此要通過傳世品對這一時期的瓷器進行認知非常困難,因此一度被稱為「空白期」,即認為瓷器燒造或許陷入低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景德鎮御窯廠的考古發現,尤其是2014年再次取得的重大成果,發掘出土大量15世紀中期的瓷片,陶瓷學界對這一所謂的「空白期」有了新的認識。

在此次大展之前,去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也都有舉辦有關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瓷器的展覽,可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而上博的這次展覽,與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向國內外24家機構借展藏品和出土品,展品從官用瓷到民窯瓷非常豐富全面,同時也將新的考古材料和學術議題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公眾,在學術成果和公眾之間建立了聯繫。

展覽一開始沒有直奔主題,而是展示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之前和之後的宣德與成化的瓷器,

「空白期」的器物是宣德與成化之間承前啟後的章節,這裡的展示或許能夠讓觀眾對前後脈絡有一定感受。

兩隻青白釉暗花纏枝蓮紋碗,左為上博藏,右為2014年遺址出土

展覽中給人感受最明顯的出土材料的巨大作用,在展覽的文本介紹和器物陳列中對這一點也有不斷強調。在第一章節「華章再現——皇家氣概官用瓷」中,有相當一部分器物過去被定為宣德和成化兩朝的瓷器,在有了出土材料作為佐證後,時代被修正為十五世紀中期。展示中,常常可以看到器型、紋飾相似的考古出土器物和傳世品並列展出,前者可以成為認識後者的依據,也能讓參觀者對怎樣通過考古材料斷代有直觀感受。2014年明朝御窯廠(珠山北麓)遺址文物堆積地層圖也一併展出,正是因為地層學的方法,出土物的年代可以被判定,進而通過對比判斷一些傳世品的年代。

展覽中一些出土的「半成品」

另外,出土材料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看到一些半成品,也就可以了解瓷器製作中的一些過程。比如鬥彩是瓷器中的裝飾工藝,主要特徵是釉下青花釉上彩,展覽中就將鬥彩鴛鴦蓮池高足碗和還未上彩的青花鴛鴦蓮池高足碗一起展示,能夠同時看到上彩前後的狀態。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信息量很大的展覽,同時也將學術界比較前沿的問題呈現在展廳中。對於了解一些背景情況的愛好者或相關人士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且帶有學術性的展覽,而對於一般參觀者而言,豐富的展品也能夠讓人們對十五世紀中期的瓷器有形象的認識。

(文/YJY)

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

地點:故宮博物館

展期:2019年6月1日-7月31日

票價:不單獨售票,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即可參觀

點評:奢侈品牌參與文化展覽越來越多,品質也均可圈可點,雖其中有灌輸品牌意識之意,但其精緻度和策展理念確對國內的展覽有提示之意。

評星:四星

去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陌生風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全景式、多維度展示基金會的收藏,也讓觀眾了解到這樣一個世界知名品牌,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解讀方式,從而反過來構築品牌影響力。

今年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則將視角重新放回到工藝的視角,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與卡地爾二次攜手辦展。不同於10年前第一次以卡地亞珠寶為展覽主線,這次展覽以與故宮聯合修復古鐘錶為契機,薈萃來自卡地亞、故宮和世界其他博物館的珠寶、鐘錶、服飾、器物、檔案等800餘件藏品,詳細講述了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由時間串聯而成的文化淵源。

展櫃布置

此次展覽源於故宮和卡地亞在5年前開啟在鐘錶修復領域的合作,故宮挑選了六件鐘表送到卡地亞制表工坊中進行修復,並在慢長的修復工作中產生了策展想法。2018年,兩家又共同推出小型紀錄片《喚醒時間的記憶》,記錄三年來雙方在修復鐘錶上的工作過程,這一過程是東西文化、工藝技術、發展脈絡的互相了解和領悟的過程。轉化到展廳中,不僅陳列著具有文物價值的銅鍍金獅馱規矩表鏡、銅鍍金嵌鯊魚皮透花等修復完成的六件古鐘錶,還有卡地亞引以為傲的頂尖神秘鍾技術的展示,以及兼備中西方藝術風格的逆跳指針鯉魚時鐘等展品。

卡地亞設計的點翠工藝單色頭箍

中西方文化的交匯也是該展的亮點之一,展覽中有一個名為「靈感中國」的展廳,顧名思義,該展廳展現中西方元素對器物製造的彼此影響。策展人將來自卡地亞和故宮博物院的不同展品陳列在一起,觀者們可能看到它們常常不約而同地在講同一個故事。

其中,故宮藏的傳統點翠工藝製作的中式頭釵、整齊地碼在盒子裡,她們與卡地亞設計的單色頭箍互為照應。在滿屋子流光溢彩、熠熠生輝的寶石之間,這幾抹淡雅的翠色顯得沉靜又華美。點翠工藝作為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最早出現於漢代,至康雍乾達到鼎盛,隨後於晚清民國初期逐步流入民間,再傳到海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路易·卡地亞受當時歐洲流行中國風的思潮,收藏了點翠等一系列中國珍品,並從自己的中國收藏中汲取靈感,帶領他的其團隊運用翠羽等中國傳統材料藉助更現代的演繹手法,呈現出與傳統中式點翠不同的西式中國風韻。

