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黃怡辛
圖/視覺中國
8月28日,美國《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飾演「黑豹」的好萊塢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罹患結腸癌在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43歲。
博斯曼先後出演《美國隊長3》、《黑豹》、《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等超級英雄電影,是家喻戶曉的非裔演員之一。其家人表示,早在2016年,博斯曼就確診患上結腸癌,一直深受其苦。如今他不幸英年早逝,讓「腸癌」這種被許多人忽視的常見癌症,再度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
《黑豹》中的扮演者德維克·博斯曼 圖/劇照
近年來,我國腸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增高。據統計,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高居腫瘤排行榜第三位及第五位。結直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不進行篩查,等到發現問題時,大部分已經是中晚期。
早期腸癌經治療後,五年生存率超過90%,而如果一旦進展為轉移性腸癌(晚期腸癌),其五年生存率則低於10%。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副主任、民航院區外科負責人、主任醫師鄭權告訴記者,直腸癌的致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遺傳易感性,特別是家族性腺瘤病和絨毛狀腺瘤,二者癌變率最高,被公認為癌前期病變。其次就是直腸慢性炎症,比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都可因黏膜的反覆破壞和修復發展為癌。
47歲的張女士就是罹患了結腸癌,不過她卻有幸從「鬼門關」走回來了。因平時忙於工作,她忽略了日常的體檢,因大便帶血伴腹痛,來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降結腸癌合併肝、腹腔繫膜、子宮附件等多發轉移,診斷為晚期腸癌。
張女士正值中年,遭受如此絕症,一家人頓時陷入絕望之中。了解患者病情及訴求後。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鄭權主任醫師決定組織MDT(多學科合作診療),邀請了相關科室專家討論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了手術方式:腹腔鏡左半結腸切除+肝轉移瘤射頻消融術+腹腔熱灌注置管術。
經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順利切除病灶。術後給予三次腹腔熱灌注化療術(HIPEC),並實施一系列治療措施,術後未出現明顯併發症。術後7天,張女士就康復出院。後續仍需進行化療和靶向治療。研究顯示,轉化治療只對一部分晚期腸癌有效。
腸癌近年來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如果警惕性不夠,就很容易被忽視。據專家介紹,結直腸癌幾乎都是由結直腸腺瘤發展而來,如儘早行結腸鏡檢查,剷除結腸息肉,即可有效阻斷腸癌的發生。因此,醫生提醒,早期的篩查十分重要,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不可忽視前期徵兆」。
雖然常規建議4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但如今腸癌患者越來越年輕化。「到了30歲之後,很多人飲食油膩,久坐不運動,並有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狀,這些也是腸癌的高發人群,卻很少積極做篩查!」 鄭權主任醫師總結道。
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篩查腸癌
那麼我們應何時進行腸癌的篩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副主任醫師楊小喬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特別是以下7種情況的高危人群,建議儘早做一次篩查:
1、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的人群
即兩周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2、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3、大腸腺瘤性息肉治療後的人群;
4、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5、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7、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