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我們送上祝福會說年年有餘;看到特別漂亮的女孩子我們會形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工作事業上的得心應手我們會形容如魚得水;關係密切、感情深厚我們也會說魚水情深。你看,「魚」已然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魚,自古以來就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古人也會毫不吝嗇賦予各種美好的寓意。如富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等這些與魚相關的成語,成為許多藝術的創作題材。
魚藻紋,一種典型的傳統瓷器紋飾。
·起源·
最早是在新石器時期陶器上有所發現,半坡遺址中找到一個黑彩繪魚形陶盆,十分古樸。這個時期的魚紋較為普遍,能夠更深層次的反映廣大先民的原始漁獵經濟狀況。
·宋代·
「魚藻」一詞起源於《詩經》:
《魚藻》
朝代:先秦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但魚紋與藻紋這種組合式圖案作為陶瓷畫首次出現卻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事。宋代,一個文人雅士盛行的大時代,隨著繪畫、詩歌、經濟的大力發展,魚紋題材也廣泛的運用到了瓷器裝飾上,其中磁州窯對魚藻紋的詮釋極為渾樸生動:水藻飄動好似水的流動,魚兒浮遊使人感到魚逆流而上...
·元代·
魚紋種類繁多,如蓮池遊魚,水波遊魚,水藻遊魚,或單或雙,或三、五追逐,魚水相融。雙數魚的構圖,在器壁用對稱法,兩兩相對;若在器心,則兩魚並排而遊。三五尾單數魚的構圖,多是順向追逐遊動,空間飾以浮萍、水草、蓮花之類花草。
元代景德鎮創燒青花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豐碑。許多元青花紋樣成為陶瓷裝飾藝術經典,如:龍紋、麒麟紋、人物故事紋、牡丹花紋、變形蓮瓣紋等等,其中就包括「魚藻紋」。
元青花魚藻紋吸收了宋代的精髓,魚紋的造型和繪畫手法極為相似,工藝上更為精進:魚藻紋形態準確,描繪精緻,水藻飄動,魚兒浮遊,水藻漂動顯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水藻魚樂的意趣。
·明代·
明代的魚紋繪畫體現靜態,不追求真實性,裝飾性強,以鯉魚為主。
早期,魚藻紋不多見,以宣德青花為代表。
中期,政局逐漸趨於穩定,繪畫魚藻紋的器物總體上有所減少。成化、弘治這兩個時期比較多見一些,而嘉靖時的「魚藻紋」主要在大罐上裝飾青花紅彩和五彩兩個典型品種。
晚期,政治腐敗黑暗,閹黨專權、農民起義、 清軍入關,在這個混亂的時期仍有魚藻紋器物燒造,但是精品不多。萬曆時期偶爾會有出現,但繪畫的水平有所下降,瓷器發展也免不了走向衰弱。
·清代·
清代的魚藻紋很多繼承了明代的繪畫技法,早期魚藻紋疏朗不多。
清中期瓷器得到重視,尤其是彩瓷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彩瓷的「魚藻圖」裝飾也被賦予新的生命,採用中國畫式的構圖,吸收彩瓷的絢麗,充滿畫意的「魚藻紋」,更具有清代宮廷畫的氣派、雍容華貴。
清晚期多以金彩描繪,尤以道光和光緒時期比較流行。此外,器物上還會用魚紋與蝙蝠、戟、磬、盤長、錢等紋樣組成「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富貴有餘」等含有吉祥意義的紋飾,粉飾江河日下、內憂外患的國勢。
·民國·
民國時期,景德鎮民間制瓷藝人創作的新彩、淺絳彩等器物,彩繪出魚鱗、魚鰭、尾的變化誇張,魚周圍水花四濺產生的韻律感,極其精煉地概括了魚兒從水中躍起的活潑姿態,掀起瓷畫藝術的新風貌。
歷經這數千年的風風雨雨,魚藻紋與瓷器已密不可分。一個小小的魚藻紋融合了瓷器燒制技術與前衛的人文美學,展現出一種大自然的意韻。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