展覽現場展出的珠寶

雖然展覽意在講述一個宏大的中西方文化互相影響的歷史觀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更合適女性觀看的展覽,或許這是卡地亞珠寶領域的性別研究移植到展陳上,櫥窗布局更符合女性參觀者的需求,多數展品放置在展櫃偏下的位置,便於女性仔細觀賞及攝影留念;而影像展品和說明文字則會放置在視線偏高的位置,讓參觀者在遠處就能大致了解這個展櫃的主題。多光源的暖色燈將鐘錶、珠寶、器物等表面光澤度強的展品映襯地精美、華貴。這些看似都是細節,但細節往往決定了品質。

(文/劉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博,故宮,泰特現代,卡地亞,納塔利婭·貢查羅娃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是瓷器之國,英文名china竟然是因為這個
    眾所周知,中國在英語中被稱為「china","china"即是「瓷器」的意思。那為什麼瓷器在英文中叫「china」呢? 那是因為在過去千百年的對外貿易中,瓷器一直是我國遠銷海外的主要商品,西方世界最初都是通過瓷器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空白期」並非完全空白就是一個例子。「空白期」三代官窯,過去人們都不認識。因為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二十九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所以在陶瓷史研究上,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個時期沒有官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空白期」三代的瓷器沒有款,不像宣德、成化有款,所以不認得,就形成了這個「空白期」。但是我們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個正統地層裡發現了很多遺物。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初評項目共計十項,在初評項目中,有多項考古發現項目中具有首次發掘出來的遺存,填補了多項研究的空白。此次參評的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是宗教遺蹟的代表,根據石佛寺古建築的類型、斷代分期與分區推測該遺址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轉變的重要例證。也是地下遺存與地面遺蹟相結合、寺廟建築與墓葬相呼應、碑刻材料與出土遺存相印證的歷史時期考古的罕見案例。
  • 日本發明全新瓷器工藝,起名《中國製造》,網友:別糟蹋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瓷器具的國家,就像一提起金字塔就想到法老一樣,外國人只要看見瓷器就會想到中國,就連中國的英文單詞的另外一個意思都是瓷器,由此可見瓷器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這種貫穿幾千年依然在延續的藝術也會引來別國的學習,日本作為中國的鄰國自然會有無數的藝術家被瓷器所傾倒。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美到極致是自然:帶甜味的白釉瓷器
    鄭和下西洋而瓷器的燒造,瓷器的白釉到了永樂是一個巔峰,他把白釉燒出了甜的味道,後世稱永樂燒的這個顏色就叫甜白釉。為什麼叫甜白釉?就是像白糖一樣可以給人一種「甜」的感受。《明太宗實錄》中記載了永樂四年發生的一件事情: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鈔遣還。謂尚書鄭賜曰 :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這裡所說潔素瑩然的瓷器應該就是永樂白瓷了。大概意思是:回回進貢給永樂皇帝一隻白玉碗,皇帝命人直接賜還金銀,意思是這碗不算你進貢的,算我買的。
  • 700年皇室御用瓷器廠——景德鎮御窯廠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御窯廠為皇家燒造御窯瓷約700餘年,流傳下來珍遺官窯瓷器現大多數收藏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館。
  • 我國史上有1500年空白期,期間沒史料記載,沒人知道發生過什麼
    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載《山海經》一詞,他也是做了一番點評,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在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應該已經有了,只是卷數多少、何人編寫都是一個謎團。《山海經》看似是神話傳說,如今卻有一些神話傳說得到了證實,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當中,從神話傳說到信史時代還有一個長達1500多年的過渡期,這段時期,我們也是稱之為空白期。
  • 汪同茂:當陶瓷文化插上數位化翅膀未來可期
    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四大發明」當中沒有把瓷器列進去,而且瓷器不僅僅說我們發明的比他們的早,可以說整個西方都從沉迷於中國的瓷器。大家都聽過很多生動的、動聽的故事,我們的瓷器被譽為「白色的黃金」,在西方我們聽說過有路易十四為自己的愛妃建造中國瓷都,有德國的普魯士拿600個,在中國叫御林軍,來換100個瓷瓶等等。
  • 上世紀湖北出土失傳古籍,翻譯成書後驚動考古界,西方專家:假的
    上世紀湖北出土失傳古籍,翻譯成書後驚動考古界,西方專家:假的文物是我們考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資料,史書畢竟是人來編寫的,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多少有些偏離歷史真相的嫌疑,只有埋在土裡的文物永遠不會騙人。
  • 中國是瓷器大國,如今在世界上卻排不上名,究竟差在哪裡了
    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相信很多親們都看過,這個節目一播出,就引起了社會關注,在這個節目的帶動下,社會引起了一股研究瓷器的熱潮。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與外界進行經濟交流,瓷器、茶葉、絲綢一向是中國賺外匯的三大寶物。今天的中國,大家都知道景德鎮是瓷都,那麼,在世界範圍內如今的排前十大瓷器品牌,千年後的中國能夠佔多少席呢?
  • 元青花瓷器—歷代瓷器中的一個特殊時代
    幾十年前,關於元青花,那幾乎一片空白,現在瞬間成為收藏界的新寵,究竟咋回事?    據說,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活得挺憋屈,國內無人尋,文獻上沒留名,甚至都不相信它曾經在元代存在過。    悲劇!元青花怎會有如此遭遇?有人說是因元代短命,生產的元青花數量少,太弱,在國內又遭冷遇,因為好多人還沒從青白瓷的世界裡緩過神來。
  • 空藝術 | 圍觀考古咖秀肌肉的時刻來了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火熱進行中
    ▲石虎  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看看這隻動物腦袋上有個「王」字▲青瓷虎子 三國西晉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這件髮釵看似簡單其實很有學問銀釵上的雙鳳尾呈現浪花式花鳥嫁接形態這源自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這種圖像在初唐時傳入並迅速中國化
  • 明青花收藏需警惕"黑三代":正統 景泰 天順(圖)
    歷史上但凡富麗堂皇彰顯文治的盛世王朝,在瓷器製作方面都會留下驚艷后世的瓷中珍品。  但事有例外,在明代青花瓷收藏中,有一個「黑三代」禁區。即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官窯生產的青花瓷器,幾乎都是民國仿造,在收藏中應多加注意。儘管從文獻記載上看,這段時期不論官、民窯器都曾燒造青花瓷器,且數量不少,但傳世品中至今未見一件署年款的官窯瓷器,所見瓷器均為民窯所產,即便如此,因為這三朝青花瓷器與大明宣德青花也有諸多不同難以鑑別而多有贗品面世,故學術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稱。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Hatcher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傘系列」磁碟,清末的廣彩,康乾時期的五彩、粉彩,既有中國情調又有西方情調,和大家熟悉的工藝、技法結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美感。Hatcher號沉船的年代為1643~1646年,沉船中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青花瓷)的年代大約在1640~1645年,正好處在崇禎末至順治初。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
  • 餘姚巍星路考古成果來啦,文物有北宋的!
    青銅貫耳壺,底部刻有「子子孫孫永寶」銘文這是寧波地區首次發現並實施考古發掘的窖藏,填補了寧波地域歷史時期考古的空白,印證了餘姚古城人文底蘊深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大量出土文物增補了餘姚地區宋代館藏的缺環,為宋元時期青銅器、瓷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深入研究有助於更好的認識宋代禮制、金融、貿易和冶金工藝,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 現代西方珠飾的靈感源泉,古希臘黃金藝術
    古希臘人被認為是西方古代文明從美術造型到工藝製作和審美的最高成就者。希臘文明並非生長於肥沃的土地,而是根植於豐富的思想。這片貧瘠多山的土地除了橄欖樹,幾乎不長任何有用的東西。希臘人的崛起依賴於他們的商業和航海,勇敢和冒險,開拓和殖民。希臘人帶著他們的哲學和史詩、美術和工藝,沿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複製出一個個希臘式城邦和殖民地,甚至遠至亞洲帕米爾高原以西的河谷平原都曾受到「希臘化」的洗禮。
  • 瓷器中的「黑美人」烏金釉!
    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中說:「烏金釉晚清民國時,仿康熙烏金釉器型有:棒錘瓶、印盒、筆筒、油棰瓶及花觚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工藝水平有限,烏金釉極不易燒製成功,成品率極低,不同於青花與彩瓷,表面微小瑕疵都極為明顯,所以存世量很少,極具收藏價值。
  • 《lAHLS通訊》第48期:常務理事陳勝前教授---尋找中國的古典考古
    我們知道當美國崛起的時候,他們同樣奉古希臘文明為西方正宗,當代美國文化的一個主要源泉就是古希臘文化,從政治文化到審美原則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古典考古承載了西方文化正源,西方何以是西方?西方所謂的美好標準何在?如何接受文化的傳承,古典考古提供了最簡捷、最明晰的途徑。讀過布魯斯·特裡格《考古學思史》的人可能有印象,他說近代考古學有兩大淵源 :一是北歐的史前考古學 ;二是英法的舊石器考古。
  • 重磅|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首先,20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在歷年入圍省份中是最多的一次,沒有出現「考古大省」三、四項入圍的情況;從地域分布看,全國幾個大的地區均有項目入圍,東西部數量差別不大,南北方數量基本持平。近幾年比較火熱的少數民族邊疆考古入圍項目佔總數的20%,說明這些地區的考古工作勢頭不減。其次,入圍項目的年代分布較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